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实效研究
——以吉首大学、三峡大学、延边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例

2011-08-15王德广田秋雪

关键词:吉首延边竞争力

王德广,田秋雪

(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 443002)

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实效研究
——以吉首大学、三峡大学、延边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例

王德广,田秋雪

(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 443002)

文章以吉首大学、三峡大学、延边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例,总结了4所地方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特色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阐述了4所地方高校精心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所取得的重要成效,为其它地方高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经验借鉴。

地方高校; 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 培育实效

温家宝总理在科技领导小组会上指示:“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温总理的指示充分肯定了高校办学特色对于培育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自1996年延边大学率先在全国地方高校合并组建新的延边大学以来,地方高校在多元共存、融化汇合、边缘觉醒中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自我超越,坚持科学定位,强化自身办学特色,精心培育自身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影响力,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一部分地方高校坚持特色人才立校战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应用型的“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并形成了自身的显著特色。

最近,笔者就有关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实效问题,以三峡大学为重点,分别对吉首大学、延边大学、上海师师范大学等15所地方高校进行了考察和访谈,现将其经验和成效整理成篇,供兄弟院校参考。

积极推进特色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比如,位于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的吉首大学,在面临特殊的地域环境导致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市场对接困难,尤其是学校生源群体弱势(有近80%的学生来自农村,贫困生达到43%)等区位劣势环境,吉首大学自上而下整合资源抓合力,创新思路谋发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学校自身大学生充分就业、满意就业的理想目标。多年来,吉首大学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为目标,并针对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人才需求实际,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设置既符合湘西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又具有学校自身鲜明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强势专业。

第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吉首大学摸索出了“大学+公司+政府+农户”的成功模式;在招生上,确保民族地区招生计划的落实完成,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解决少数民族考生上大学难的问题。

第二,在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吉首大学不仅重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等硬实力的培养,而且加大了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毅力、创新激情、团队精神、诚信品德、勇气胆量以及社会责任感等软实力培养的力度。

第三,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吉首大学毕业生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大部分毕业生像种子一样牢牢播撒在湖南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山山水水与广袤的土地上,默默耕耘,薪传文明之火。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地区县级官员50%以上的是吉首大学的毕业生;地级官员40%是吉首大学的毕业生;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基本上是吉首大学的毕业生,就连唱歌、跳舞的也是吉首大学的毕业生[1]。

2001年4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考察吉首大学时说:“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并以“吉首学中多俊彦”的诗句抒怀;2003年5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以政治家的敏锐和深刻入微的洞察力,对吉首大学的办学成就和特色作了“具有特殊价值”的凝练概括。当时有许多人产生了疑问,这所地方大学不仅没有峨冠博带的院士,而且没有赫然百年的历史,更没有发达的地方经济作后盾,甚至没有便利的交通网络相依托,一个建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大学究竟凭什么成为“惟楚有材”的湖湘大地的骄傲呢?笔者考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吉首大学将自身的价值选择和使命取向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施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对接”;二是吉首大学充分发挥了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三是吉首大学明智地诀别了与名校强校的“同质化”竞争,并始终坚持走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用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游俊教授的话说:吉首大学全部的存在逻辑、全部特色的内涵、全部的功能与价值都集中体现在服务西部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的“三个不可替代性”的层面上,即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不可替代性”;为地方资源开发提供科技支持的“不可替代性”;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先进思想与文化的“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壮大主要还是靠特色,而不是大,因为大不等于强。正是能够充分彰显吉首大学特色的“三面旗帜”和吉首大学这一特殊的教育教学环境培育了吉首大学大学生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与行业优势,坚持走水电特色发展之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信得过、留得住”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课题组考察访谈所收集的资料显示,15所地方高校中的绝大多数学校在学校党委领导下,都能够将学校自身的价值选择和使命取向的实施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或行业发展需要进行准确“对接”,并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或行业优势,坚持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信得过、留得住”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比如三峡大学,自2000年合并组建以来,不但十分重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而且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在培养本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定位上,三峡大学始终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水利电力行业发展的主战场,主动适应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水利电力行业发展的需要,立足应用,兼顾知识与能力并重,重点培养创新思想,把重心始终放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身心承受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上。

