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本.拉登世界将发生什么?
2011-08-19
10年追杀:美军终结拉登内幕
“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于美东时间5月1日下午被美军击毙于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阿伯塔巴德。从2001年纽约双子塔轰然倒地之日起,追杀本·拉登就成为美国、这一世界最强大国家机器不可推诿之任务。
“9·11”之后,本·拉登“潜伏”的10年,是美国情报部门和全世界苦心搜寻的10年。10年里,一次次失之交臂,一次次从头再未。10年里,本·拉登“死”了无数次。但那些扑朔迷离的传闻一次次被证伪。那个瘦高个、满脸络腮胡的恐怖头目依然不断出现在视频、音频中,对美国发出种种威胁。现在,这场“一个国家与一个个体”的对抗终于以本·拉登被击毙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为了这场长达10年的追捕,美国乃至世界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它引发了两场战争,带来近1.3万亿美元巨额开销,近6000名美军殉职,还有阿富汗和伊拉克逾百万人的伤亡。
“格罗尼奠行动”
5月1日不仅是国际劳动节,也是一个周日。上午时分,奥巴马悠然地前往高尔夫球场打球,但仅仅打了9个洞就匆匆离去。球场的服务人员不会知道,一个可能堪比“二战”时期轴心国投降和苏联解体的震撼消息正朝他们而来,而那看起未有些异于往常的总统,正在等着这个消息。
下午2时,奥巴马已经到了白宫。在那里,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等最高级官员和幕僚们早已齐聚一室。他们一起听取了安全团队关于行动发起准备工作的报告。
24名“海豹突击队”队员于当日乘4架黑鹰直升机出发。直升机队穿越了属于喜马拉雅山系的低矮群山,很快抵达他们的目标——那座占地足有一英亩、位于阿伯塔巴德富人区的三层宅邸。这所宅院距离巴基斯坦最大的军校——陆军军官学校只有几百米。更令人讽刺的是,这所宅院附近还有一家美国反恐行动中心。
下午3时50分,奥巴马总统被告知,前线人员已经暂时锁定了本·拉登。
10分钟后,也即巴基斯坦当地时间5月2日凌晨1时,“格罗尼莫行动”(Operation Geronimo)正式开始。格罗尼莫是1 9世纪末20世纪初印第安人阿帕奇族的一名传奇勇士,曾带领族人对抗美国和墨西哥,这一行动代号在事后引发了一些美国人的不满。
“海豹突击队”队员从直升机内跃出,冲进那幢高墙环绕的三层楼房,枪声骤晌。美国历史上最浩大、最昂贵和最曲折的通缉行动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地区的一个院子内拉开最后一幕。
“后方”——华盛顿白宫时局观察室,狭小的房间内挤满美国的首脑人物: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参联会主席马伦、白宫反恐事务顾问布伦南、中情局局长帕内塔。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沉寂中过去的,奥巴马脸色严峻,拜登在不停地数着手上的念珠,而希拉里则以手遮脸,没人看得出表情。
“格罗尼莫出现了。”中情局局长帕内塔打破沉默,他一直盯着监控屏幕,负责通报信息。此前,在与行动指挥官的联系中,帕内塔紧张得有些神经质,他不停地对零星信息反复追问:“这他妈到底是什么意思!”
几分钟后“格罗尼莫EKIA!”EK IA——Enem y Kibd h Actbn(敌人被干掉)!
