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批评农村初中生的思考
2011-08-30潘武标
潘武标
批评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如何有效地对农村初中学生进行批评是个重要的问题。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要经得起批评。正确、有效的批评可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使其走向成功;打击、盲目的批评可让一个人消极,它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甚至加剧学生的不良心理与行为。孙子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战争中这是一条至高无上的作战准则,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教育学生的核心思想?
一、教师应该遵循“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心理战术
攻城,本义是用武力去征服敌人,在教育中就是用“大棒”政策去教育学生。在教育中,教师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则是弱势群体,所以教师很容易就取得胜利。很多时候,这种以强攻弱的“攻城”教育,是有负面作用的。一些学生被批评后,往往不是寻找自身原因,而是采取消极的自我保护措施,即对教师敬而远之,甚至对该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抵触情绪。攻城性批评虽然是一种教育手段,但是如运用不当会弊大于利。
攻心就大不相同了,教师如果先研究学生心理,思考学生的犯错动机,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感受,然后再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击中学生的心理要害,使其不但认错而且心服口服。接受攻心性批评的学生,其行为表现是心甘情愿的,而并非教师所强迫的,这也是我们批评教育所力求达到的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谨防暴怒,稳定自己的情绪
男教师发现学生出现问题或者犯错误时,容易情绪做出出格的举动,使攻心战术不能继续下去,甚至在双方平和下来后,教师再实行攻心战术,也很难有所突破。教师平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批评学生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2.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教师要在工作之余多研究学生心理,要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多多关心了解学生,让教师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所以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攻克学生的心理壁垒,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从学生心理出发对学生进行批评的艺术
1.批评要就事论事,不能攻击学生人格
学生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心理,因为批评本身是一种让他们“丢面子”的事情,同时要他们接受批评也意味着要他们否定自己的言行与想法。这对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有确凿证据,比如具体到哪里做错了、错到什么程度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批評时,还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不能说一些贬低学生、攻击学生人格的话。
2.批评时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创造机会让他们以行动证明自己能够改正
圣人都会犯错误,何况是初中学生。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批评教育时,不应该在公共场合咄咄逼人地教训,要善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给他们以机会进行自我申辩,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够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看待老师的批评,从中吸取真正对自己健康成长有利的经验教训。
3.批评时要让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危害
学生抵触教师的批评,因为他们年少无知、思想单纯,而复杂的社会又使他们触犯错误。批评学生时,教师要注意考虑他们的理解能力、承受能力,考虑他们的自尊心是否会受到伤害,使他们减少对批评的戒心,消除抵触情绪,平心静气地听老师的负面评价,并且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明白自己的错误及其危害。
三、找准合适时机,采用单独批评方式
点名批评是一把双刃剑,用时应慎之又慎。学生需要鼓励,如果我们在全班学生面前对其进行点名批评,这个学生在班级里可能会觉得抬不起头。不管教师的态度多温和,只要有他人在场,教师的批评都会让学生感觉到没面子。正常人的基本要求是被人尊重,每个人在被批评的时候,都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本能。
1.批评学生应在其心情稳定时进行
学生犯错时容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如果教师上来就是一顿训斥,往往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教师应耐心等待学生的不良情绪缓解、情绪变得稳定时再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2.与学生单独交流时进行批评
作为一个具有自尊心的人,学生不希望被他人看到自己被批评的一面。如果我们在课堂对其进行批评,会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丢面子”,因而学生会对老师及其教育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抵触,这既浪费了课堂时间又没有达到教育目的。相反,与学生单独交流,采用“谈心式”的批评则更能触及学生深层次的内心世界,既能维护学生的尊严,又能使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更加自觉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科学的、积极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人,将一个人引向成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断探讨批评的艺术,将热爱学生之情融于批评教育之中,发挥批评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