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的达成策略
2011-09-01浙江金华第一中学321015王洋平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321015) 王洋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也是新课改能否真正到位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往往沦为其它两个目标的陪衬和附属,甚至根本无从体现,尤其是碰上教学的重难点时,则是“直入主题”,该课程目标根本就是形同虚设。本文结合一重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及其变化”的教学片段,与各位同仁探讨该目标在新课教学中的达成策略。
一、教学过程的对比
images/BZ_6_486_1383_549_1414.png images/BZ_6_553_1385_616_1414.pngimages/BZ_6_619_1389_641_1411.png images/BZ_6_1491_1385_1523_1413.pngimages/BZ_6_1528_1383_1554_1414.pngimages/BZ_6_1558_1385_1621_1414.pngimages/BZ_6_1624_1390_1643_1411.png步骤一:(师)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当地地方时12点的太阳高度。(生)接受与记忆。步骤二:(师)给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H=90°-∣α±β∣,同时告诉学生α、β分别代表某地和直射点的纬度值。并用语言概括: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即90°减去该地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生)接受与记忆。步骤三:(师)例题演示。步骤四:(生)模仿教师演算。步骤五:(生)巩固练习、课后反馈。(师)根据学生反馈,提供响应支持。步骤一:(师)布置学生在校园内观测9月1日前后12点(金华经度约为119°E)时的太阳高度,并用图描述。在图中注明南北方位。(生)观测、作图表达。步骤二:(师)一定的课堂时间呈现学生所作图象,加以纠正或表扬。并形成以下共识图象:(师生)展示自己观测成果。根据生活情景,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构建地理图象。步骤三:(师)如果某地有直射,则如何表达。(生)推测和感知。步骤四:(师)如果在同一日,如何在距金华南α°的甲地,并在图中表达。(生)根据图示,利用数学原理,分成小组,共同探讨α、H、α、H1三者的数值联系。步骤五:(生)展示每个小组的成果(师生合作)根据学生成果,共同探讨,形成响应的结论——两地之间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差即是两地之间的纬度差或其它等效的表达。images/BZ_6_1886_1497_2223_1863.pngimages/BZ_6_1883_1871_2223_2273.png
“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中——“过程和方法”目标的核心思想,下面就对上述两个教学过程,从“过程与方法”目标角度进行衡量和对比:
images/BZ_6_715_2506_747_2534.pngimages/BZ_6_751_2504_778_2535.pngimages/BZ_6_782_2505_845_2535.pngimages/BZ_6_848_2510_870_2531.pngimages/BZ_6_1589_2506_1621_2534.png images/BZ_6_1626_2504_1688_2535.pngimages/BZ_6_1690_2505_1741_2535.png知识发生过程过程特点教师行为:直接给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特征和演算过程。学生行为:记忆概念和操练演算技能。师生角色: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行为:布置学生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角并要求图示。学生行为:观测正午太阳、用图象表达、与同伴交流、并纠正自己的图象,用数学知识构建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并可以用多元化的语言或者数学公式表达。师生角色:教师提供支持,纠正学生认识,画出合理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和两地之间的角度差演算过程,是“师徒认知”的师傅角色。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生硬的注入,学习是无意义的,应该说知识本身没有发生,而是无意义的注入。在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正午太阳高度,并且逐步的抽象成正确图象,并借助数学方法形成演算技能,使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关知识的形成很好经历了“情景——概括——抽象——强化——构建”的过程。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设计B是比较符合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审核可以发现,该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地理知识中,发现地理问题和生活的关系,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思考而引发知识和能力的重建。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这个教学片断在培养合格公民所作出的教学贡献。但教学设计A则是比较明显的偏重于结论性教学。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设计A还是很有市场的,差不多也是很多地理教师的首选教学行为。但是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怎么样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呢?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策略
1.更新理念,合理决策教师教学行为
作为地理教师,面对课堂、学生、教材,我们都要作出很多教学行为的决策,而支配教学行为决策的根源就是教师内在的教学理念。就象很多选择教学设计A时的两种理念:
(1)直接给出概念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和相关的演算,并且“省事又实用”,而且考试也不错的。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相关知识,我既然能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和公理讲清楚,我为什么要这么复杂的去设计教学过程?
有着这两种想法的教师,实际上需要树立以下的教学理念:
(1)经历了过程的学习和获得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爱因斯坦有句话说的好,“最有用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知识须通过经验的建构而非直接复制而来。同时,更加需要通过问题解决的体验来发现新知识。钟启泉老师说的好,“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所以,知识只有经过内在的自我构建与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后才是最为有意义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具有独特的主体价值地位,而不是“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附属和桥梁。很多一线教师普遍认为,“过程与方法”是为了达成双基和形成价值观的桥梁,是为了其它两个目标服务的,更有甚者,借助三个目标是三维一体的托词而模糊“过程与方法”的主体价值地位。“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程的关键目标,有着独特的内涵和解释(详见实验版地理课程标准解读60页)。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主体价值的模糊,正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我用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为何要设计成这么复杂?”的教学行为内在理念。
2.创设情景,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
注重地理知识过程教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理知识发生过程,第二阶段是地理知识发展过程。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地理的各种结论和在结论指导下的应用。在两个阶段中,作为知识和技能存在和发生的“情景创设”是不可少的。就如上述教学片段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存在和发生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中的教学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念,感性认识才有依赖的场景,概括和抽象才有现实的素材与平台。在“情景——概括——抽象——强化——构建”的知识发生过程中可见,知识发生是依赖于“情景”平台的,而只有经过这样过程的学习获得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需要创设情景,同时更需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地理知识发展过程既在结论下的指导应用阶段,应用的也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下开展。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阶段教学,可以采用楼间距、采光权等生活场景加以验证。
3.赋予学生权力,提高课堂学生参与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在地理教学中也是如此,课堂中要多做“激励、唤醒和鼓舞”。笔者认为,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必须给学生以下几种权力:
(1)思维权。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认知体系,而认知体系是每个人经过独立思考后构建和完善的。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地平面方向、地理图象的表达、数学模型的构建与运用等思维过程,如果这些过程都是教师代而行之,时间是省了,但是教学过程没有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没有意义的。
(2)展示权。学生的正确或者错误的思维、阶段性的学习成果等都需要展示。展示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品味到成功的喜悦、参与的乐趣,体验到自我磨砺和抉择。
展示过程基本有两类:语言表达和肢体行为表达。如果学生能用语言把地理情景、地理过程描述清楚,甚至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教学中一样,把地理情景翻译成图解的形式,说明对正午太阳高度角这一地理现象有了较好的认识。同样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加充分地暴露和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肢体行为表达诸如成果的展示——正午太阳高度角教学中的图象展示,虽然图象五花八门,甚至有错误的,但是每到点评一副图时,相关同学对其的高度关注,比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能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同样,当点评说某图画的很好时,学生脸上露出的笑容,又何尝不是成功教学的表现。因此,地理课堂上要充分关注学生成果和思维的展示权。
我们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地理的过程与方法是伴随着地理知识展开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地理知识来决策我们的教学行为,采用适当的过程与方法。
以上是地理教学中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粗浅认识,以求更多的地理教学人士关注并研究这一新课程的教学难点,共同提高新课程地理教学目标中的关键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的有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