观察室内仍然沉寂。最后,奥巴马说:“我们搞定了。”
这一次,“格罗尼莫”逃不掉了。当直升机载着拉登的尸体飞离的消息最终传来,掌声和欢呼声终于在观察室内爆发。
至此,“追捕本·拉登”画上了句号。这个搅动世界的大胡子,最后在几十名美国特种兵面前倒下。整个行动仅仅40分钟。在最后时刻,拉登甚至没有举起他的冲锋枪,根据已披露的信息,他最后的反抗,是把自己的妻子当做抵挡子弹的“人盾”。
白宫反恐事务顾问布伦南甚至嘲笑说:“成天叫别人去死,自己却躲在房子里,在女人的裙子后面求生。”
对这样的羞辱,拉登已无法做出任何回击。他被爆头,子弹从左眼穿过,掀开了部分头盖骨。
他的尸体很快被沉入北阿拉伯海域——没有国家愿意接受他的尸体,美国也不愿对他实施土葬,因为那无疑是在为拉登的追随者们创建可供聚集膜拜的圣地。于是,连同人们10年来的愤怒与恐惧,这个瘦高个儿阿拉伯人的尸体被沉入大海。
“9·11”之前的“致命犹豫”
美国政府追捕本·拉登的行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当时的本·拉登,已经大张旗鼓地选练“圣战人员”,密谋一系列恐怖袭击。当时,一名巴基斯坦人在美国中情局总部的入口处,悍然枪杀了两名雇员后潜逃出境,这名叫卡西的恐怖分子最终在阿富汗被秘密逮捕。
中情局顺藤摸瓜,花了近3年的时间,终于查出其幕后黑手就是本·拉登。在意识到拉登的潜在威胁后,美国情报部门专门在1996年初就成立了追捕拉登的专案组,代号“亚力克情报站”,内部俗称“曼森家族”。
那么,这个专案组追捕本·拉登成绩如何?答案是——失之交臂。
2005年,为纪念“9·11”事件4周年,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推出了系列电视片《闪动的红色》。系列片首次披露,美国在“9·11”事件发生之前,至少有3次机会击毙本·拉登,但都坐失了良机。
与此同时,美国反对恐怖袭击全国委员会也透露,从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被炸到“9·11”之前的3年内,本·拉登至少有3次出现在美国眼皮底下的机会。
前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对这个委员会作证时说:“每一次,子弹已经上膛,人员已经待命,但最后又退缩了,原因是有人回答说:我们不能肯定——我们不能完全肯定。”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1998年8月20日,即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被炸后几天,美国得到情报说,本·拉登正在阿富汗的一个“基地”组织训练营地同其他领导人开会,时任总统克林顿拍板,命令向这个营地发射了巡航导弹。但这次袭击未能打死本·拉登。
第二次袭击本·拉登的机会出现在1999年2月初。美国再次得到情报称,本·拉登到了阿富汗赫尔曼得省的狩猎营地访问,并且很明显,他在那里待了一周以上。追踪小组立即就发现了本·拉登的踪迹,2月9日,他们锁定了本·拉登的帐篷,并计划于11日发动导弹袭击。但白宫却命令中情局不要发动导弹袭击,一是白宫希望掌握更多本·拉登的动向,二来当时某个与美国关系友好的阿拉伯国家的几位王子也出现在打猎队伍中。因为在这些营地附近,停放着一架阿联酋的政府飞机。
第三次机会是在1999年5月。当时有情报说,本·拉登到了坎大哈的某个地方,要待5天。但中央情报局被告知说,由于对情报来源精确性的怀疑和对伴随袭击可能带来的破坏,因此不能下令进行这样的袭击。
多次的“犹豫”、“不确定”、“错过”,为本·拉登壮大“基地”组织提供了时间、空间,“致命犹豫”酿就的苦果
世人皆知。
“9·11”事件后,10年追杀启幕
2001年9月11日那天上午,超出人们想象力的恐怖袭击彻底击穿了美国人的心理底线。世贸大楼在两架民航飞机的冲撞下燃烧、坍塌,近3000人丧生。以死亡人数而论,“9·11”甚至超出了此前美国人在本土遭受过的最惨痛的外界打击——日本偷袭珍珠港。
刚刚当选不久、踌躇满志的布什总统出离愤怒了。2001年9月14日,他站在瓦砾堆上用扩音器向救灾人员和民众喊道:“把这些建筑物摧毁的恐怖分子们,很快将会听到我们所有人的声音!”布什严厉谴责拉登和“基地”组织,向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提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们“交出恐怖分子,否则——与他们一同接受制裁”。
