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之花健康绽放
2011-08-30蓝燕飞
蓝燕飞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没有归属感
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将子女安排给父母或其他亲属共同生活或单独生活,是导致其子女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由于临时监护人所提供的大都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这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唯我独尊等不良性格,在家里顶撞祖辈,在学校纪律散漫,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
2.性格孤僻、不善交往
隔代抚养进城农民工留守子女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这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胆怯、被动等个性特征。调查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农民工子女”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3.缺乏学习动机
本来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老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由此倍感受到冷落和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学习感到厌恶和害怕,经常逃学,被老师和同学批评后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消除留守儿童的弱势心理還是应立足于心理策略上,有意识地通过心理途径帮助他们转变不良的观念和行为。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异常令人担忧,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很可能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传统体制所衍生出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都形成了排斥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因而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寄留在农村老家,这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几乎全部落在学校教育的肩上。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的几点对策着手。
1.家长要加强正确的教育引导
一个人的一生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家庭教育是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第一”都应该从家庭、父母那里得到。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要以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勉励子女学会做人,刻苦努力学习,让他们知道只有付出才能收获。
2.学校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教育课。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出板报、练歌舞、练书法、画画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三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学生的烦恼、性格孤僻等不足往往因人而异,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四是定期召开家长会。学校、家长共同配合,用爱心、耐心、诚心去关心爱护学生。
3.社会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导致农民工子女面临种种问题,如上学困难、心理压力大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即意味着我们社会公正的缺位。用制度把人分成权利存在差异的不同群体,使农民工子女感觉到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强烈的不平等,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社会的对抗情绪,出现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问题等行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我们应当把平等的权利一视同仁地提供给每一个孩子。
一个子女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子女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希望的实现需要千千万万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的真诚付出,也需要家长、社会、学校的竭力支持与帮助。就像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但愿他们能够真的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享受同一片阳光。愿山谷中的野百合能够真正享受到同一片蓝天下的阳光雨露,让心灵之花健康绽放。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