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与抽象
——科学与人文漫话之十七

2011-08-17钱时惕

物理通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决定论拉普拉斯唯物主义

钱时惕

(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2)

1 什么是哲学

哲学(philosophy)最早出现在希腊文中,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古代哲学家通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研究,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分别是:有关世界的本质的问题;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世界的本质的问题;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问题.以上三类问题分别对应本体论,认识论及伦理学;现代哲学就是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研究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中各种最基本的关系及问题,如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认识与真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宇宙、时空、因果性、规律性、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主体与客体、伦理、信仰等.

2 哲学如何对具体科学进行抽象与概括

具体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通过研究,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现象与规律.哲学则在具体科学的基础上,对各别具体领域中事物的特性与规律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下面,我们以决定论问题为例来说明哲学如何对具体科学进行抽象、概括和升华.

2.1 从牛顿力学升华为拉普拉斯决定论

物理学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牛顿三大定律;其中牛顿第二定律为

当给定物体的初始条件(状态),通过解微分方程,就可以求出物体今后任何时间的状态.

哲学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分析认为: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当给定物体的初始条件(状态),又知道物体受的力,就可以求出物体今后任何时间的状态,说明机械运动是严格遵守因果律的.其中,物体的初始状态及物体受的力是因,今后任何时间的状态为果.机械运动严格遵守因果律,被称为机械决定论.这种机械决定论后来被拉普拉斯推广到整个自然界,则称为拉普拉斯决定论.按拉普拉斯的说法:“设想有一‘智神’(intelligence),它知道一定时刻支配自然界所有的力,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那么,就可以用一个公式概括宇宙中最大的物体的运动和最小的原子运动.对“智神”来说没有任何东西不能被确切地知道,它对末来的东西如同对于过去的东西一样了如指掌.”正是根据这种思想,拉普拉斯才敢于在他的著作《天体力学》一书中删除了通常著作中都必须提到的“上帝”.他把该书呈献给拿破仑皇帝,拿破仑问他,在你的书中为什么没有上帝?拉普拉斯回答说:“陛下,我不需要这种假说!”因为在拉普拉斯看来,宇宙中的一切都由方程式决定了,在这里没有上帝的地位与作用.

2.2 从量子力学升华为统计决定论

当物理学的研究进入微观领域,发现牛顿定律失效了.微观粒子运动遵守薛定谔方程

ψ(x,t)是微观粒子的状态函数,给出微观粒子有关物理量的分布几率,U(x,t)是微观粒子所处的势场(对应牛顿力学中的f).

薛定谔方程告诉我们,当体系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被知道时,可以根据运动方程预言(或推测)它的未来和过去任意时刻的状态.哲学分析认为:就这一点来说,薛定谔方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性质是相同的,都反映了物质世界的因果律;但是,薛定谔方程中的状态函数,反映的是一种几率状态,只对统计而言是确定的,因此,哲学上称为统计决定论.在微观世界拉普拉斯决定论失效了.

2.3 从社会发展研究升华为历史决定论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研究中人们发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走向:

人类文明开始 (火的应用)—原始文明(狩猎时代、石器时代)—农业文明(铜器 -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机器时代)—信息文明(知识时代)

社会制度发展的走向: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大同社会)

对这种走向的抽象与概括形成了历史决定论,主要观点包括:

(1)社会发展存在规律.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层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

(3)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4)亿万人民群众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这是由于:其一,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人的因素第一,也就是说,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终力量;其二,亿万人民群众的要求与实践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层与上层建筑)变革的基本力量.

可见,哲学上的决定论观点是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中概括与抽象出来的.

3 哲学随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哲学则随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下面,以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予以说明.

唯物主义共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每一种形态的唯物主义都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3.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产生于公元前6~8世纪,那时虽然已有了天文学、气象学、数学等科学的初步形成,但总体上当时的科学都十分粗浅,而且还没有严格的科学分类.这个时期的哲学虽然也从自然科学中得到一些养料,但更多依靠哲学家的直观或思辨,因而这个时期的哲学必然带有朴素的特点.

3.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公元16~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具有三个局限性,其中前两个局限性是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有直接联系的.

第一个缺陷是机械性,这是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达到某种完善地步的的只有力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用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这是当时的唯物主义特有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局限性.

第二个局限性是形而上学性.这是因为当时自然科学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为了克服古代自然科学研究的缺陷,近代自然科学开始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这就造成了各门科学之间的彼此隔绝,科学家们在互不联系中进行研究,从而形成当时特有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第三个局限性是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非历史观点,即不彻底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主义的.这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文社会科学处于初始阶段、很不发达造成的.

3.3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自然科学基础.在19世纪以前,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但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其中三大发现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够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总之,由于三大发现和其他社会条件的成熟,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当今世界已进入21世纪,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发生了更为重大的变化,必然向哲学提供新的材料和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哲学给予新的问答,从而推动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4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

4.1 哲学与科学分析与研究的角度不同

具体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则为具体科学提供观念和方法的帮助.這种帮助是由于哲学与科学分析与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供的.

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而哲学本体论要求对规律的性质作出说明,而方法论则寻求研究问题的最优方法.

具体科学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能否可以获得、所取得的知识是不是真理以及有何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哲学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权威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是什么.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教育学研究各个领域与各个阶段的教育现象及教育规律;而教育哲学则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教育的本质及社会功能.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结构与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4.2 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爱因斯坦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以最普遍、最广泛的形式追求知识,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哲学像一个母亲,生产并养育了其他学科,因而一个人不能责怪她的赤裸和贫困,而是应该希望她的部分唐·吉诃德的思想靠其孩子们来维持,以使他们不致陷入博爱主义.”

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受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

实际上,真正有才能的科学家一般都非常关心哲学.世纪之交以来的物理学革命清楚地表明,把哲学认识论和对自然规律的实际探索及创立新科学理论结合起来,这是许多在科学上富有开拓精神的物理学家们遵循的原则.爱因斯坦与玻尔有关量子力学交织着哲学与科学的争论,持续近一个世纪.经过EPR悖论的提出,EPR实验的完成、量子关联性的发现,目前已进入量子通信实验 -实用型阶段.充分体现了爱因斯坦“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的论断.

1 钱时惕.规律及其三种主要形式.物理通报,2007(7)

2 钱时惕.科学与哲学在推动人类认识上的互补性.哲学研究,1987(9)

3 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23

4 爱因斯坦著.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05,518

猜你喜欢

决定论拉普拉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基于超拉普拉斯分布的磁化率重建算法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再审视
气象影响文艺:从结构决定论到文化生产论
位移性在拉普拉斯变换中的应用
具有吸收项和局部源的一维p-拉普拉斯方程解的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