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文庙片区更新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011-08-27袁倩
袁倩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1 引言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需要面临历史遗迹去留的问题,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在面对遗迹已经停滞的“历史”时,既要使其顺同城市发展的步伐,又要尊重遗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遗迹的存在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它向人们传递来自远古的文化启迪,向人们叙述历史的积淀。然而遗迹的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利用遗迹本身的历史价值,吸引资金以保护遗迹,同时推动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发展使遗迹顺应城市是当前急需面对的问题。
郏县位于平顶山市东北部、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东邻襄城县,西毗汝州市,北接禹州市,南与平顶山市区和宝丰县相连。郏县城区位于郏县中心位置,省道S238两面环绕,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文庙核心片区位于郏县县城东南隅,以文化路、三官庙街为端,东西两侧以南大街和南后街为界。
2 历史文化资源分析
2.1 物质文化资源
郏县文庙始建于金代泰和六年,与南京孔庙、北京孔庙齐名,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称其为“皇家规格”[1]。无论是规格上还是历史上,郏县文庙都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郏县文庙又称文宣王庙、孔庙和夫子堂。既是郏县的学宫,是典型的左学右庙建制,是郏县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祭拜孔子的专祀庙宇。郏县文庙整体布局为坐北朝南,由东、中、西一主两次三条南北轴线贯穿,中轴线以大成殿为主体建筑,轴线向南延伸为栽植柏树的柏树行街,其为文庙的甬道。中心庙区占地9000m2,可控制面积约16万m2,现存建筑22栋71间。文庙的中轴线以大成殿为主体,现存的建筑从北至南依次为大成殿、两庑、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文奎楼等,均为清代木构建筑
文庙作为被时光浸润的文化渡口,成为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是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具体而又极具代表性的视角。因此立足郏县的物质文化资源,进行规划,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之成为郏县人民的宝贵财富。
思想立足于物质文化资源,应重点打造郏县文庙,使它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并通过对文庙古建筑的保护和周边区域的规划改建,实现对郏县文物建筑的保护和郏县文脉的传承。从而完善了郏县的城市功能,提升了郏县的城市品位。恢复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古文教景观,建成以郏县民居为特色的仿古建筑。根据庙市合一,文商交融的特点,沿柏树行街开发特色市场。通过将景观民俗民风、孔祭活动等精神性文化成果与文庙古建、古风民居等物质性文化成果一起作为景观文化介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文化景观系统。根据规划用地布局,在规划区东南角结合周边商业、绿地设置区一级的文化娱乐设施。加强对良好的开发形势与项目的优越区位条件加以利用,在旧城改造与更新中融入市场行为,以文庙的广场和公园的建设来促进商业、金融业的发展并指导房地产业的发展,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2.2 非物质文化资源
郏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汉初三杰之一的谋略家张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虎牙将军姚期,明朝后期理财家李瞻袅,清初诗人、学者仝轨,被刘少奇誉为中华第二仓颉的扫盲大师祁建华也生于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境内人文史迹星罗棋布,“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父子归焉在这里。
境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遗址。县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三苏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朴遗址、文庙大成殿、文奎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苏坟、文奎楼、陕山会馆、谒竹沟钧窑遗址等列入《中国名胜大辞典》。
