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丹青艺术不是“探索”

2011-08-23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陈丹青错失徐悲鸿

问:现在的你,多被人看见的一面是写作,画画是否已不能完全表达自己?

陈丹青:我不能画一幅画表达对考试的怨恨。就算能,那一定是很糟糕、很滑稽的一幅画。我只是拼命别受社会的影响

问:对于时间,你现在是否有种紧迫感?

陈丹青:活到近60岁,瞧着时间少下去,顶多有点芜然,谈不上紧迫感。谁不会老下去呢?

问:你曾说,中国100年来,整体看,除了个别人物,没有哪一代是自我完成——要不给时代糟蹋,要不自己糟蹋。那么,严苛一些地看待,你算是被糟蹋的其一吗?

陈丹青:我的父辈,全被糟蹋了,就是说,在他们的壮年,20几岁到将近50岁,都在挨整,或者整人,都在荒谬的岁月中,荒废一生。我很幸运,青少年吃点小苦,壮年晚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我可没被糟蹋,虽然我也并未“完成”。70后、80后、90后仍在被糟蹋。他们还在考政治、考外语,就是不折不扣的被糟蹋。无可自救,只有熬。若干家伙可能会脱颖而出,大部分都给废了。

问:面对你在社会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你是否有给自己祛魅的打算?

陈丹青:我可从未想象自己在社会上有“巨大的影响力”,归国10年,我只是拼命别受社会的影响。

问:对于话语权这个东西,你怎么看?

陈丹青:我有一小点话语权,假使“这个东西”是指我能够发表一点言论的话。近年我在自行减少这类权利,我要省时间来画画。

问:你怎样看待自己在这10年的成长?如果说有成长的话。

陈丹青:到我这岁数,什么成长不成长,只是在老下去嘛。能活着,能画画,就是福气

问:你在《退步集》中回顾1978—1980年的中央美术学院,算是当代艺术家打捞起来的极珍贵的记忆,对比彼时和今日,艺术及艺术家存在的依据是什么?

陈丹青:中国绝大部分艺术家的“存在依据”,即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其他国家,别说欧美,就是印度、中东、南美,艺术家只是个体,没人管饭,自生自灭。成功的、优秀的艺术家,全社会尊敬;差的艺术家,请便,你自己玩。

问:你曾在纪念徐悲鸿的发言中说,他之所以为大师,是天时地利人和,亦可反推,对这个时代,你曾否生出失落?

陈丹青:不失落。我没想当大师。我居然能画到今天还在画,谢天谢地。

问:谈及徐悲鸿时,你也曾对画家乃至艺术家的身份地位问题发表过意见,在你看来,艺术家应该在这个社会中得到怎样的待遇和尊重?

陈丹青:真正好的艺术家,自会得到尊重——随便哪种社会,随便哪个时代——徐悲鸿当年的地位,因为“当年”,道理我已说过了。

问:归国10年,你是否做到重新认识身处艺术中的自己?

陈丹青:是的,我重新看待自己。我没想到写了这么多。没想到。

问:有一次讲座你说,“我现在算是处在一个低潮期”,这是一个艺术家自我规避的后果,还是自然来临的?这会否令你低落,你会认为自己正在错失这个时代的一部分么?

陈丹青:什么叫做艺术家的“自我规避”,我没想过。“低落”常会有,一阵子不画画了,颜料挤出来,一笔笔开始画,手很生,情绪就会低落,觉得这手不是自己的。如此而已。你得画下去,慢慢又会了,顺了,如此而已。我错失很多,但错失又怎样呢?我没要那么多。能活着,能画画,就是福气。我要求很低。

问:对自己在艺术上的其他可能性,还会继续探索吗?对于可能要面临的创作灵感和激情的消逝,有恐惧感吗?

陈丹青:艺术不是“探索”。至少对我不是。我不用“探索”这类词,太文艺了。创作、灵感、激情,也太文艺了,15岁时读到这类扯淡,也许会激动吧。当然,画得不好,会不开心——恐惧倒不至于——但会继续画。对艺术,我只有一个态度,就是,保持做。

问:你曾说,对于当代艺术,重写美术史是要紧的,重写的可能性有多大?

陈丹青:不少事正在重写,大幅度重写,但对这些重写,恐怕还得重写。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写,写成怎样。

问:如果说,“《西藏组画》完成国家立场到个人立场的转变,当时完全凭直觉,凭本能……”后来你在艺术上也几经转变,三联画、画书、画照片等等变化,应该不仅仅凭直觉吧?

陈丹青:开始和最后,都靠直觉,中间的过程,什么都得动用,要想,要比较,要学习,要挣扎,尤其是,要反反复复地工作。

问:年轻的时候相信艺术至上,但是后来渐渐明白,“有什么东西超乎于艺术之上,比艺术更有意义”。比艺术更有意义的,是什么呢?

陈丹青:我说过这意思吗?也说得太文艺了。一定有比艺术更有意义的事物,更有意义的时刻。前提是,艺术必须在,不然人活着一点没意思。

问:你评价艺术在今日中国的待遇,“是对艺术的轻蔑,深刻的轻”,那么当代中国,艺术家算老几?

陈丹青:轻蔑艺术的是权利。艺术家很算“老几”。你知道吗?部分艺术家是国家官员,部分艺术家则和官员是铁杆朋友,不然送礼这一大块怎么办?

在欧洲,一座城,甚至一国,顶顶荣耀,永远荣耀的,是某位艺术家的名字,莫扎特、毕加索、达·芬奇、雨果、狄更斯……苏联“极权”时代,也到处树立旧俄文学家的雕像。可是日常对艺术家,就当他是个艺术家。中国则相反,国家层面,今古艺术名家不过是名列尾端的小摆设,活着的艺术家,倘若知名,则是摇钱树、活招牌,而这些艺术家瞧见当官的,腿就软,脸就笑,肉麻的话,可以编词典啊。

(编辑/李馨)

猜你喜欢

陈丹青错失徐悲鸿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错失恐惧症
错失《哪吒》衍生品生意,《姜子牙》还有翻盘机会吗?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小误会错失大商机
滨海湾十年首遇雨战 法拉利遗憾错失夜赛之冠 2017年新加坡大奖赛报道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