本·拉登出生于沙特阿拉伯一名建筑富豪的家庭,在他父亲的52个孩子中排行17。他从小喜欢研读《古兰经》,跟人讨论“圣战”,将自己锻造成了一名极其虔诚的穆斯林。但由于他致力从事恐怖活动,并且尖锐批评沙特王室,于1994年被剥夺了沙特公民资格。他就此来到阿富汗,在塔利班政权的庇护下过起了逃亡前最后一段逍遥的时光。
带有极端宗教色彩的塔利班政权一向与西方世界不和,此次他们果然也没有辜负本·拉登。塔利班强硬地拒绝了美国人的要求,并称与非穆斯林领袖对话是对他们的侮辱。
怒火中烧的美国人没有耐心再跟塔利班进行什么文明谈判或外交勾兑,他们直接把战斗机、导弹和全副武装的美军送到了阿富汗。一个月后,美军攻占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美军在阿富汗的空袭开始前,一盘拉登的录像带就被送到了半岛电视台。片中,拉登号召伊斯兰世界发起反抗非伊斯兰世界之战,他指责美国袭击,并称美国将会失利,接着像苏联一样土崩瓦解。
此后拉登惯常使用这种方式与世界见面,人们也只能通过这样的录像(有时甚至只是录音)未了解他。然而人们得到的只是无法辨别地理位置的背景、冗长而语焉不详的谈吐和几乎没有表情的瘦削面孔。
与整体战争形势相反,美军在追杀拉登的战斗中却并不顺利。
2001年11月14日,美国政府全球悬赏2500万美元捉拿本·拉登。通缉令的描述是:“奥萨玛·本·拉登,出生于1957年,沙特阿拉伯人,身高介于1.93米至1.98米。体重约73公斤,身材瘦削,发色、眼睛均为棕色,肤色为橄榄色。他是左撇子。”
同时,美国的特种部队也出动了。2001年11月,50余名“三角洲”特种部队士兵易容装扮做当地人进入阿富汗。他们戴起浓密的胡须,穿着肥大的袍子,手持塔利班武装分子常用的AK-47突击步枪。
在抵达靠近托拉一博拉山区的第四天,ClA特工就截获了拉登的通讯信号,而技术定位显示,拉登极可能就在一道山脊后,距“三角洲”分队只有大约2000米!
但当美军士兵正要向山脊突击时,配合他们行动的阿富汗北方联盟士兵突然将枪口对准美军,阻止他们前进。他们的头领说,阿富汗新政府已经与塔利班和“基地”达成停火协议,因此,不能允许美国人继续发动进攻。
“三角洲”小分队指挥官道尔顿·弗里(化名)在向美国媒体披露行动内容时说:“停火协定只是借口……在许多人心目中,本·拉登是英雄。即使是那些与‘基地组织作战的阿富汗士兵,也非常敬畏本·拉登,不愿意杀死他。”
美军高层与北方联盟紧急谈判,12小时后,弗里得以率领美军继续前进。但当他们翻越山脊后,发现拉登已经转移了。不甘心的弗里用高信望远镜观察,发现远处的一道山梁上,约50名“基地”组织成员正在进入一处洞穴。一个穿着迷彩服的高个子清晰可见,正是本·拉登!
弗里立即呼叫待命的美军战机实施攻击,轰炸持续了几个小时。美方本来相信,拉登应当在这次袭击中被炸死。但掘开长满罂粟花的碎石地面,检测尸体的DNA未确定身份时,却没有发现拉登的尸体。他神奇地消失了。
之后,美国又组织ClA指挥的“破碎机”行动小组追杀拉登。“破碎机”奔波在阿富汗的大山中,频频发现拉登的“影子”,感党与他近在咫尺,却又每次晚到一步。他们找到了拉登遗留的物品、弹药,甚至是拉登修建的一座带有游泳池的房子,却始终没有见过拉登。
找不到对手,美军与空气搏斗
随着战争机器的开动,美国清晰地向世界展示着超级大国的肌肉。美军在阿富汗的地面部队节节推进,“基地”高官纷纷落马。
2002年3月28日,“基地”军事指挥官、一度被看做拉登接班人的阿布·祖贝达在巴基斯坦被捕;同年10月,“基地”海湾地区最高指挥官阿卜杜勒·纳希里在阿联酋被捕;2003年3月1日,“基地”第三号头目、“9·11”主谋之一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在巴基斯坦落网。
2003年3月20日,没能发现拉登的美国人把无处发泄的怒火引向了伊拉克。9个月后,灰头土脸的萨达姆被从地窖里揪了出来。3年后,他被送上绞刑架。
而拉登还是没有露面。关于拉登生病、出逃甚至已经死亡的传言不时流出,却从来不能确认。有人说他已经逃到了也门南部,也有人说发现拉登披头散发地在哥斯达黎加的海滩上流浪。但更多的人相信,他一直在阿巴边境的深山中,从未走远。
阿富汗靠近巴基斯坦的山区叫做“托拉一搏拉”,在当地的普什图语中,意思是“黑色寡妇”。黑色寡妇山区几乎是理想的藏身之地——从兴都库什山南部一直伸到阿拉伯海,绵延1600公里的山区如同一个个要塞构筑的迷宫。
况且,这里从来都由部族统治,而不受中央政府管辖。当地的普什图人对外来者怀有深深的疑惧,同时笃信古老的荣誉信条“提供避难”。当地人称他们“可能会做任何背信弃义的事情,甚至包括背叛自己的父亲,但当他们向别人提供避难时,却像完成一项神圣使命那样非常执著”。如果为了赏金出卖拉登这样一个“英雄”般的避难者,对当地人无疑是不能想象的。
中情局曾经招募巴基斯坦人打探拉登的消息。但几天后,他的尸体被抛到街头,身上的纸条写着:“这就是间谍的下场!”