第二,始终坚持“四个”结合,即坚持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硬实力(即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与软实力(即健全的人格、沟通表达与交际能力、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等)结合,制订并逐步完善了培养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长效机制和专项措施,为培养“稳定、好用、有为”等具有持续核心竞争力优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坚持“立足宜昌、融入三峡、服务湖北、面向全国”(即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又保持服务水利电力行业的优势,简称“双服务”)的服务面向,并针对三峡地区和水电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了学科调整与课程结构优化力度,设置了既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又适应水利电力行业发展需求、既具有三峡大学自身鲜明地方性又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

第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成功地探索出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课程教学以学校为主,生产实习环节以合作联盟的大中型水电企业为主,毕业设计(论文)或课程设计以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攻关课题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大了教学软件与硬件建设投入的力度,尤其是加大了整体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力度,要求广大教师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领大学生成为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创新型人才,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组建10年来,三峡大学特别注重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用得上、信得过、留得住”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还为水利电力行业培养并输送了近万名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精英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水利电力企业和科研院所,其中湖北省地区县级总工程师40%以上的是三峡大学的毕业生;在葛洲坝集团总公司、成都勘测设计院等全国16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局(公司)、设计院所的总工程师和技术干部中,三峡大学的毕业生占30%以上,有13人担任厅局级官员。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2%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本科生年均考研率也逐步稳定在20%以上,英语四级通过率也在逐年稳步上升,受到了地方各界和水利电力行业的高度赞扬。尤其是2010年,三峡大学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上取得了良好成绩,获得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并在湖北赛区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的好成绩,总成绩在全国高校排名第八位,获得国家一等奖奖数与武汉大学并列湖北省第一。对此,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于2010年12月29日在《中国新闻》栏目予以专题报道,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培育并打造大学生具有强劲优势的核心竞争能力,近年来,三峡大学增加第二、第三课堂学时数,加强专职师资力量的配备,建立专项经费资助机制,指导扶持大学生开展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实验室建设,投入教学硬件设施1亿多元;建立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154个,培育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30多个,为大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搭建了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依托多元文化教育资源,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开发多元文化特色课程与特色教材,大力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比如,延边大学自1996年在全国地方高校率先合并组建新的延边大学以来,力争在特色中实现边缘崛起,并始终坚持“质量为本、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从区域特点中彰显自己的特色,培育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在边缘觉醒中找准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创建学校自身的特色,发挥特色优势,培育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快速健康发展。在定位和发展方向上,立足区域和地方,在为区域社会和地方经济服务中以培育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抓手,并卓有成效地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发展目标上,延边大学确定了“三定”工作基本思路,即延边大学定位于紧紧为延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面向定位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长白山资源保护与开发和东北亚问题的研究;人才培养之路定位于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并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第二,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定位上,一是依托多元文化教育资源,突出特色学科优势,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开发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和教材,积极培育“图们江学”、“长白山学”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交叉学科。学校每年立项支持特色教材的编写,现已在朝鲜语、朝鲜族文学艺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东北亚各国文化领域形成了教材编写优势;培育了一批多元文化特色专业,实施“个性化教材建设”、“专家讲授精品课程”等方案,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中的主导作用,为培育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科学先进的教材内容。二是建设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多元文化素质的师资队伍,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创新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教育管理机制,推进多元文化教育发展,为培育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或激励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智力支撑和制度保障。

目前,全校60个本科专业已显现出多元文化教育特色,朝鲜语、动物科学等7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朝鲜民族舞蹈等3个专业入选省级特色专业。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建立了绩点学分制,实施了选课制、主辅修制、学分互换制、交换培养制、三学期制、全天候排课制,使培养方案更具弹性;多元文化教育充分体现了延边大学文化融合与创新的优势,培养了大批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使延边大学这所地处边疆的民族特色院校不断发展壮大,从边缘走向中心,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有其特殊地位和影响力[2]。

