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奋发踔厉再谱重庆水利建设管理新篇章
2011-08-15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杨盛华
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 杨盛华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市水利投资规模最大、在建项目最多、发展速度最快、民生效益最好的五年。全市累计完成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230亿元,是“十五”的4倍。开工建设大中型水库24座,填补了重庆无大型农灌水库的空白,创历史之最;“泽渝”一、二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建成城市达标堤防220公里,24个县城、96个中心镇、百强镇堤防基本达标;“九五”渠系配套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松溉、铜罐驿两大长江提水工程投入运行;419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销号,1190座小(2)型病险水库应急除险。水管体制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步入正轨。
一、高度重视,各级党政齐抓共管
重庆市委、市政府在2006年底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实了63亿元政府信贷资金。市委、市政府每年将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列入“民心工程”,并与区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对区县党政班子和“一把手”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全市各级党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五个重庆”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把民生水利摆在突出位置,立足“加快”和“率先”,掀起了水利大发展的高潮。
二、超前谋划,前期工作夯实基础
按照“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的思路,筹措前期工作经费12亿元,编制完成了一大批水利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加速推进了10大类、1000余个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夯实了基础。
三、构建平台,投入渠道不断拓宽
2003年,我市成立了市水利投融资平台——重庆市水利投资集团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集聚资产、提高信用、土地储备、收费权质押、发行债券等方式,一举突破公益性水利项目的筹资瓶颈,使水利建设变单纯依靠国家投入的“一条腿”为国家投入和市场运作的“两条腿”走路。累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233亿元,储备土地近5万亩,公司资产总额增长了20倍,达到342亿元。
四、创新机制,建设管理全面规范
我们始终将制度建设作为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立足点,采取了“先建机制、再建工程”,认真落实工程“四制”;以“政府资金竞标投入”激励区县;以“定建设任务、定工程投资及构成、定质量、定工期、定安全、定项目区县政府责任人和资金使用由市水利投资集团负责监管”的“六定一管”责任制调动区县;以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和市发改委联合实施的跟踪审计机制监督业主。累计出台完善了20余项工程管理制度,涵盖了前期工作、建设程序、资金管理、招标投标、市场体系等各个方面,项目管理得到全面加强,确保了工程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五、深化改革,以水养水谋求长远
一是全市具有城市、工业供水功能的39座大中型水库全面完成工程水价市级核批,523座准公益性水库的原水水费收取率达100%,工程水费年收入较改革前增加1亿元以上。二是1219座水库领取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确权颁证土地面积38万亩,盘活存量资产近19亿元。三是全市830个水管单位的定性、定编全部完成,工程管护经费已经到位,水管体制改革通过水利部的评估、验收,为各类水利工程效益的持续发挥奠定了基础。
当前,重庆水利正处在多重机遇汇集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国发〔2009〕3号文件和本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进一步改革与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以加快民生水利发展为主线,以解决工程性缺水和防洪保安为重点,全面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为城乡统筹发展和“五个重庆”建设奠定坚实的水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