为了协调情报部门和军队的关系,布什下令成立一个专门追捕拉登的特种单位联合作战司令部。这个司令部有指挥人员、集中斩杀、协调作战等权力,并直接向总统报告。他们的目标就是追杀一个人,本·拉登。
据被俘的“基地”成员讲述,2004年冬天,拉登的部下几乎已准备发出“末日警报”,枪杀拉登后集体自杀,以防被美军活捉。但在最后一秒,奇迹般的,巡逻的美国特种兵向另一个方向跑去,他们统统得救了。
其他“基地”组织的首领并没有拉登这么幸运。2004年6月19日,“基地”在沙特乃至整个阿拉伯半岛的首领阿卜杜勒阿齐兹·穆克林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遭击毙;2006年6月8日,美军空袭击毙“基地”组织伊拉克领导人扎卡维。扎卡维的妻子则
认为丈夫的死是“基地”与美国情报机构秘密协议的牺牲品,以此换取暂缓追捕拉登。
找不到真正对手的美国人像是在与空气搏斗,“捉迷藏”的游戏几乎让美军发疯。超过1100名美国特工和分析师从事关于拉登的情报工作,12名高级专家还必须试着模仿拉登的思维方式——当然这很难做到。在没有其他好线索的时候,美方甚至请未了地质学家分析录像中拉登背后的岩石构成,让鸟类专家根据拉登讲话时的乌鸣声分析他可能藏身的地区。
而拉登保持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对话方式,牢牢把握着游戏规则。他仍然时不时以真假难辨的录像或录音带示人,但行踪更加谨慎。他戒绝了一切现代通讯方式,比如手机或互联网,与外界只用自己亲信的信使沟通。
但人们通过影像和声音可以断定,他还活着。
“正义终将得到伸张”
除了2005年彻底噤声一年以外,拉登始终如同幽灵般在中东地区、互联网世界和半岛电视台的信号中飘荡。
2006年新年,他在录音带中宣布正在准备对美国发起新的进攻;2007年7月14日——美国宣布将其悬赏奖金提高至5000万美元的第二天,拉登的录像开始在网上传播,他指责了美国企图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2008年,拉登的录音讲话鼓动穆斯林突破加沙地带的以色列封锁;2009年,他与时俱进地指责美国新总统奥巴马的撤军问题;2010年,他批评各国对巴基斯坦灾情援助不力;就在今年1月,半岛电视台的录像中,拉登还在要求法国从阿富汗撤车。
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场没有边界和终止日期的游戏,拉登本人的神经似乎也在渐渐松弛。
但时代毕竟在变。奥巴马上台后,以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取代了小布什时期强行以战争推动国家民主改造的政策。他尽量缓和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将目光重新聚焦在“基地”组织和其首领本身。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问题专家李伟说:“这充分证明奥巴马的调整收到了成效。一方面他在军事上整体收缩,包括从伊拉克撤军、提出关闭关塔那摩监狱,等等;另一方面,他对恐怖组织和其首领的打击调整为以无人机和特种部队为主的打击方式。”
拉登青年时期的挚友和同学哈利法回忆,拉登喜欢冒险。除了骑马、踢球、开快车,他还曾经去土耳其爬山,去肯尼亚捕猎。“拉登在沙漠里开吉普开得很快,只要遇见沙丘,他就会开车飞快地翻过去,但我们根本不知道沙丘另一面有什么,真的,他多次让我们深处险境。”哈利法说。
这一次,拉登不知道,沙丘那边的危险是真正致命的。
2010年7月,为ClA工作的一位巴基斯坦人在白沙瓦跟踪到一辆白色的铃木汽车,车里坐的正是本·拉登的随从。ClA的特工们“咬”住这名随从,发现了距离首都35英里的一栋古怪建筑物。
