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关爱农村学校智障生的成长
2011-08-30杨洁
杨洁
适龄儿童进入学校后,他们都有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都希望有着丰富多彩的未来。但是,由于遗传、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孩子不幸成了智障生。他们的智力低于正常儿童,在认知、情感、个性和意志形成方面也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我刚调来陆斡镇任教的时候,还不知道我接手的班里也有几个智障生。当我踏进这个班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桌子单独摆在教室的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而且椅子也是很破烂的。我想,那可能是多余的吧。可是到真正上课的那一天,我发现有一男一女两个学生一起坐在那,那是怎样的学生呢——他们都低着头,我看不清楚他们的脸,只是见那个男生的头一直都在晃动,好像吃了“摇头丸”;另一个女生呢,头发理得短短的,卻是蓬乱得很。于是我走过去,要跟他们说话,想叫他们把桌子拉过来摆好,谁知,话一出口,就遭到了全班学生的反对和制止。我当时就明白了:他们是孤独的,是孤立无援的,他们就是学生平时所说的弱智生。周围的学生也会觉得智障生很笨,于是大家就忽视他们,不愿意与他们玩,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和疏远他们,慢慢地在无形中孤立了他们,使得这两个学生找不到自己的玩伴和说话的对象。于是他们开始不愿与人交流,渐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来看待他们,如何让他们也能接受学校的良好教育,如何才能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走上社会和适应社会后拥有生存之机、谋生之道,具有成长的竞争力呢?我认为,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应为这些学生树立信心,注重发挥他们的潜能优势,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此,我给自己定下了一套特殊教育的工作计划。
一、转变观念,关爱学生
一方面,观念是行动的指导。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与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在校智障生又属于少数群体,教师往往对智障生的了解和关注不够,产生了认识上的盲目,认为智障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看不到他们的潜能和长处。因此,教师容易形成两种偏向:一是忽略智障学生的特点,照搬对普通学生的关爱模式,我们有时总免不了以狭隘的应试教育的要求衡量这些学生,而对他们身上正在显露的长处和发展潜能视而不见;二是对智障儿童过于迁就、放纵,对他们的发展总是视而不见,因而常常把他们丢弃在被爱遗忘的角落。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对这部分学生加以重视,并努力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承认他们的可教育性。在我班里叫谢海明的那个智障女生,如果从平时与她的交谈中,你根本就看不出她是个智障生,因为她讲的普通话非常流利,比起农村别的学生也标准很多,可是她竟然一个字也不会写,甚至连写自己的名字也不会。面对这种情形,我想这个学生还是具有可教育性的。
另一方面,我们要真心实意地爱护他们,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对智障生的教育更需要情感投入,需要爱。因为智障生身心存在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加上他们孤僻胆怯,情绪紧张,缺乏自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质量及生活质量,更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认为要做好智障学生的教育工作,首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关爱,从心底感到轻松快乐,拥有一颗健康积极的心。此外,我们还应该教育其他学生,不得歧视、取笑他们,让学生知道他们也是集体的一员,大家都应该主动地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爱,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树立信心,挖掘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智障学生也不例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为他们树立信心。在开学初,自从遭到了全班学生的反对和制止那一刻起,如何带好这个班,如何使这两个学生尽快地树立信心;如何使他们尽快地融入班集体;如何使他们尽可能地得到健康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于是在以后上课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他们,我知道学生们都很“怕”他们,见到他们总是像遇见了带有瘟疫的“绿头苍蝇”一样“避而远之”。在班里只要他们一出现,原本那热烈、轻松的气氛一下子消失了。同学们鄙夷的目光和尖刻的话,总让他们不知所措,缺乏自信。
在一次晚读课上,我破例地有意安排谢海明同学上讲台来,顶替请病假的值日班干,负责管理班中当天的晚读情况。当我宣布这个决定的时候,学生们定格的表情和班里鸦雀无声的氛围让我心想,学生们一定在下面嘀咕:这个新来的老师一定是疯了!接下来有趣的是,只要哪个学生不自觉读书,谢海明同学就走到他(她)的身边看着他(她)读,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节晚读课学生们真是拿出了“拼命三郎”的劲头在读书,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量不给她走到自己身边的机会。经过几次对谢海明的“委以重任”,海明同学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们读书的自觉性也增强了,他们在心里面也渐渐地认可和接受了她,她变得开朗活泼,能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观点。
三、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由于智障生智力差,他们不可能按照普通学生的学习计划开展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制订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一般对这些智障生都是侧重于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在我班里的谢文健同学,这个男生由于先天的缺陷,自己的头部总是在不停地晃动,可是他的智力不是很差,只是由于家庭收入低,加上自己还有一个弟弟,父母对他不是很关心。学校也因为他领了“残疾证”以后,对他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他的学校成绩就跟不上,而他父母也觉得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就计划着如何纠正他的这些不良习惯。一方面,我首先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家访后,终于打动了他的父母,让他们懂得了如果放弃,那智障生就成了家庭与社会的累赘的道理。而另一方面,我耐心地分阶段帮助文健复习曾经落下的功课,我从拼音、字词开始,接着到句子,每天坚持辅导他,慢慢地,他学会了自己拼生字,查字典,接着又学会了读、背古诗,再到读比较长的句子。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考虑到他的接受能力,适当地延长教学时间;在课外也多抽出时间来辅导他,同时对他还降低要求,其他学生在学习阅读分析的时候,他就继续巩固基础字词,确保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同时,针对另一名智障生谢海明只会讲不会写的特点,我在上课时尽量放慢语速,有机会就提问她,对她的优势进行有效性语言训练。在课外训练班里的演讲选手的时候,我总是让她坐在第一排看选手们表演,她自己也看得入了迷,同时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因此,每次提到她,村里的群众总是举着大拇指,夸她口才好呢!正因为这些小小的飞跃,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特殊教育的希望,也让我倍感欣慰。
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昭示了我们应尊重、欣赏和理解智障学生。孔子能做到以人为本,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学业和他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作为现代教育者的我们就更加应该做到这一点。关心每个残疾孩子和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不让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和包袱,让他们拥有同样美好的未来,也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