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初探
2011-08-30徐爱芝
徐爱芝
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QQ聊天、在网上购物和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流、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虚拟“社会”。伴随着这种新的“社会”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其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无不深深地打上网络时代的烙印。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才和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互联网和网络文化的特点,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引导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也对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的政治课教师肩负着新的使命。
一、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职工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网络中各种思想与文化渗透交织,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加之青少年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形成,他们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的甄别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就对新时代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1.网络信息的混乱,容易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站,有用信息与黄色、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混杂在一起。网上“垃圾”信息的泛滥,对于那些辨别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们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当前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青少年是否能够经得起网络负面因素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政治课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控制的难度加大。隨着网络的发展,各国不同的文化、观念在网上交汇,增强了世界各地,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沟通和联系。互联网已大大突破了国家、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范围,国内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逐渐加大。
3.沉迷网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彼此不知对方身份,没有受到他人和社会指责与惩罚的顾虑,容易产生一些出轨的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如果整天与电脑终端打交道,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必然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趋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他们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
4.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有待提高。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引导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社会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网络时代,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找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优势部分丧失。对拥有如此多信息的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多的知识,具有更高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适应网络教育的需要,就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讨
1.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所拥有的巨大信息资源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宝库。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也可以在网络上学习思想政治工作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当然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的辅助性的音像图文资料。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丰富的、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论,使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理论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更具有时代感。
2.利用网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互联网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生动性和便捷性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比拟的,从而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思想政治内容巧妙地融入网络活动中,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得严肃、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有趣。
3.利用网络交流平等的交往环境,促进师生的双向沟通。当学生们存在思想政治问题时,由于种种原因不便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他们可以通过各种聊天软件和教师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学生在没有思想压力和防备的情况下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使我们能更准确更真实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制定思想教育的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另外,网络的交互性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思想看法,平时想谈又不敢谈的问题,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
4.拓展学校德育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学校德育不仅限于课堂,团队活动等有限的在校空间,而且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的信息传递方式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延长学生接受德育的绝对空间,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德育关怀。在空间上,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冲破物理空间的限制,由学校、教师所构成的有限德育空间,与现代化的电子空间、电子社区等开放式的德育空间进行整合,逐步实现德育的电子网络化的创新。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