四力合一打造连线报道“新干线”
2011-09-05沈燕萍
□ 沈燕萍
四力合一打造连线报道“新干线”
□ 沈燕萍
快捷,一直被认为是广播新闻的最大优势。而新闻连线报道更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的口述把新闻信息通过电话直接传输到电台直播间播报出去,它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推向了极致,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广播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可以说,新闻连线报道的出现和不断运用正是适应了广播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敏锐的观察力是前提
新闻连线报道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新闻视角。新闻连线报道要有“现场感”,要给听众身临其境的感觉。音响是广播新闻的生命线,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法宝就在于用声音营造画面,制造场景。在竞争时代,广播若要抢得先机,就必须发挥语言和音响的魅力,着力于场景描写,深化故事细节,唤起听众的想象,最大程度地强化新闻的可听性元素。那些即时产生的具有典型意义、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身的典型音响能增强记者播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型音响所产生的听觉效应是任何文字表述都难以达到的。敏锐的观察力是为选择报道角度服务的。有些记者认为,连线报道就是要突出现场感,因此现场描述的越多越好。殊不知,这样一来,造成大量无用信息的堆砌,反而冲淡了新闻事件的主题。
准确的判断力是基础
记者首先要判断哪些新闻适合做连线报道。虽然连线报道是广播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采用这种形式。一般来说,现场感强、大众关心的事件性新闻比较适合做新闻连线报道。因为这些新闻事件,听众有强烈的先听为快、了解真相的愿望,新闻连线报道是满足听众这种愿望的最便捷渠道。因此,能不能作连线报道,报道后效果怎么样,记者在短时间内要有明确的判断。
对于一些突发性新闻的报道,记者必须通过观察现场、了解现场,快速掌握情况,作出判断,及时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或知情人,当机立断进行采访,迅速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点进行报道。做好新闻连线报道要注意开门见山,尽早进入主题。新闻连线报道的开头要及早交待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的新闻事实。要先声夺人,尽早把听众引入新闻现场,使之有身临其境之感。切忌开篇就长篇大论,迟迟进入不了主题。
另外,事件过程的叙述不能“大而全”,要介绍最关键的内容,舍弃一般性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连线报道对现场人物的采访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针对性。一方面,选择的采访对象要有针对性,被采访人要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最好是新闻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另一个方面,现场提问要有针对性,记者在新闻现场提出的问题要具体,符合主题需要,而不是笼统的、开放式的。
灵活的应变能力是关键
应变能力是一个人智慧、心智、性格、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当前,新闻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它要求记者必须熟练掌握新闻连线报道这项基本技能。而做好新闻连线报道,除要具备扎实的采访、写作、口语表达等基本功外,灵活的现场调控和现场应变能力不可或缺。在现场采访报道中,各种情况的变化常常是猝不及防,有些情况甚至会打乱记者预先准备的方案。
良好的心理素质、迅捷的应变能力是记者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体现。在新闻连线现场,记者不能拘泥于前期采访和案头准备的内容。案头准备的只是报道主题、思路和结构等,而不应是详尽具体的文稿。因此,记者在现场应尽快进入状态,尽可能多地了解现场的情况。如果预先将文稿拟好,就会影响记者对现场真实情况随机应变的把握,难以临场发挥,造成播报呆板、机械、缺乏鲜活感,对即时发现的信息不能准确描述、及时播报,从而影响感染力。
即时的表达能力是保障
新闻连线报道,对记者的知识积累要求更高。记者的知识越丰富,视野越开阔,联想越丰富,头脑中储藏的知识越多,在连线报道时,就能够得心应手。新闻连线报道围绕“说什么”“怎么说”这两个中心展开,“说什么”是记者的内涵修养问题,“怎么说”是语言表达技巧问题。
“说什么”,关键是记者要有话说,要言之有物,能说到点子上。广播记者既要有熟练驾驭文字的能力,又要有准确流畅的口述能力。在直播现场,记者是边看边说,以叙述为主,不对新闻事实进行太多的概括提炼,可最大限度地反映新闻的真实。除了现场新闻事实和人物的典型音响以外,记者的解说描述、现场瞬间出现的动人细节,其精心准备的解说词经过记者现场的二度创作更加生动传神,给听众鲜明的现场画面感。连线记者不仅要将听众最想知道的内容一一说到,而且要结构合理、详略得当,准确精辟地说明问题的实质。
“怎么说”,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求口齿清晰、伶俐,层次分明,而且要紧扣现场,顺序解说。广播是听觉艺术,记者的普通话虽不要求像播音员一样字正腔圆,但必须吐字准确、发音清晰,要“说”得规范、“说”得自然,“说”得明白,让听众一听就懂,不能让人产生歧义。记者在报道时,要掌握好现场播报的话语环境,考虑播报内容、语言语调等是否与整体节目风格一致。记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包括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语言组织能力、流畅的即席表达能力,还有语调、节奏、情感控制能力等。记者要尽量破除专业化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语言进行报道。
同时,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明快。那些容易引起歧义的多音词、单音词,复杂的长句在书面语言中也许可以称得上是好词妙句,可是到了连线报道中就成了短处甚至是缺点,因为它会把事件本身最有价值的信息掩盖起来。
新闻连线报道的运作机制对新闻播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记者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播报具备更强的把握能力,同时,对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播报能力甚至敬业精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闻信息发布的权威机构,广播不能仅仅满足于停留在机械地播报动态信息、被动跟进听众需求的层次上,而是既要强调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又要在传播时把握技巧,在新闻节目之间形成一定的张力,从而增强广播作为主流媒体的特有魅力。
常熟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