这所房子四周高墙环绕,壁垒森严。甚至连产生的垃圾都要在院内焚烧,自行处理。之前大家普遍推测拉登藏身山区,并不曾料想他会“大隐隐于市”。
围绕这栋建筑的疑点,美国的情报系统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审讯在押人员,窃听、监视了那个随从家人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利用卫星图像仔细研究那所建筑物的构造及其所暗示的“生命特征”。情报人员认为,有至少60%的可能拉登在这里居住。
不确定性让CIA局长帕内塔十分为难,但他最终认为,“即使本·拉登住在那里的可能性只有一半,美国民众也会对展开行动持支持态度”。
2011年4月19日,奥巴马还是对突击式直升机攻击行动给予了批准。毕竟对于美国,确认识别本·拉登的身份才是决定性因素。
没有人能够给这次行动打包票。这不是风险性较小的轰炸,而是选择突击队员地面解决问题。拉登真的在里面吗?“海豹突击队”队员能够迅速控制局面吗?会不会引发大规模冲突和死伤?会引起多大的外交麻烦?这会成为人们又一次讽刺情报部门和军方的话柄吗?
事实证明,运气没有再次眷顾拉登,而是站在了另一面。
劳伦斯·莱特回忆说,听到本·拉登被击毙时,他有种巨大的释怀感,“就像是那种期待已久的事终于到来了”。
拉登的尸体被反复确认后,华盛顿当地时间晚上7点01分,奥巴马获知这具尸体“极有可能”是本·拉登。两个小时以后,他打电话给前总统布什,告诉他这个消息。布什欣喜地对媒体说:“在今晚,美国传递出一条明确的信息: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正义终将得到伸张。”
在拉登被击毙后,美国宣布暂时关闭巴基斯坦使馆,并在全球范围提高警戒级别,恐怖主义的报复已在隐现。对于美国来说,正义终于得到伸张,但任务还没有结束。
破解后拉登时代的八大谜题
本·拉登,终于在美军从阿富汗撤军的前夕被击毙,反恐战争取得最核心战果。对美国来讲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是美国10年反恐的标志性结局。
毫无疑问,本·拉登的死对于“基地”组织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但拉登死后,会不会削弱“基地”组织势力?是否会激怒拉登追随者展开大规模报复行动?是否会让美国本土变得更“安静”一些?谁将可能接手“基地”组织……在后“9·11”时代,这些问题即见分晓。
1.会不会削弱“基地”组织势力?拉登完了,“基地”没完拉登被击毙后,许多人高呼“拉登之死重创‘基地组织,将标志着反恐战争的终结”。
一名白宫官员表示,拉登之死对“基地”组织肯定是个打击,但也不应盲目乐观。因为,“基地”组织的势力并没有在这次美国的行动中被削弱。整个“基地”已经由原来高度集中的中央组织,转化为更加分散的结构,各地的“基地”分支受拉登之死的影晌不会很大。
《纽约时报》评论称,拉登死了并不意味着“基地”不复存在。拉登之死对世界的其他主要“基地”分支影响甚微,像北非的“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他们才是真正的威胁。该组织可能崇拜拉登,但也有自身的独立性。此外,也门的“基地”分支也不会被拉登的死亡所“震慑”。“在2002年到2003年那个时期,如果拉登被击毙还有重大意义……但现在,拉登的影响力已经式微。”
观察人士也指出,“9·11”事件以来,发生在欧洲的多起重大恐怖袭击都是本土酝酿的恐怖主义,它们与拉登领导的“基地”并无直接联系,对这些零散和新生的恐怖势力而言,拉登充其量就是个“精神导师”,他的生死,对这些极端组织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2.会否发动大规模报复行动?
