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全民阅读提升为民族文化复兴战略工程

2011-08-31李东东

现代出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新闻出版全民读书

◎ 李东东

春天是读书的好时节,纵观卷帙浩瀚的历代典籍,多少名篇佳句,都是因春而发,由春而感;春天更是推动全民阅读的好时节,大江南北,各地读书节已纷纷开幕,无数写书人、编书人、读书人、爱书人共襄盛举,为营造一个充满书香的社会而共同付出智慧和努力。

书是通晓寰宇知识的最佳途径,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国民的阅读水平,则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中华民族有着热爱读书的优良传统,韦编三绝、手不释卷、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些典故激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推崇读书,勤奋学习;“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乐趣,千万农家门前悬挂的“耕读世家”的匾额,又都体现了阅读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和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在中华文化构造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古来如此,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引领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深刻指出的:“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一、中国人热爱阅读,与我们拥有世界上最久远的出版文明、最发达的图书文化密切相关

我国拥有一部蔚为壮观的出版史,这部历史也是一部记录中国文化如何生产、加工、传播于四海的文明演进史。甲骨竹简、笔墨纸砚,我国图书从载体、用墨、印装到文字,都是自身发明,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出版文化,并对世界的出版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我国的出版文明史上,从技术角度讲曾经出现过四次出版革命:

第一次是文字的发明。上古时代,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用结绳来记事。到了黄帝时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古书中就有了仓颉造字的传说,《淮南子》一书中这样记载这次伟大的文化事件:“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产生如此惊天地,泣鬼神,以至于天上下起了粟米,鬼神在黑夜里哭泣,这是因为有了汉字之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简单地说,“天雨粟”寓意中华民族因为有了文字,变得更聪明,思想更开阔,生产能力、创造能力大大增强;“鬼夜哭”寓意汉字的产生真正揭开了天地的奥秘,使中华民族智慧增强,鬼神从此难以主宰人类的命运了,因此只能在黑夜里哭泣。文字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在保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在载体方面,人们主要在自然界寻找现成的材料,甲骨、玉石、青铜、竹简、木牍,也有陶器和缣帛,它们成为图书的雏形,也开启了中国出版灿烂辉煌的先河。

李东东副署长在第三届中央电视台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上讲话

第二次是纸的出现,使大规模的出版活动成为可能。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由于材料易得,书写便利,纸张大大促进了文明的记载和传播。从西汉末年开始,我国进入了手工抄写出版时期,抄书成为我国图书出版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事业一直延续到印刷术发明后很长一段时期,今天故宫博物馆中仍然珍藏着唐朝女抄书家吴彩鸾手书的《唐韵》。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复制和传播。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照一个版本原样复制的图书生产成为可能,提高了生产速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日历、佛经成为最早大量印刷的雕版印刷品,促进了社会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近代铅字排印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出版史上的重大贡献,这两种发明首先传入了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其后又经过阿拉伯,西传至欧洲社会,启发了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带来了欧洲出版业的突飞猛进,文化迅速传播,从而打破了黑暗沉闷的中世纪,迎来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虽然我国早在宋代就有毕昇发明泥活字,但由于中国汉字的形态、典籍传播的特征,使得雕版印刷一直居于出版技术的主流位置,直到清朝中后期依然如此。相较西方资本主义诸国出版技术的发达,我国的出版技术已从长期的引领地位滑落下来,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的衰退。清末民初,西方现代印刷技术才被引入我国,出版业开始步入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时期,出现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这样举世闻名的出版巨擘,以及张元济、王云五这样杰出的现代出版家。在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亡时刻,章太炎、蔡元培、鲁迅、巴金、胡适、叶圣陶等近现代名人大家,李大钊、陈独秀以及青年毛泽东这些革命家都曾投入到新闻出版事业中来,他们引进西方经典、重整中国古籍,试图以文化的振兴挽救危亡的中国。1932年,日军轰炸了中国当时最重要的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及其东方图书馆,造成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惨重损失。日军侵沪司令盐泽幸一如此描述这次残酷行径的目的:“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这更加昭示了书籍、出版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国运延续的至关重要。

第四次则是电子出版技术的出现。建国之后,国家对出版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之后,国家将出版整个纳入到计划体制之中,开始有规模成系列地组织创造、翻译、编撰文化工程性质的图书,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改革开放之后,出版业无论在技术还是体制改革上都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时期。1980年,王选院士率领发明了“精密汉字照排系统”,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跨入“光与电”的时代,中国出版业走向突飞猛进的现代化,到今天,按需印刷、网络出版、电纸书等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出版这个古老的行业再次成为文化产业中富有潜力和科技含量的朝阳产业。

