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立高校教材评价体系的思考

2011-08-31周义军

现代出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体系教材

◎ 周义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人才培养有赖于教育,尤其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教材是承载并传递课程内容的载体和媒介,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进而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质量不仅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而且在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中有着十分突出和重要的作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所普遍使用的教材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正确认识我国高校教材存在的问题,科学设计高校教材的评价体系,从而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将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基本构想。

一、高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起,教育部开始下大气力组织全国各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策划及编写各专业的高等教育系列教材。经过多年的努力,一大批高质量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先后问世。然而纵观高校教材市场,一方面仍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充斥着大量内容相近、体例相似、内容陈旧甚至粗制滥造的教材;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即便是全国统编的所谓精品教材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甚至有些教材几乎是乏善可陈。

归纳起来,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理论性较强,实用性不足

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三基教育”,即围绕某一学科、某一专业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方面的系统教育与培养。对本科生而言,更偏重于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灌输。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许多高校教材,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讲究教材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尤其是在理论阐述方面,广征博引,从古至今,面面俱到,而忽视了教材的实用性。这类教材可显示出编写者在专业领域内的深厚功力,但往往枯燥乏味,艰深晦涩,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内容陈旧,数据滞后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类文献和教材的“半衰期”越来越短。统计表明,当前人类已有知识的更新速度平均为5~10年,个别新兴学科和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更是只有短短的2~3年。

面对这一现状,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必须与时俱进,以便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的学科知识和技术发展水平。而现状是,许多高校教材不能及时吸收和更新有关内容,知识老化,内容陈旧,数据滞后。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教材中近半数的编写时间是在五年以前,远不能适应教与学的双重需要。计算机教材中没有介绍最新的操作系统、法学教材中还是陈旧过时的法律法规、财经类教材中的各种统计数据仍然是五年甚至是十几年以前的……凡此种种,比比皆是。

3.体例单调,形式刻板

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服务于目的,这样才能使“内”与“外”之间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作为教材,其根本目的在于传道授业,把相关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出来,使人理解、掌握和吸收。为达到这一目的,教材的编写者必须在知识体系的构建、基本体例的设计、内容的阐述方式、语言的选择等方面精心策划,既要便于教师传授知识,又要便于学生学习,从而使教材在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等方面达到统一。而目前我国的高校教材中大多体例单调,形式刻板,套路陈旧,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以文字陈述为主,鲜有图文并茂,逻辑性、系统性有余,创新性、启发性和生动活泼不足。

4.内容趋近,低水平克隆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所采用的教材中低水平重复、内容相近甚至雷同的现象十分突出。无论是理工类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相同专业课的教材在全国往往多达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虽然编著者不同、出版者不同、出版时间不同、教材字数不同、装帧设计不同、书名有时略有不同,但大部分并无独具匠心之处,体系、内容、章节大同小异,至多是“西红柿炒鸡蛋”摇身一变成了“鸡蛋炒西红柿”而已。

同质化教材的泛滥,既有出版社的急功近利,也有编写者的浮躁,两者的背后无非是各种利益在作祟。

二、高校教材评价体系现状

为不断提高大学教材的编写质量,教育部曾牵头组织专家设计了一个共三级22项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注:校对水平为差错率低于万分之0.5;如教材内容有特色、有创新、受益面广,可另外加分,但该项满分为10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一评价体系涵盖了一部教材从内到外、从表到里、从形式到内容的方方面面,并且将每一个评价项目加以量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局限性和不足在于,使用这一评价体系对教材进行评估者,多为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学者,而缺少了广大的教材使用者,这在实践中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除上述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的教材评价体系外,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对高校教材设计了多种不同的评价体系,如以学术机构为主导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以使用者(学生)为主导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以出版者为主导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等等。无论哪一种评价体系均不可能尽善尽美。难点在于,设计、选择、确定评价者(评价机构)、评价项目、项目权重、项目分数及各种关联因素时很难做到科学、合理、准确。况且,从表面上看,用分数对各个评价项目加以量化似乎是科学的,但这仅仅是“似乎”而已,须知许许多多的软性指标是很难用数字加以准确描绘的。这跟我们采用量化指标对雷锋进行评价一样,尽管他是助人为乐的楷模,但打100分显然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那么是98分科学呢,还是96分科学?很显然,没有人能够给出令很多人信服的答案。

三、建立高校教材评价体系应考虑的重要要素

当然,人们对任何事物都可以建立一个较为客观的、大体适用的衡量标准。笔者认为,在建立大学教材的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

1.编写理念和指导思想

在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指导思想方面应具有先进性,既能充分体现相关理论和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又要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使教材具有启发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基础理论与真实生动的例证相结合,增加教与学的互动板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思想性和科学性

思想性和科学性是一部教材的安身立命之本。教材必须能够充分发挥“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积极作用,不仅能够传递和展现人类创造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能促进大学生思想修养和专业水平的全面发展。

3.编写体例和组织方式

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组织方式虽属外在表现形式,但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例如,某一相同的课程,一部教材仅以文字叙述的方式罗列相关的理论和知识,而另一部教材则增设了“本章提要”“专业术语”“案例分析”“注释”“提示”“附录”“图表”“链接”“研究动态”“导读书目”等板块,同时每节还附有一幅漫画插图,两者的使用价值和附加值肯定会大相径庭。

4.开拓性和创新性

教材和学术专著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学术专著中,作者可以根据自己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见解,同时加以充分佐证;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而可以不考虑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是否能被公众广为接受。但教材则不同,它的功能是传道授业,因此,所阐述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必须是已经较为成熟的,并得到了多数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实践的检验。但上述区别和要求并不妨碍教材本身应具有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教材仍然要能够及时归纳、总结、反映人类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创造出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力求达到国内或国际相关领域的领先水平。

除上述四项基本要素外,教材的文字、编校、装帧、设计、印刷以及使用范围、发行量、获奖情况等也应作为评价的基本项目。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体系教材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教材精读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构建市(区)人才发展管理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