“潘多拉魔盒”或将开启
“9·11之后,本·拉登的影晌力就像一场21世纪的政治瘟疫般扩散开来,”《纽约时报》报道说,“即使是今天,‘基地组织到底有多少成员,到底渗透进了多少国家,以及是否如本·拉登自己吹嘘的那样,他在寻求用生化及核武器装备‘基地组织,都仍然不得而知。”
对于他们来说,一旦时机成熟,他们
将随时发起各种恐怖活动。拉登虽死,但他遗留了无数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基地”组织5月6日发表声明,证实其领导人本·拉登已经死亡,并宣称将对美国及其盟国展开报复行动。
国际刑警组织提醒,由于拉登被击毙,“基地”或该组织煽动的恐怖分子发动恐怖袭击的危险增大。美国国务院少有地发出警告,要求美国在全球的机构保持“高度戒备伏态”。欧安组织下属机构“反恐行动”负责人拉斐尔·珀尔说,拉登被击毙,令“基地”新领导层面临巨大压力,他们必须证明该组织能存续下去,因此可能在数天内发动一场大规模袭击或数起规模较小的袭击。
由于有持续不断的情报显示,欧洲等地可能即将发生恐怖袭击,很多国家已加强戒备。
不管国际媒体多么欢呼击毙拉登的伟大,也无论面对可能的恐怖袭击多么严阵以待,美国在近期都将可能承受来自“基地”组织的一波报复性恐怖袭击。即便恐怖组织无法在美国本土闹出大的动静,但美国的海外目标以及亲美力量的目标将可能成为报复性袭击的首要目标。
拉登不同于萨达姆,他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些狂热的支持者。此次拉登被击毙对他们来说事情陡起突然之间,这一事实被证实得越早,西方媒体渲染得越充分,遭受恐怖主义报复的可能性就越大,来得也就越快。由于是报复性恐怖主义,其所选择的目标将更具象征性和针对性,驻外使领馆、政府驻地和主要政治人物将首先面临前所未有的袭杀危险,而且由于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组织,这一轮袭击将呈现出不顾一切的所谓“圣战”特征。
3.美国能否摆脱反恐安全困境?
拉登之死难解美“越反越恐”怪圈本·拉登之死结束了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即对他展开的追捕,自然是美国反恐战争的一大胜利。但是,近年来本·拉登只作为“基地”组织精神领袖存在,很少直接指挥恐怖袭击。他的死难以使美国走出“反恐战争越反越恐”的怪圈。
10年战争,越反越恐。滋养恐怖主义这头怪兽的恰恰是战争政策和霸权主义种下的仇恨。击败恐怖主义,依靠的不是以暴易暴的导弹和枪炮,而是铸剑为犁的决心与行动。只有正视这一点,美国才能真正赢得对恐怖主义的胜利。
4.谁是下—个恐怖教父?
拉登“军师”可能接手
拉登丧生,使这一组织二号人物扎瓦赫里成为接替拉登的最大“热门”。扎瓦赫里出生富贵之家,从一名富家子一步步走上恐怖主义道路。
扎瓦赫里1951年在埃及出生。与拉登一样,他在上层社会长大,父亲是药理学教授,祖父是埃及著名爱资哈尔清真寺的大伊玛目。1973年,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成立。当时就读医科的扎瓦赫里加入这一组织。1981年,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成员刺杀埃及时任总统萨达特,301人落网,包括扎瓦赫里。
他接受庭审,获判未卷入萨达特刺杀案,却因非法持有手枪入狱3年。出狱后,扎瓦赫里前往巴基斯坦,参与治疗与苏联军队作战时受伤的阿富汗士兵。一些媒体报道,正是在那段时间,他与拉登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白沙瓦相遇,开始近30年的“合作”。
分析师说,扎瓦赫里是拉登的“左膀右臂”,同时是整个“基地”组织的“大脑”。律师蒙扎耶特上世纪80年代一度为扎瓦赫里在法庭辩护。他评价:“对拉登来说,扎瓦赫里像是他的大脑。”在扎瓦赫里看来,“基地”应夺取对某个国家的控制权,“如果不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行动只是小规模骚扰”。
5.会不会增加巴基斯坦压力?