郏县的“郏”字由两部分组成,右边是“阝”,左边“夹”。“夹”甲骨文字形象会意是:左右二人从两边辅助中间一个人。它有左右对称的特点,右边是“阝”,即“邑”,“郏”是由“夹”和“邑”合成而来。
从“郏”字的构成和含义,郏人“听周训,蒙周德”的初始实践,随着历史的积淀,形成了郏县人的特有的精神和品质。一是忠厚,二是忠诚,三是忠心,总体概括为:“尊上好义,急于趋令”[2]。
将思想立足于非物质文化资源,因此应恢复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古文教景观,突出文庙的传统空间轴线,整个文庙的修复要尊重有关文献资料的记载,突出整旧如旧的思想。以四书、五经、六艺为主题,对其中经典名句以景观语言来表现,形成特色的文化氛围。由“郏”字的构成和含义提炼出的对称等构图法则,在总体布局上的应用。通过对郏县名人资料的搜集研究,启发对名宦乡贤主题景观的设计,突出文庙片区旅游核心的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意义。
3 总体策划,布局设点
总体策划本着保留学宫主轴线的原则,考虑与东西向、南北向四条街的衔接,针对广场周边片区功能与结构的协调与呼应,确定的景观格局为神道一轴贯南北,五点连珠一线穿。魁星文昌护一心,三线四街划六区(图1和图2)。
图1 文庙片区总平面布局
图2 文庙片区总平面结构
设计布局的中心轴线,即文庙的传统空间轴线,尊重有关文献记载资料与孔庙规制,以柏树行街为神道,形成一条贯穿整个片区南北向的景观轴。并且位于学宫轴线上,依据古代郏县文庙的记载,柏树行街是创建文庙时设置的神道,长400m,两旁柏树成行。以此街道作为连接3个广场主要步行通道,通过还原道路两旁72棵柏树,再现当年400m神道景象,同时72棵柏树寓意孔子“72圣贤”百年常青。在道路中央新设有花池,百花齐放象征“百家争鸣”。两旁的柏树与花池共同形成一条世纪大道,它承载着郏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轴线上形成空间节奏上的5点,由北向南依次为学校北入广场、大成殿为中心的古文教建筑、文庙前黉学广场、太和元气广场、金声玉振广场。五点控一轴,组成片区核心景观带。将整个文庙片区根据功能的需要分为6区,包括文庙保护区、文化广场区、游园休闲区、民俗特色街区、文化教育区、居住区。
(1)文庙保护区。布局主要结合传统文庙的布局原则左学右庙,修复文庙建筑群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与传统建筑相符合。
(2)文化广场区。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收集与交融,用景观的方式将孔子的治学精神展现出来。游园休闲区,融休闲与教育为一体,传承着郏县的文脉。
(3)民俗特色街区。根据庙市合一,文商交融的特点,建立东市、西市特色市场。在东市西市中建立古玩字画市场、花鸟鱼虫市场、民间工艺品市场、小商品市场、风味小吃市场等特色市场。采取仿古建筑形式,控制立面高度,打造郏县传统风貌的特色商业街。通过将景观民俗民风、商贸活动等精神性文化成果与文庙古建、古风民居等物质性文化成果一起作为景观文化介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文化景观系统。
(4)文化教育区。为遵循因学设庙的布局形制,构建前庙后学的建筑布局形式,将片区内的学校搬迁到文庙保护区北侧。延续文庙周围学校密集分布的传统,形成以文庙为中心的学习文化氛围。居住区西面游园休闲区,东临南后街,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总面积约2.8hm2。住宅形式以低层复式为主,旨在打造成为低密度精品住宅区。采用以“利益”养“公益”的方式,将该区投资所得利益为文庙风貌保护、公益项目开发提供资金(图3)。
图3 文庙片区总体鸟瞰
(5)游园休闲区。位于居住区与片区核心景观风情带之间,为两者之间的过渡,全长345m、宽87m,总面积3.02hm2。以六艺为主题:“礼”、“乐”、“射”、“御”、“书”、“数”(图4)。六艺是从周朝开始的官方的一种教育方式。公园结合六艺含义,划分为娱乐休闲区、健身活动区、文化展示区。满足片区内游园休闲的功能,也有效地将文庙相关文化铺垫开来,通过隐喻、象征、构建的方式有效地传达给公众。
图4 “六艺”游园区的表达
4 结语
郏县文庙片区,最核心的价值是其历史文化资源。设计立足于它的核心价值,在经过实地考察和分析后,采取保护更新和有效利用的方式。既保护了珍贵的古建筑,沿袭它古老的建制进行修复、扩建,也通过对其相关文化深层次的挖掘,结合当地人文氛围,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与设计,使之与核心文庙相协调。在满足建筑功能,衔接上位规划,拉动经济需求的同时,也突出了城市的特色,提高了城市的品位,使片区形成一个良性的、有机的循环发展体系,带来城市新的生机。
[1]田秀忠,田跃荣.郏县文庙.[EB/OL].平顶山新闻网.[2006-05-23].http://www.pdsxww.com/misc/2006-05/23/content_212634.htm.
[2]郏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郏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