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高庙古建筑群构图艺术研究与评价
2011-08-21常昕
常 昕
0 引言
中卫高庙始建于明朝永乐(1403)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占地面积达6 895 m2,地表起高29 m,殿堂、僧房300多间,距中卫市中心古楼不足1 km。主体建筑均坐北面南,建筑平面布局为前寺后庙,特点是“集中、紧凑、高耸、曲回”,形似凤凰展翅、凌空欲飞之势。高庙镶嵌在中卫古北城墙之上,城域旧有九寺一十八庙之盛,唯高庙高耸、高峻、高踞、高超,美轮美奂,因此谓之高庙。1963年被列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僧众常住,供奉铜铸、玉刻、木雕、泥塑圣像600余尊,砖雕木刻,精巧绚烂,装饰和谐,法相庄严,入选“中华佛教二千年宝典”。
史载,中卫古城,藏有蜂腰之病,故建高庙一辅风脉,二固城防,坐落于保安寺以北,并与保安寺子午中轴一线贯通,形成南寺与北庙的完美结合,构成殿殿相接,层层高出,东西环抱,左右对称,庄重典雅,气势威武的古建筑群形象。轴线南段保安寺内的五观店、罗汉堂与山门联檐通脊,小牌楼,钟鼓楼遥相呼应;过天王殿拾级而上,达砖牌坊,揽天根、探月窟,东西天池,雾霭云腾,进华藏门齐拜诸佛、越回廊桥,上亭台,摘魁星,势若凌霄,妙趣天成。
1 历史沿革
中卫历史悠久,是宁夏史上重镇,人类在此生活繁衍已有3万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为羌戎杂居地,秦属北地郡,隋置丰安县,唐置雄州,元改应理州。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设宁夏中卫,属陕西都司管辖,中卫之名由此开始。1724年(清雍正2年)取消卫制,取名中卫县,沿用至2004年2月,中卫市成立。
中卫高庙在明代永乐至万历年间(公元1403年~1619年)已初具雏形,后经不断修葺和增建,形成规模。清康熙乾隆两朝,宁夏发生两次强烈地震,寺庙内的大部分建筑倒塌,之后逐年重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增建了门前广场上的法戒楼和寺院内的砖砌牌坊、东西转楼、东西天池,并改称“玉皇阁”。1942年农历2月15日,在此举行庙会,因香火不慎,造成重大火灾,使南天门以上建筑一时间全部焚毁,荡然无存。翌年再度兴工重建,并扩大殿宇,增加高度,历时4年,于1946年竣工,起名“高庙”。现存的中卫高庙,即为清咸丰年间和20世纪40年代重修、增建后的定型。其建筑风格依然以清代古建筑为主体[1,2]。高庙修缮年份表见表1。
表1 高庙修缮年份表
2 建筑的平面布局
建筑的平面布局自南至北分为3个部分:均分布于南北中轴线的南段、中段和北段,分别是南段部分的保安寺建筑群,中段部分的南北寺庙相互链接的过渡部分(出南段的天王殿拾级而上至北段高庙的入口南天门,及东西两天池共同构成的中间过渡部分),进入南天门(今华藏玄门)以北,为建筑的第三部分——高庙建筑群。
南段的保安寺,入口是面阔三间的山门(见图1),山门之上有魁星楼(现称为接引楼),步入山门迎面是较为开敞的院落,院内东西两边分立有平行于轴线的配殿——十方佛殿,犹如列队拱手的佛门弟子,仿佛使人顿感梵音阵阵入耳帘的震撼。
往北穿过木牌坊,迎面正中为面阔三间的天王殿(见图2),东西两配殿分别为地藏宫和三霄宫。殿前空间狭小,与入口院落形成鲜明对比。该布局巧妙地运用了以大衬小的设计手法,大小两院落空间的忽然转换,加之天王殿净深的向南延展,使天王殿凸显其主体建筑的地位,殿内正中塑弥勒佛,东西陪塑四大天王,步入其内不禁使人仰慕佛陀的胸襟。
过天王殿,迎面高幅台阶挡住了视线,昂首仰望,登24级台阶到达南天门(于佑任书匾),此处为建筑的第二部分。在佛家,数字24代表了24诸天。“天”在佛教中主要指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业而感得的殊胜果报,虽然处于诸有情界中最高最优越的地位,能获种种享受,但仍未跳出轮回,所以登上24级台阶后就可以投入天部了。
24级台阶分为两组各12级,中间为缓冲平台,台上立有面阔三间的“无上法桥”砖砌牌坊将24级台阶分为两组,同时也是二三部分的分界。前12级台阶,建造成天桥形,天桥两侧被环绕一周的转圈楼所围成两个天井(东天池、西天池)式院落,两个天池由天桥下的隧洞相互沟通。其总的建筑形制,象征性地表现为:由佛接引,超脱地狱轮回,渡过天桥,进入南天门而升上天堂。整个布局是由多个小空间构成的,空间局促而显得封闭,面对24级台阶不得不抬头仰望,映入眼帘的是在蓝天白云衬托下的南天门,轮廓清晰,顿然让人看到希望。设计以小见大、以低衬高,俯仰结合,跌宕起伏。建筑艺术与佛教的美学观和道教的环境观在这里挥洒的淋漓而透彻,诠释了佛教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宗教追求。
图1 高庙保安寺山门
图2 山门北的两廊柱间仰视高庙所形成的框景
