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身陷多重门,情何以堪?
2011-08-19庞胡瑞
庞胡瑞
事件概述:
2011年5月8日,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时展出的部分展品遭窃。北京故宫博物院开通的实名微博于10日更新内容证实:“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出的引进临时展览《交融:两依藏珍选粹展》,现公安部门正在侦破中。”
2011年5月11日,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其微博上爆料建福宫成私人会所。
2011年5月13日,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感谢警方迅速破获展品被盗案。网友质疑“撼”字用法。
2011年5月14日,辟谣称“撼”字没错,显得厚重。
2011年5月16日,故宫针对错字进行了道歉,再次否认私人会所说法。
2011年5月18日,故宫官方微博陷入口水战,最终以故宫官网道歉结束。
2011年5月19日,故宫建福宫再陷“解雇门”,有微博称:宫廷文化公司疑内部人员泄密开除所有员工。
故宫失窃实属罕见要追查窃贼25%
搜狐网网友:本以为故宫会固若金汤,没想到层层安保的背后是窃贼的频繁光顾,简直太令人心寒了,不知道故宫的安保到底是怎么做的。
人民网网友:追查盗贼是其次,能够举一反三防止故宫再次被盗才是根本,这次侥幸只有现代文物被盗,如果是国宝丢失估计我们要被子孙骂的。
故宫管理方有失责之嫌要道歉20%
新华网网友:故宫出现这样严重的事件不但故宫方面没有人辞职,反而解雇了一大批员工,简直不可想象。
央视网网友:从“错字门”我们就看到作为故宫的管理方缺失面对错误的勇气和责任。故宫应该更为真诚地面对民众。
希望故宫能直面多重问题26%
腾讯网网友:从“错字门”再到“会所门”,故宫的做法明显缺乏基本的诚意,故宫应该公开信息细节。
中国网网友:故宫从一个中国文化的象征到现今被网民调侃的对象,故宫应该检视自己的行为,要直面自己身上的种种问题。
故宫更加商业化缺少文化涵养20%
新华网网友:故宫已经不是原来的故宫了。从星巴克事件开始我们就嗅到了故宫“钱”的味道,商业化的背后就是文化的缺失。
网易网网友:“文化”这个词已经和故宫渐行渐远,如果故宫真的开办私人会所的话,那就会是对我们教育的绝妙讽刺。
陷入舆论非故宫所愿该多包涵9%
人民网网友:故宫是一个老的文化单位,能用微博就实属不易,如果想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确实有难度,网友应该宽容对待。
(来源/人民网)
媒体评论:
如果没有殷墟、兵马俑、长城和故宫们的幸存,以及一批文化人殚精竭虑、如履薄冰的守护,我们很难想象中华文明能薪火相传,不绝如缕,屹立五千年而不倒。我们为此要向故宫所有工作人员致敬。同时,由这一次故宫失守、失语与失明的故事开始,也该明确故宫的公共文化资源性质,提高故宫的公众文化服务水准。那种把故宫商业化、神秘化、小众化的倾向,确实到了该纠偏的时候了。(据《人民日报》,作者:李泓冰)
故宫在回应“会所门”时非但没有坦诚地向公众道歉,反而让大家又看到了“临时工”的诡异。这种推卸责任、缺乏自省的做法,实在有失其“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故宫作为传统文化的堡垒,不能散发出商业铜臭味;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更不能沦为财富的私人会所。这是在“三重门”事件之后,故宫最应吸取的教训。(据《广州日报》,作者:李龙)
故宫是属于人民的,建福宫是故宫的一个部分。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权利对故宫的管理提出疑问,当此疑云重重之际,故宫的管理者有必要公开披露建福宫商业开发的相关信息,这种公开既是对公众的释疑解惑,也是对建福宫复建捐资方的责任所系。希望故宫方面如郑欣淼院长所说,“认真接受社会的监督、督促和质询”。(据《新京报》社论)
今天面对故宫,走出历史的暗影,不应该再看到旧时代的特权,也不应再听到官贾奢华的笙歌。这些都是故宫管理者,也即公共文化管理者要做的事。而那些写着错别字的管理者实在“很撼人”。写了错字,却还以雷人的理由不承认,他们无疑很难去捍卫相关的文化使命。当那把开启故宫真正的文化钥匙丢了,故宫里面丢失藏品,闹出笑话,还奇怪吗?(据《扬子晚报》,作者:单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