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塞油田坪桥低渗区井网适应性研究

2011-08-29史冬梅王海文刘建杰

科技传播 2011年24期
关键词:井距行列井网

史冬梅,王海文,刘建杰

陕西省靖边县新城乡盘古梁作业区,陕西榆林 718500

1 地质特征

1.1 构造特征

坪桥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东部的大路沟~坪桥鼻隆带上,地面海拔1 263m~1 490m。区内发育了九个近东西向的低缓鼻状构造,轴长3km~5km,轴宽0.3km~0.7km,倾角0.2°~0.5°,隆起幅度5m左右。无断层发育,局部可见微裂缝,特别是北东76°发育的一组裂缝对注水开发造成较大影响。

2 油藏开发特征

2.1 油藏非均质性强

2.1.1 平面非均质性

主向井见水主要原因为坪桥区有微裂缝存在,坪桥区钻井取心资料表明,有近40%的井存在天然裂缝,主要方位为NE占42%,人工压裂裂缝方向为NE60-800,利用正交偶极声波测井坪桥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76°,所以这与坪桥动态反应出来的见水方向NE76°正好相符,这就是坪桥平面非均质性较强的主要原因。

2.1.2 纵向非均质性

通过统计层间渗透率的级差、突进系数、变异系数参数来反映层内渗透率非均性。长611-2渗透率相对较好,平均为2.4mD,最大为66.7mD,平均渗透率极差666.9;长4+522相比最差,平均为小于1mD,平均渗透率极差在466.7~475.5之间。

根据渗透率非均质性评价标准,可以看出,坪桥地区油层层间渗透率属强非均质性,在剖面容易形成单层水淹。

2.2 井网适应性较差

图1

坪桥老区采用250m×250m正方形反九点法井网,从动态反应来看,主向井迅速水淹,侧向井见效缓慢,即老区采用正方形反九点法井网适应性差。为了避免老区开发中井网不适应性的问题,坪桥超低渗采用菱形反九点法,井网形式为480m×130m×NE76°,与老区相比,虽然加大了主向井距缩小了排距, 但是井网适应仍然较差。1)主向井见水比例为45.5%,侧向井见效缓慢;2)坪桥超低渗自从2008年以来共测压7口,主要为裂缝侧向井,压力为6.50MPa,压力保持水平为78.2%,压力保持水平较低,难以建立有效压力驱替系统;3)坪桥超低渗开发初期递减较大为20%。

3 合理井网探讨

根据前面的论证分析,坪桥超低渗区尽管将反九点井网井距拉大、排距缩小,最终的开发结果是,主向井快速水淹,主侧向压差大,侧向驱油效果差,最终只能将主向油井地关或转注,形成线状注水。

3.1 同类油藏对比

安塞油田四大主力区块,油藏类型大致相同,主要采取不同井距和排距的反九点法井网,开发初期井网适应性都不是很好,对于坪桥区来说从开发到目前已经采取了两套井网形式,正方形反九点法250m×250m×NE76°和菱形反九点法480m×130m×NE76°,井网适应性都很差。

坪北合作区与坪桥区块,油藏驱动类型,压力系统和储层特征都极为相似,属于同一油藏,采取行列注采井网形式450×150× NE76°,对一注井直接射孔投注,二注井先期采油,后期适时转注,主要采取温和注水的注水政策,注水量在5m3~10m3之间,坪北合作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稳产。

3.2 坪桥超低渗区合理的注采井网

针对储层特点,同时根据坪北合作区采用行列注采井网形式,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所以后期坪桥超低渗优选行列注采井网形式进行开发。

3.2.1 井排方向

人工压裂裂缝方向为NE60°-80°,动态反映见水方向NE76°,井排方向采取NE76°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

3.2.2 合理排距

该区长6油层启动压力梯度为0.05MPa/m左右;渗透率1.08mD,地面注水压力3MPa~5MPa,由理论公式计算可得,只有当与注水井距离小于160m时,油层中任一位置其驱动压力梯度均大于启动压力梯度。根据坪桥区不同排距加密井的生产情况对比,120m~150m排距为最佳排距选择。

3.2.3 合理井距

相同排距下,随着井距的增大,驱替越来越平稳缓慢,所以fw=95%时刻的开发时间越长,最终采出程度也越高;但井距大于500m后,随井距增加,采收率的增加越来越缓慢,所以认为井距在480m~500m之间较合理。

综合以上分析,在以后开发井网部署中,坪桥超低渗区块应采取行列注采井往形式480×120× NE76°应比较合理,对一注井直接射孔投注,二注井先期采油,后期适时转注,注水政策采取温和注水。

4 井网调整部署

目前坪桥超低渗主要分为坪桥北部和坪桥南部,坪桥北部井位比较集中,而坪桥南部井位比较分散,两个区块都表现为主向井见水,侧向井不见效,下步针对两个不同的区块,采取井网调整,油水井措施等进行合理布局,提高区块开发效果。

井网调整:

井网调整主要针对坪桥北区进行调整,形成行列注采井网,使注采井网、压力系统和裂缝系统相匹配,实现压、注、采一体化。新钻采油井6口,注水井1口,复产2口塞平3和塞平5,直接复产转抽1口坪18-023,待转注11口采油井。

开发初期实施温和注水,延长待转注井采油期,使待转注井见效,待转注井水淹后实施转注,在整个井网中实施多点少注,单层配水量控制在5m3~10m3,达到稳油控水的目的。

用油藏描述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预测后的采出程度与含水率,行列井网注水效果较好采出程度提高了2.1%。

5 结论

1)坪桥超低渗区自开发以来,动态表现特征与坪桥老区基本一致。区块注水后,沿裂缝主向的油井地层压力上升,很快水淹,而裂缝侧向的油井,能量得不到有效补充;

2)坪桥超低渗区块在以后开发中应采取行列注采井网形式480×120× NE76°比较合理,对一注井直接射孔投注,二注井先期采油,后期适时转注,注水政策应采取温和注水的政策,注水量在 5m3~10m3;

3)对已经开发的坪北区块,后期应进行井网调整,采取行列注水井网方式。

[1]李道品,罗迪强.低渗透油田的合理井网和注采原则——低渗透油田开发系列论文之二[J].断块油气田,1994(5).

[2]彭昱强,涂彬,魏俊之,何顺利.油气田开发井网研究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6).

[3]何贤科,陈程.低渗透油田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研究[J].特种油气藏, 2006(2).

猜你喜欢

井距行列井网
用“行列排除法”解四宫数独(2)
用“行列排除法”解四宫数独(1)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单层小波分解下图像行列压缩感知选择算法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各向异性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合理井排距研究
低渗透油田加密调整注采井距适配新方法*
G9区块井网优化设计
芳深2区块250m井距开发效果分析
CO2混相驱五点井网流线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