二、在社会文化积累的过程中,出版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各种出版物,特别是图书,是社会文化积累的化身和物质载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文献、书籍编纂事业的久远和发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描述儒者道德襟怀的四句话,也同样可以恰如其分地形容历史长河中灿若星辰的出版人、编辑家们的使命与宏愿,他们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创造出发达的目录学与治书之学,编纂出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巨型类书、丛书,800多万字的《皇览》、22937卷的《永乐大典》、79018卷的《四库全书》等,这些帝王亲自任主编、动用巨大人力时间的浩博大书、被外国人喻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文化极其灿烂辉煌的明证。这些流传下来的文献和典籍不仅成为后人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的深厚基础,而且是整个民族延续、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在当代社会,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文明的象征。文明程度高的国家,出版必然发达。它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到2010年,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年产值已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报刊发行已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书和期刊等出版物已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从2005年的7.2:1变为2010年的3:1。我国已当之无愧地进入到世界出版大国行列。但与世界出版强国相比,无论发展规模、发展格局,还是发展方式、发展质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包括企业规模、资产规模还较小,总产值和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还不大;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内容创新能力较弱;特别是新闻出版的国际传播力还不强,对外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多。这些都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需要、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国的综合实力、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今后10年,我国将从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占当年全国GDP的5%左右,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基本实现全国年人均消费图书6册、期刊3.2册,报纸每千人日130份以上;数字媒体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要使新闻出版业发生质的飞跃,形成科学合理的新闻出版产业结构,形成能够创造出更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新闻出版产品的生产机制。

三、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在我国,促进国民阅读,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一直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6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这项活动的发起机构几乎囊括了文化领域的所有部门,社会影响十分广泛。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1.指导全民阅读活动的协调机制不断健全。2007年,联合署名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的部门增加到17个,此后每年新闻出版总署都联合相关部门发出倡导阅读的通知,举办全民阅读活动。2008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牵头设立“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负责全民阅读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全民阅读工程”被列为新闻出版总署“五大工程”之一。

2.全民阅读活动覆盖广度、影响深度不断扩大。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特色鲜明的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周、阅读日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参与群众越来越多,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展了属于本地区的读书活动,这些遍布全国的全民阅读活动,贴近群众,深入基层,切实为群众创造读书的机会、改善读书的条件、营造读书的氛围,真正体现出全民阅读的特点。

3.全民阅读活动内容鲜明,宣传方式不断创新。从全国性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来看,每年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紧扣年度重大事件开展活动,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2006年首次开展了以“爱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2007年开展了以“同享知识,共创和谐”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2008年在“世界读书日”前后开展以“北京奥运知多少”为主题的阅读活动,2009年是建国60周年,全民阅读活动的主题是“与祖国同行,读一本好书”。2010年世界读书日,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中央电视台以“我们的阅读”为主题,以“推进全民阅读,共建学习型社会”为宗旨,共同举办了“2010☒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电视晚会,开启了央视读书类晚会的先河。2011年4月14日,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央电视台再次联合录制了以“分享阅读,分享幸福”为主题的“2011☒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晚会,明天晚上即将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

4.重点群体的阅读工作引领社会读书热潮。近年来,全民阅读活动逐渐凸显出四个重点群体的阅读促进工作:一是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读书。胡锦涛同志在200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要加强领导干部学习,提高执政兴国本领。习近平同志2009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了题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讲话时强调:“领导干部不仅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和岗位职责、而且要从社会责任和示范需要来看待读书问题,既做读书的自觉实践者,又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精心组织者、大力推动者,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引导党内和社会上形成崇尚知识、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从去年1月开始,中组部、中宣部分季度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注与带动下,各机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纷纷聘请经济、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面向领导干部定期开展读书讲座,这些活动对于领导干部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二是培育广大农民养成阅读习惯。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家书屋工程,各地开展了农村专题读书活动和捐赠助读活动,使农家书屋切实发挥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建设农村文化的积极作用。三是指导广大青少年阅读好书。新闻出版总署已经连续8年开展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读物活动,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要求各地新华书店设立专架、专柜展示展销这些优秀读物,将全民阅读活动与在青少年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四是对残疾人阅读的关注。今年4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残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百家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的通知》。这些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保障了公民阅读权利的平等实现。