经历了一系列建筑空间的对比、转换、引导,设计便进入到高潮部分——高庙建筑群。拾级而上到达南天门,开门可见类似屏风的木制影壁墙,取其“曲则有情”的风水原理,同时也符合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障景,绕过影壁墙前的小而局促空间看到与其形成鲜明对比而豁然开朗的开敞的院落空间,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再一次构成空间的鲜明对比,出其不意地创造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界。
院落以北,轴线端点处为四周回廊9楹3层高的主楼,1层~3层分别为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五方佛殿,其建筑等级极高,可见其当时的地位。主楼前是“凸”字形3层高的中楼,1层挑空,2层,3层分别塑有观世音菩萨、太白星君等。东西两侧则是钟楼、鼓楼、文楼、武楼、四仙阁、观景台等建筑组群围绕在主楼四周,众星捧月,主从分明,气势极其壮丽。这些建筑物相互间都由天桥走廊相沟通,建筑密集而不显拥挤,紧凑而不失秩序。建筑群在构图上高低、大小、收放对比适宜、空间极富节奏感。
3 建筑的空间布局及外观形态
这一组气势雄伟规模壮观的建筑群,在空间组合上,自南向北地形层层升高,并采用了强烈的中轴线的对称布局形式;在空间层次上,则采用纵横、高低、收放交错的手法,使画面变化多端,空间具有强烈的节奏和韵律感。登上观景亭纵目四望,南借黄河落日,西借大漠孤烟,壮丽的自然景观尽收眼底。
南低北高,南寺北庙。保安寺平地而起,而高庙却坐拥拔地而起的高台之上。高台是借中卫城北的古城墙拥坐而成,在明永乐年间应为中卫的地标性建筑物。
建筑的外立面形式一致,风格统一,装饰华丽。精美的砖雕和彩绘艺术除展现精湛的民间手工技术,同时也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匾额楹联字体端庄秀丽,意蕴深厚,不愧为宁夏文化的奇葩。
建筑顶式丰富多彩,有歇山顶、十字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卷棚顶、四角攒尖顶和盔顶等,充分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同时也显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
4 构图艺术评价
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布局,它们层层相因,逐步增高,辅助建筑位于两侧,均衡对称;主体建筑与辅助建筑之间飞桥相连,极富变化。整个建筑群远远望去,气势磅礴,雄伟壮丽,整体造型恰如一只凌空欲飞的凤凰。深入其间,又见殿宇玲珑,清幽秀雅,廊桥高悬,构思奇异,体现了集中、紧凑、曲回、高耸的建筑特点,气势雄伟壮观。仅高潮部分——高庙建筑群能在2 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营建近百间各种类型的殿宇,重楼叠阁,错落有致,亭廊相连,翼角高翘,构成了迂回曲折丰富多变的内外空间,真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其构图多样统一,均衡稳定,对比得体,尺度合宜,技艺非比寻常。建筑结构和布局,组织和呼应等方面也都达到了无可挑剔的艺术境界。曾有人写诗赞道:“六百载风雨洗磨胜迹,高阁凌云飞檐逼汉,堪称塞上第一宝刹;数十代善缘蔚成大观,曲廊揽月莲池洗心,果真应理不二妙境。”
建筑风格集私家与皇家建筑,南方与北方建筑,宗教与民间建筑于一体,反映出宁夏古建筑的精湛的艺术风貌,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崇尚宗教文化的思想和情怀。包容的艺术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庙建筑群的独特性还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殿宇,在它的灵魂深处已经打上了三位先哲的烙印:孔子、老子和释迦摩尼,是融“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筑群,镌刻在南天门前的砖雕牌楼上的那副对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正是这一宗教思想的印证。
[1]李福祥.中卫年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394-395.
[2]唐育勤.中卫高庙今昔[J].朔方,1980(10):50-51.
[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79-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