第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延边大学实施了“人才质量工程”,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与创新教育,积极探索建立质量与特色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生教育方面,建立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2+2”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段培养的“2.5+1.5”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综合性优势,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实施特色人才培养战略计划。自2004年以来,延边大学实施了特色人才培养战略计划,并要求全校的每个专业必须营造具有学校特色与区域优势的专业氛围,以期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目前,各个专业都在一定领域内形成了本专业的特色,为培养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个性化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或条件。一是规定了课外学分,强化个性人才培养。学校根据学生的职业设计和专业特点,在教学计划以外规定了课外活动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有关内容。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形成各自独特的专业技能;二是把竞赛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充分利用国家、省和地方组织的各类竞赛,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浓厚氛围,创造条件鼓励优秀的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把竞赛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加适合自己的竞赛和社团活动,以此达到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三是实施优秀新生优先推选到国内重点大学学习计划。学校利用校际间交流与合作的优势,每年推选优秀新生到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学习,以实现鼓励和培养拔尖人才的需要。从而全面实现自己的大学使命,引导大学生凭借自身独特核心竞争力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延边大学坚持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新的理念,形成了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大力开发多元文化教育资源,不断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为延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6万多名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各类专门人才,为稳定边疆安定团结,促进边疆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依托学校强势学科和国际交流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大力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具有国际视野和综合思路办学特色的上海师范大学,自建校以来,依托强势学科和国际交流平台,始终坚持把特色发展全面落实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上明确定位为:培养既具有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又具有“德、艺、语、技”等核心竞争力综合发展优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第二,在社会服务面向上明确定位为: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主动服务长江流域与全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学校两校区所在的徐汇区和奉贤区全面合作,构建紧密型的“三区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在学科专业发展上定位为: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倾力保持文科优势,快速提升理工科实力和整体水平,凸显教师教育学科特色,强化艺术教育和旅游教育,并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和建设学科专业,新增专业数主要用于社会发展急需、体现学校特色和错位竞争优势的专业。

第四,抓关键,实施重点发展战略。学校多年来始终紧紧围绕“核心培育”抓准关键,战略实施突出重点:一是抓教学为中心,实施质量固本战略;二是抓学科引领,实施重点突破战略;三是抓应用辐射,实施实力服务,提高服务贡献率与影响力战略;四是抓各居其位,实施全面提升与发展战略。在学校党委的超前部署下,全校上下,坚韧不拔,不为困难所挫,不为时尚所惑,不浮躁,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确保了这些战略措施稳妥推进,有效实施,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迄今为止,上海师范大学为上海市培养了13万余名各级各类独具核心竞争力优势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成为所在行业、部门、地区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领导干部。比如,在上海市中小学校任教的教师中70%以上的是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在教育行政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和在中小学担任校长的70%以上的是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的,在这些毕业生中还涌现出了一批从事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人物,如上海市教育功臣唐盛昌、刘京海、仇忠海和叶佩玉,全国优秀校长吴小仲和高润华,上海市首届师德标兵童莹莹和张育青等。不仅如此,上海师范大学还依托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广播、电视、艺术设计等优势学科专业和国际交流,坚持特色发展,为上海市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美术设计、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广播界的专门人才和受大众欢迎的知名演员[3]。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2]翊 峰.在特色中实现边缘的崛起——访全国人大代表、延边大学校长金柄珉博士[J].吉林人大工作,2008(10).

[3]李 进.地方本科院校长办学理念探微——基于上海师范大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G 640

A

1672-6219(2011)06-0111-04

2011-09-20

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880133);湖北省教育厅专项研究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研究”(2008Z037)。

王德广,男,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田秋雪,女,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

[责任编辑:杨 勇]

猜你喜欢

吉首延边竞争力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作品精选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总目录
湘粤专家学者相聚吉首研讨声乐套曲《四季如歌》
吉首美术馆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作品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图们江论坛2018”在延边大学举行
신라 -고려 시기 경물 묘사 관련한시의 어음문체론적 특성 소고
日本竞争力
最亲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