5.数字阅读影响力不断攀升。2010年,电纸书、平板电脑、“云阅读”等数字阅读载体、概念的崛起,促使这些新领域成为全民阅读活动的一个聚焦点。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共同发展,互相补充,将会构成现代阅读形态的两大体系。

6.全社会读书氛围日益浓厚。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在全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风尚正在不断延展。近年的人大、政协“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全民阅读活动表示充分肯定,并对进一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出很好的建议或提案,代表和委员们建议设立国家读书节、设立全民阅读基金,评选书香城市,等等,反映出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合力推进全民阅读工程的效果开始显现。

建设新闻出版强国,不仅要有主体、有资金、有技术作保障,还要有数量庞大的阅读群体作基础。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出版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购书量、国民阅读率还有较大差距。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仅能推动全社会形成读书的浓厚氛围,扩大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群众基础,也为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提供了重要机遇,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图书市场,实现新闻出版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齐心协力,将全民阅读提升为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复兴的战略工程

全民阅读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富有远见地都把阅读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国家政要亲自代言阅读,并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来推动全民阅读。1997年美国政府掀起了一场“阅读挑战行动”,当时的克林顿总统亲自作了“美国阅读挑战行动报告”。布什政府在2001年初发布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改革议案,指出“美国存在两个民族:一个能阅读,另一个不能”。该法案中关于阅读改革的力度之大令全球瞩目,仅仅2001年就为“阅读领先”行动投资了9亿美元。日本参众两院通过决议将2000年确定为“学生读书年”,2001年11月制定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规定了读书活动的理念,明确了国家、地区和公共团体在读书活动中的责任。德国一直以来注重培养国民的阅读习惯,历任德国总统担任“国民阅读促进委员会”的主席,其国民每4人中就有1人藏书200至500本,超过40%的德国家庭拥有“家庭图书馆”。

在我国,在各个部门连续多年的合力助推下,全民阅读理念深入人心,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发展,有必要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行动,上升到国家阅读推广战略的高度。尤其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的提升,将直接有助于未来五年中出版产业的振兴,乃至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惠及范围,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使之真正成为提高国民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民族精神发育、推动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这需要以继续加大政府主导力量及财政投入为前提,在科学调研、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民阅读推广战略。作为新闻出版行业的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将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1.实施重点出版工程,打造更多精品力作。精品力作永远对读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为全民阅读活动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新闻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提高出版物质量,调整和优化出版物产品结构,努力提高文化科学出版物的原创水平,打造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阅读精品,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也能有效提升公众的阅读深度和品位。

2.大力推动数字阅读,满足多元阅读需求。随着数字出版等新型业态的不断出现和快速发展,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比2009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纸书等新型阅读的读者范围越来越宽广,2010年我国18至70周岁国民共阅读过电子书6.13亿本,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紧跟各种阅读新趋势,在努力提升纸质图书的质量与内容的同时,大力实施数字出版战略,建立可与爱斯韦尔、亚马逊这样的世界数字出版产业相匹敌的新型传媒出版旗舰,提高公益出版物的数字化水平,推动手机和移动阅读器延伸。

3.不断扩展全民阅读的基层惠及范围。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文化水平相对低下,农民的阅读习惯亟待培育,农村阅读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国家阅读能力的整体提高,我们必须把农家书屋作为在农村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加大建设力度,及时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喜闻乐见、于生产生活有益的阅读产品,努力营造农村、社区等基层社会的读书氛围,维护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4.塑造健康、良好的阅读环境。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增加个人智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加大行政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出版物的质量和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实施“文化环保工程”,坚决清除各类淫秽色情文化垃圾,净化出版物市场,同时还要逐步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出版法制体系和版权体系,积极鼓励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工作和版权保护技术的研发,大力推进出版物市场的法治化、科学化,把人民群众正当的文化创造和消费主体地位突出出来,给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写书、出书、读书的秩序,推进全民创造和全民阅读恒久地开展。

“让书籍为人生展翅,让阅读为梦想导航”。在第16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在国民阅读率日益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重要标准的今天,让我们每一个读书人、爱书人、出书人携手努力,政府部门、出版企业、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协力奋进,将千万册精品书籍打造成为我国步入书香社会、通往文化强国的进步阶梯。

猜你喜欢

新闻出版全民读书
全民·爱·阅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我们一起读书吧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中国新闻出版报》正式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引导调控真人秀节目
读书为了什么
新版《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