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探究策略
2011-08-30黎荣甫
黎荣甫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和媒体,1994年正式落户我国,并以快速势态在发展。随着网络的深入普及,更多的人加入到泱泱的网民队伍中,在虚实不定的世界里,一些人在网络这一新的语境下,创造出一种偏离常规的言说方式——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具有新鲜时尚、生动活泼、简洁有趣、易传易变的特点,颇受青少年的喜爱。就在我们这些网民撤身回到日常生活中的时候,不知不觉地用起了那“方便、快捷”的网络语言,还经常对流行的网络用语津津乐道。目前,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与探讨主要集中在网络语言的成因、性质、表现形式、特点、规律及规范方面。
一、关于网络语言成因与性质的探究
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形成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目前人们研究的大概有几种情况:
(一)認为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物质基础。黄进的《网络语言符号说略》中认为网络使用者在网络交际中打破地域限制,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匿名交流。这就归功于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了。这种交流方式使网络语境具备平等性,行为与责任分离,角色扮演随意的特点,同时为各种网络语言的出现提供了语境条件。
(二)认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是网络群体的特殊心理要求。从主观上看,网络语言的形成与网络群体的心理有极大关系。经常上网聊天的人以中学生、大学生和刚踏入社会不久的青年人为主,这个特殊的群体以自己特有的心理因素影响着网络语言的产生。周洪波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黄进的《网络语言符号说略》,郑远汉的《关于网络语言》指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群体的语言,在以上谈到的这几种人当中,在现有的汉语基础上,熟悉一点点英语,为了追求新奇、时髦,喜欢标新立异,于是就临时性地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三)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方言。邝霞的《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刘海燕的《网络语言》就持这种观点。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生活语言”、“大众语言”、“全民族共同语”在网络语言上的使用和变化,它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并非真的像地域的方言那样具有不同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词汇乃至语法体系,它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这种方言包括行业语和习惯语。
(四)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流行语。劲松、麒可的《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中认为,从性质上说,网络语言不过是一种流行语,一种流行范围、使用人数都有限的流行语。如当你键入汉语拼音“you xiang”时,输入法出现的第一词就是“幽香”,于是便用“幽香”代替了“邮箱”。另有些是利用“谐音词”,即根据词语的原来读音,新造词语和借用他词。最典型的莫过于把“E-mail”称作“伊妹儿”,把“hecker”称为“黑客”,“妹妹”变成“美眉”等。具体地说,其中有一些可视为网民这个集团的习惯语,这些社会习惯语如果广泛使用,有的或可进入全民语言,有些则注定不能成为共同语言,不能说它们是社会习惯语或社会方言,说它们是行话、黑话也未必恰当,不如称之为网民之间使用的一些特别的信息符号。
(五)认为网络语言是语言在网络上的变异。大多数学者认为,网络语言不是语言变化,而只是语言在网络上的变异。网络语言作为语言在网上的变异是非常活跃的,网络语言不像语言变化那样渐进、稳定,而是突发的、活跃的。网络语言就是语言在网络这个特定的话语语境中变异的结果。
二、关于网络语言表现形式的探究
于根元的《网络语言概说》、何洪峰的《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郑远汉的《关于网络语言》、陈榴的《网络语言: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黄进的《网络语言符号说略》等关于网络语言表现形式及类型的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每一位研究者所给角度的不同(或从广义角度,或从狭义角度),所用的理论与方法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于根元、陈榴从广义的角度认为,网络语言的词汇形成有五种类型:一是纯粹意译,分两种形式:(1)新造词语,如互联网(internet);(2)借用词语,如菜单(menu);二是音意兼顾,如黑客(hecker);三是纯粹音译,如波特(band);四是字首缩略,如PC(personal computer);五是谐音转写,分三种形式:(1)汉字谐音,如大虾(大侠);(2)数字谐音,如885(帮我);(3)混合谐音,如ftf(face to face)等。郑远汉、何洪峰从狭义的角度认为,网络语言有七种形式构成。一是符号图形类,如:--)表示笑脸;二是数字会意类,如:0001000表示我很孤独;三是谐音替代类,如:1314=一生一世;四是缩略简称类,如:BB=Bye Bye;五是转义类,如:造砖,灌水;六是双语混杂类,如我I你=我爱你;七是重字赘语类,如:坏坏(坏蛋)。
三、关于网络语言特点的探究
尚春光的《网络词语的人情味和形象性》,陈晓浒的《对网络语言的思考》等学者的文章在网络语言基本特点方面基本达成共识,认为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为:一是简略性,用语言简意赅;二是创新性,用语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三是形象性,用语形象生动,人情味浓;四是欠规范。除此之外,刘浩的《初中生网络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林纲的《网络语言变异现象及动因考察》认为网络语言还有模糊性特点;张韬的《网络符号小辞典》认为,网络语言有方言印记特点,同时,陈晓浒认为网络语言还有受限性特点,这一特点是由上网的工具——电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但是这些特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多数学者只是单纯地研究出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较少从内向外发掘网络语言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从网络语言去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学者非常的少。基于以上的特点,认为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较大。在中学时代,大部分学生去上网,如果学生不把握好上网的度,将会干扰学生正常的语言学习,同时也会影响语文能力的提高,这些在前人的研究中很少有人提到。
四、关于网络语言规范问题的探究
周洪波(出版了《中国网络语言词典》)认为,有些网民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任意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随意连接和镶嵌,由此出现的错字、别字,还有聊天室网民的名字五花八门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詹勇的《网络语言是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指出,网络语言存在着滥用谐音,数字符号泛滥,歪用词义等现象,受方言影响,或为了求快任意缩略词语等有意无意地违背语法规则。而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刘海燕《网络语言》则指出,现在网络语言最大的问题是有些网民在聊天室等场合语言使用不够文明。
针对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应该怎么来规范?研究者争论很激烈,大概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闪雄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指出,针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必须防微杜渐,在网络还没有普及家庭时就事先建立规范,保持汉语的纯洁,不要为了一时之快,为后人留下祸根。
(二)以于根元为代表,他指出,网络语言的规范是分层次的,有它自己的要求。因为网上的成员情况复杂,一些网民清醒成熟了,新的网民又加进来,新老网民的语言状况在网上共存,也形成了层次的差别。所以,网络语言的规范工作应是有层次的,无止境的。
(三)陈榴认为,规范的对象是指网络语言存在内容上的不健康的东西,因网络语言目前尚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其语言形式也处于约定俗成的阶段,要人为地规定它,不仅时机尚未成熟,而且很难操作。
(四)周洪波认为对待网络语言,我们的态度是宽容理解,推荐引导。宽容理解就是对于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网上的语言,不必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推荐引导就是对使用语言的不正常心理加以疏导,因此,认为他的观点更具代表性。
总之,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发展,网络也在不断地发展,也就意味着网络的语言还会层出不穷,因此,对网络语言的探讨与研究也不会停止下来。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