“基地”或袭击巴全境
“基地”可能展开的报复行动,不仅将针对美国,巴基斯坦也首当其冲。
巴基斯坦军方和政府之所以不愿意承认参与了美国的行动,主要是担心“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报复。巴基斯坦是反恐前线国家,在该国不乏拉登支持者。任何对拉登毙命事件的过分渲染,都会对巴基斯坦政府和军队带来负面结果,增加巴陆军的反恐压力,尤其是可能遭致拉登追随者和“基地”的血腥报复,它们可能会在巴基斯坦全境发动针对政府、军队、情报机构和民众的报复性恐怖袭击。
此外,在另一反恐战场阿富汗,北约军队的压力也将增大。拉登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隐藏了将近10年,拉登毙命对美国白宫和五角大楼似乎是喜讯,但对于在阿富汗前线战斗的美军和北约盟军未必是福音,很可能将是遭遇大规模报复的开始。可以预见今后几个月,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恐怖袭击次数将会大幅度上升,巴阿两国的安全形势也将继续恶化。
但也有专家认为,这次行动是巴美两国共同开展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挽回巴方形象。对于美国来说,今年是反恐转折之年,美准备陆续从阿富汗撤军,出于保护其国内安全和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利益的需要,美国将会继续加强与巴方的军事合作,共同反恐。而对巴基斯坦来说,拉登被击毙毕竟是个不小的成就,会让其减少一些外部压力。
6.会不会帮助奥巴马连任总统?
对提高政治声望肯定是利好
这不仅是美国期待已久的奖赏,同样是奥巴马本人的重大胜利。奥巴马4年前竞选时曾发誓“杀死拉登”,但其后的不作为被许多人批评反恐不力。现在,拉登被击毙让他兑现了承诺,将成为其总统任期内的重大时刻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认为,这对奥巴马的连任加分是肯定的。因为美国总统的核心定位,是确保美国人的安全。此次打击,奥巴马政府解决了美国的心腹大患,完成了克林顿政府、布什政府时期没有完成的任务,这比经济成就要高,因此会赢得民众的支持,加分会很高。但是,随着事态的日渐平息,这种影响也会逐渐减弱。
美国学者罗森说,这一行动大获全胜,不仅击毙了拉登,而且美军无一伤亡,这对提高奥巴马的政治声望肯定是一大利好。
罗森说,当年吉米·卡特总统在处理德黑兰人质危机时,同样选择了军事解决手段,但行动以失败告终,极大地降低了卡特的声望,导致其连任失败。相比较而言,奥巴马现在的政治形势要有利得多。不过,罗森认为,现在就预言奥巴马肯定能在明年的大选中连任,还为时过早。
7.会不会打击伊拉克“基地”分支?反而会成为报复的借口伊拉克的“基地”分支近两年其实早已自成一派,与拉登领导的“基地”总部关系不大,是否受其直接领导令人怀疑。美国将伊拉克“基地”与拉登联系起来,是为了将伊拉克战争归入全球反恐战争的旗号下。尤其在扎卡维和马斯里等外国头目接连被打死后,伊拉克“基地”组织机构目前已经本土化。
以最大的“伊拉克伊斯兰国”组织为例,其实施了过去两年发生在巴格达的大部分重大恐怖袭击,但策划者几乎都是伊拉克人。因此,拉登被打死,并不会对“基地”伊拉克分支的活动立即造成实质性削弱,相反会有众多逊尼派武装组织,以报复为借口发动更大规模的袭击。
伊拉克情报部门近日发出预警,约70
辆载有炸药的汽车已从全国各地潜入巴格达,伺机发动针对政府机构、外国使领馆和重要酒店的爆炸袭击。连日来,巴格达街头风声鹤唳,各军警检查站盘查得非常严格。
8,会不会影响战火中的卡扎菲?答案:很难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认为,很难。卡扎菲代表的是国家政府,而拉登则是恐怖组织的领导人。拉登死亡,对卡扎菲的影响不是很大。北约没有对个人进行通缉,没有通过地面部队进行打击,也一直没有说要对卡扎菲进行“斩首行动”。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曾于今年2月24日发表电话讲话,指责“基地”组织是目前利比亚危机的幕后策划者,其目的是想在利比亚建立伊斯兰王国。他呼吁人们不要与“基地”组织合作,使这一阴谋得逞。卡扎菲表示,在利比亚发生的各种反政府示威并非“人民暴动”,而是由一些“好战的”年轻人在拉登的煽动以及“药物的影响”下制造的。“基地”组织北非分支24日早些时候发表声明,宣布支持利比亚的示威活动。
没了拉登,美国接下来对付谁
