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建筑材料教学改革
2011-08-15苏永军
张 云 苏永军
1 高职高专“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建筑材料》是建筑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本课程不仅是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还是“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工程概预算”等后续课程的前期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能够根据工程实际条件合理选择和使用各种建筑材料;掌握建筑材料的验收,保管,贮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具有进行建筑材料试验检验及质量评定的基本技能;为熟悉建筑材料的性能,还应了解材料的原料,生产,组成,工作机理等方面的一般知识。它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可以说它是通往专业课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2 高职高专院校“建筑材料”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高职教育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高职院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依然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理论,重理论轻实践,使得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材料”的教学就存在教材陈旧、教学手法单一、实践环节不完善、考核方式单调等方面的问题。
2.1 “建筑材料”教材陈旧
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特点在教材编制时也有所侧重。大部分的“建筑材料”教材都沿用这样的编制体系:先讲材料的基本性质,再讲各类材料的基本知识。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章很重要,它是研究建筑材料共性问题,是后续各章的基础知识。在具体讲解材料性质时,以石灰、石膏、水泥、混凝土、砂浆、建筑钢材、防水材料列为重点进行讲解。在讲解这些主要材料时,由于所选用的教材过于陈旧,使讲解的范畴较窄。比如在讲解气硬性胶凝材料石灰时,我们往往按照生产—水化—凝结硬化—主要性质及应用的顺序来讲解,但现在交通工程中常用的石灰类稳定土并未涉及。而石灰稳定土正是由石灰和粘土、砂或砂砾或其他集成材料经拌合、摊铺、压实而成的。在《道路施工技术》中一般会介绍稳定土的施工,但很少涉及配合比计算,故这一部分应在建筑材料中加入。又如讲解混凝土配合比时,一般教材主要讲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而工程中常用的掺外加剂的混凝土(高强混凝土、高流动性混凝土等)的配合比计算及调整方法教材中很少提及。
2.2 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建筑材料”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两种:传统板书式教学和采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板书量大,枯燥,加上建筑材料本身繁琐的特点,不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灵活、新颖,但易忽略师生的互动环节。“建筑材料”是一门叙述性很强的课程,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步骤的讲解,都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为主。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多媒体操作上,在缺乏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学生对叙述性的多媒体教学易产生倦怠情绪。
2.3 实验学时较短、实验设施不完善
我校土木、水利、交通三系17个班级同时开设“建筑材料”,而实验课学时仅为10个学时。实验内容涉及水泥胶砂强度、混凝土的拌制与评定、砂子筛析实验与水泥砂浆的拌制。每一个实验不到两个学时,仍然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做实验,最后提交实验报告的方式。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与动手的创造性。实验仪器与试验场地的限制使得学生做实验时单组人数过多,不能为每个人提供动手的机会。另外,实验环节与理论环节严重脱节,往往混凝土讲完了,才开始做水泥胶砂强度实验,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2.4 考核方式单一
教学评价以笔试为主,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了技能的评定。学校衡量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如何一般采取百分制,即:期末卷面占60%~70%,实验占20%~30%,平时出勤占10%。平时成绩主要来自于对学生平时作业、出勤情况进行考核,实验成绩注重于实验报告册,期末卷面基本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几项忽略了学生的技能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大量高分低能、低分低能学生出现。
3 高职高专院校“建筑材料”教学改革措施
3.1 结合高职高专的特点制定新的教材
编写高职高专《建筑材料》教材时,应以21世纪现代建筑材料思想为主导,不断更新教材教学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始终把握好新时代所用建筑材料的特点,将更新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应注意教材的不断修订。修订时,应将教材中原有那些比较传统的、落伍的、没有发展前途的建筑材料内容尽量压缩,如粘土砖、天然石材等。一些新型的复合材料应增加篇幅,如掺外加剂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稳定土的设计、合成高分子复合材料等。教师在授课时,必须结合学生具体的专业,针对其特点,有重点的编制教材,选择教材,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所学内容与自己的专业相符。
3.2 教学手段的改革
提倡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文字叙述部分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将大篇幅的文字叙述提炼成精髓性的简短文字,通过反复叙述的方式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利用传统板书授课时,可采取提问式的方式。当讲到某一知识点时,适时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掌握所学内容,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环节或是材料性质与应用方面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引入大量的工程实例,做到图文并茂,使所讲解的内容更生动形象。比如在讲解石灰的性质时,可以列出一些现实存在的宿舍楼内墙面出现不规则网状裂纹或个别部位出现凸出的放射性裂纹,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通过提问、组织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3 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学校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开放多个建筑材料实验室,保证学生在做实验时合理分组。实验小组每组以3个~4个人为宜,根据不同的分工,每个人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存在个别偷懒的现象,也便于大家相互讨论,发表个人的意见。实验师应改变现有实验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取让学生提前自学实验步骤,发现问题,实验师帮助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掌握了实验步骤后,做起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实验也得以顺利正确的进行下去。实验内容应伴随理论课程的改革也随之调整,应加入高强混凝土等加外加剂混凝土的拌制实验,顺应社会的需求。
3.4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重理论轻技能。理论考试中,死记硬背的东西多,灵活的工程应用题型较少,导致一部分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比如如果教师出这样的考题:简述建筑石膏的特点,学生很易回答。但如果结合工程实例,比如:石膏经常被做吊顶,简述其原因,很多同学可能答不上来。另外实验课的考核大都以报告册为准,但同一分组的报告册,由于实验相同,数据相同,往往报告册也相同,报告册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技能水平,实验部分建议教师设计与所学知识相近的新实验来考核学生,比如,实验课上我们通常要求学生拌制C20的普通混凝土,实验考核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C25的混凝土并做实验,既考察了配合比的计算,还激发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创造性。
4 结语
尽管结合课程特点,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和实践环节上,我们作了积极的探索,“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已初步有了成效,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课程的改革和实践的探索中,我们要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以更好地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 徐 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25-26.
[2] 李文利.浅谈高职专业课程教学[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4(3):59-60.
[3] 郭玉起.高职高专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0,9(3):21-22.
[4] 梁 进.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建筑,2009,35(15):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