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
2011-08-30陈爱军
陈爱军
近年来,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也促成了体育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在研究领域内,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成了热点。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体育教育在高中教育的地位并不乐观,尽管仍是高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学科并没有进入核心科目,其受到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不够。因此,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就成了体育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如何制定教学策略,则是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策略的制定,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关键性的。本文将就创造性、心理素质、长效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差异教学,发挥学生创造性
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其智力和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生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大脑思维活动活跃,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种优势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个体发展出发,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运动天赋,让学生主动地认知一些运动规律、运动的特性,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学习深度,同时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对学生的创造力的表现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如果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那课堂教学的效率将得到更大的提升。这方面的教学,在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中显得尤為重要。以足球运动为例,基本的触球和传球方式是固定的,是具备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用性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大多数优秀的球员,特别是那些顶级球员,他们之所以能驰骋赛场而鲜见敌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特点,拥有他人所不具备的技术特点,这是他们成名的法宝。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技术训练,还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技术风格,寻找属于自己的运动方式,发挥学生自我创造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差异性教学,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条件。
二、重视心理因素,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教育是人的行为,具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其涉及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心理因素。体育教育亦是如此。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心理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是高中体育教师教学策略的制订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从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青少年的责任感和教育目标出发,努力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确定好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特别是在高中学生普遍面临高考压力的现实下,把体育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是符合教学的规律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做到心育与体育并重、健身与健心共举。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包括:自尊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品质教育等等。如从自尊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可以从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渗透,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始,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发展空间,进而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形成自尊自爱的良好心理。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体育运动者较不参加者有更多的自尊自信,更积极的自我意识。如在足球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阶梯式的教育,让学生一步步地实现技能的提升,同时实现心理素质的提升。毕竟,当学生从学会接球,到传球,到射门,其心理状态是直线上升的,对学生的心理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事实证明,体育运动可以激励人去检查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和完成新的任务的能力,使自我意识发生积极变化。
三、实施终身教育,发挥教育的长效性
如何使体育运动贯穿终身,这是高中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行中,作为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高中体育必然也承担着为全民健身运动奠定群众基础,为终身体育运动奠定基础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带动下,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并在这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等,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健康与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育的长效性,才能让终身教育贯穿于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和谐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教师有目的的干预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从长远目标出发,贯穿终身教育的宗旨,是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受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志伟.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点滴体会[J].硅谷,2009(14).
[2]张军.试析高中体育教育应重视新生入学初期的心理调适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3(2).
(责任编辑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