干掉拉登后,美国会对付谁?这个问题听上去有点“远”,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美国舆论对它还没有热炒,但国际社会很多人觉得它很“近”,这道超级填空题的答案很可能就是未来国际政治的新篮筐。分析家们列出的备选答案中,既有扎瓦赫里、奥马尔这些“恐怖主义残余”,也有伊朗、利比亚、叙利亚等“不听美国话的国家”,“应对中国崛起”也被填进空里。有分析称,美国10年前因“9·11”事件错过了这样做的时机,如今从反恐战争中腾出手来,必将重视中国这一大课题。
美国为何一定要给自己树敌?英国媒体5月4日说,这个国家自“二战”起就热衷重复“好人打坏人”的故事,滥杀无辜的拉登恰好填补了“大反派”的空白,他因此算得上“上帝对西方的恩赐”。
谁是下—个“挨打的坏人”?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美国人欢庆胜利的画面传遍全球之后,伊朗法尔斯通讯社提出的这一问题像在替很多人发问。该报道说,美国将为自己寻找下一个打击的目标,伊朗似乎是“合适选择”。过去30年,这个寻求成为地区大国的国家一直是美国的大敌之一,而它和其他伊斯兰国家的教派矛盾很容易被美国利用。
美国也在问同样的问题,但伴随着对反恐战争是否应该终结的辩论,《纽约时报》等媒体认为击毙拉登只是“精神胜利”,反恐形势依然严峻。彭博社说,美国“反恐追杀”的下一个目标是“基地”组织二号头目扎瓦赫里,这个据称躲在巴基斯坦城市中的59岁男人很可能填补拉登死后“基地”组织的领袖真空。美国政府悬赏2500万美元抓了他几年,他却还能用“我藏身穆斯林大众中”这样的言语嘲笑美国。不过文章说,也有人对扎瓦赫里能否对越来越多的“基地”分支实施有效控制表示怀疑。
“美国下一个刺杀的目标是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这是意大利外长弗拉蒂尼对美国下一步行动的猜测,在过去几年,奥马尔的名字已很少出现在国际媒体。英国《泰晤士报》4日的社论认为,在后拉登时代,塔利班和“基地”依然是美国的硬对手,奥巴马任命驻阿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为下任中情局长,说明他想把反恐战争打下去。
然而《俄罗斯私有杂志》的文章认为,拉登死后,美国的战略重点必将从反恐战场脱离,而将着力对付那些不符合美国利益的国家。这些国家包括中国、越南、委内瑞拉、伊朗、利比亚、古巴、叙利亚和俄罗斯,他们都施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太听美国的话。文章说,1个月前,美国7艘航母开始出海,并决定在秋季前做好战斗准备,文章据此大胆推测,美国将在今年秋季发动战争,谁是打击目标只有时间才能解答。还有媒体替美国安排敌人,如《印度斯坦时报》4日说,美国的新敌人是巴基斯坦。
在一些分析家眼中,击毙拉登算得上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向国民拿出的最大利好消息。德国《明镜》周刊3日说,奥巴马宣布拉登死讯时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一画面将与巴格达的萨达姆雕像被推倒,以及“军阀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作战任务完成”一起,成为反恐战争的标志性瞬间。文章说,虽然美国人还在庆祝胜利,但除了能借此赢得政治喘息的奥巴马,其他人其实没什么值得欢呼的理由,因为美国已不再是“9·11”之前那个强大的国家。这“失去的十年”谁也无法挽回。
既然如此,为何一些国际媒体还将美国想象成刚在擂台上获胜就急于寻找下一个对手的拳击手?英国《卫报》的文章给出这样的解释。文章说,美英喜欢将“二战”称为“伟大战争”,从那时起,西方世界就有了这种“好人打坏人的故事”,西方眼中的坏人有许多共同特点:他们体内蕴藏着邪恶的细胞,触角能伸向全球,并且以毁灭西方文明为唯一目标。冷战时期,这个坏人是苏联,但苏联解体后,“坏人栏”一度变成空白,直到拉登出现。文章认为,拉登对美国的威胁实际上被“基地”组织、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和媒体合力夸大了,在这一层面上,滥杀无辜的拉登算得上“上帝对西方的恩赐”。文章说,现在的问题是,谁是下一个坏人?
“美国未来的敌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美国外交政策专家多曼迪4日对记者这样说。多曼迪认为,美国在过去10年并非全神贯注于反恐战争,应对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疏导阿拉伯革命、军事对抗卡扎菲,这些事都没有耽误。拉登之死对美国而言只是少了一个敌人而已,美国其他的对手并没有发生改变。德国《时代周报》说,美国欢呼拉登之死可以理解,但世界退出黯淡和血腥的周期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