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党史教育的教学方法刍议

2011-08-31肖睿

群文天地 2011年18期
关键词:理论课党史思政

■肖睿

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战略阵地,高校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学活动和学生工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党史教育贯彻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党执政的历史经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中国共产党已诞生了90年,一部中共党史,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历史,是一幅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壮美画卷。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高高校学生政治理论素质方面,一直起着其他内容无法代替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认真钻研党史,在课堂上把理论讲授同党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广大高校学子学习一次、受益一生的良师益友。

一、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的高校教育中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课程,而党史教育又是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争取解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最生动体现,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90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对党史不熟悉、不研究,不能从党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党的理论的发展变化,导致理论教学同党史脱节,只能使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05方案”实施以后,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统一教材,科目将由原来的七门减少到现在的四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共党史的内容被分散到这几门课程中,但实际上这四门公共课都离不开党史,而且关系极为密切,因为这几门学科的原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这个实际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各项伟大事业,这是理论从实际出发并相互结合的过程。我们应当认识到,思政课的教学不应仅仅是被动应对删减的课程、压缩的版面和新增的内容,最重要的是结合重大历史背景和现实发展进行讲授,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中共党史是一个丰富的教学宝库,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经过28年武装斗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探索中不断曲折前进的历史;是一部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开拓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提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的历史。总之,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这样的知识宝库是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获取教学资源的宝贵源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党史教育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一)注重基本理论和党史的紧密结合

目前,“05方案”的高校思政课教材理论阐述多、历史背景少,即便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主要梳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170年的抗争和自强历程,也不可能专门对党史进行大篇幅撰写。如果照本宣科、理论说教,学生很难理解也不愿深入学习。对此,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备课,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党史资源,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授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例如,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来说,在讲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时,可以结合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来讲授,告知学生我国要实现现代化需要经历长期的努力,大约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比如,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来说,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可以结合我们党历史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七大等具体史实,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展现得淋漓尽致,揭示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从而引导90后深入理解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再如,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来说,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可以结合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三次“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解放战争等史实,把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辛讲清楚、讲透彻,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难摸索和成功实践有更加深刻的认同。

又如,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来说,在讲解“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可以结合李大钊英勇就义、刘胡兰宁死不屈、江姐大义凛然、焦裕禄敬业奉献等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年代的爱国事迹,大力宣传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创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和民族精神,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让学生们感同身受,达到提高思想素养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在把党史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创新教学形式,开辟热点问题讨论平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理论的内涵和实质,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身临其境,发掘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真正认识到党史教育的现实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

首先,要把加强党史教育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毛泽东》、《邓小平》等纪录片,以及《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的影片,真实再现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情境。

其次,应当组织各种课堂讨论、辩论,并组织“五四”青年节和“七一”建党纪念日的朗诵、宣誓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党的发展壮大历程的了解和认同。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可以让学生就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巨大变化进行讨论,增强对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

此外,我们在课堂上还可以开辟“课前十分钟”的新探索。课前让学生精心准备,课上由个人或小组登上讲台,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就党由小到大及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党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进行观点讲述,使党史教育与课程教学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融会贯通,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类社会矛盾相对集中凸显的时期,这迫切需要加强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课堂上的引导和课下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从每门思政课教学中拿出一定的学时进行党史实践教学。

回顾党的历史,从星星之火到全国燎原,从峥嵘的抗争岁月到火红的建设年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足迹。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施洋烈士陵园、二七纪念馆、八七会议旧址等革命圣地进行参观考察,沿着历史的轨迹去寻访党曾经走过的历程,使他们直接面对昔日的革命情怀,增强学生的“红色记忆”,感受久违的革命激情,开阔视野、升华心灵,充分发掘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爱国热情,并写成小论文上交,从而保证党史教育进课堂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可以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集中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英模事迹、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劳教所、农业试验基地、炼钢车间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了解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了解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社情,认清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从而使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三、结束语

在90年的辉煌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无数伟大成就,如今已经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活历史。因此,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党史教育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中,使理论热点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是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对青年学子进行党史教育的时代要求。

[1]李波.浅析党史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2]张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党史教育工作刍议[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2).

[3]贾涛.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党史教育的路径探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11).

猜你喜欢

理论课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