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山西省图书馆的建筑设计

2011-08-15侯东亮

山西建筑 2011年34期
关键词:用房中庭阅览室

侯东亮

0 引言

太原,古称晋阳,一座古老而生机盎然的城市,地处神州腹地,是中华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华夏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今的太原市已成为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信息中心,随着祖国经济繁荣发展,这里已成为山西最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山西省图书馆为一省级大型图书馆,是山西省会太原市新建长风文化商务区大型公共建筑之一。设计灵感来自对汾河边沉积岩的深刻印象,创造出犹如岩石般浑然天成的建筑造型与大地景观,大气磅礴。又仿佛是垒起的层层书卷,象征着书籍是人类文化数千年的积累与沉积。

1 设计理念

1)地域化原则。设计来源于地方特色的精炼和提升,地域元素的采集与抽象化构筑了项目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2)功能现代化原则。山西省图书馆实际上是融藏、借、阅于一体的,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收集和传播广域文化的现代化的多功能的综合体,是借助现代的沟通手段全面集成信息的采集与宣扬的重要场所,是以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系统。3)人本化设计原则。以读者和工作人员为本,针对各种需求做出充分回应,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空间、浏览空间、工作空间以及优良的室内外环境。

2 设计目标

1)图书馆的公众形象与精神意义。社会图书馆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同时体现了一个地区文化的包容性,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作为城市的一座知识的资源库,精神仓,储藏着这座城市人们最需要的知识。所以图书馆应该具有符合当地传统形象,并且展现出自身大气、包容的气质。

2)图书馆职能与对象的针对性。社会公共图书馆主要特点是专业覆盖面广,所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各个阶层的读者,读者层次多样,流通程序相对复杂,需要大量的封闭藏书和开架阅览,专业咨询要求相对较高,所以要求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大众性的原则。

3)开放、自由、以人为本的阅读空间。基于目前国际上图书馆先进的管理流通模式来组织空间,采用借、阅、藏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姿态,强调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读者在馆内拥有最大的自由活动空间,采用开架读书借阅形式,尽可能的调动读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主人,行走其中,有着良好的视线通透感和互动性。

为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在达到自由开放的同时,针对安全问题,在总出入口处设置流通安全管理装置。

3 总体设计

1)全角度、雕塑感的造型取向——建筑与环境的呼应。建筑外形走向应合周边环境,对五个立面的关注考虑了全方位的视觉体验,形象鲜明而确定。

与特有的大平台立体交接,通过序列景观的设置强化基地内外的呼应。

2)景观优美的阅览场所。设计中将主要的开架阅览室临中庭临户外景观布置,使阅览读者可以领略优美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同时在室内外空间设计上细分了不同标高的绿地广场及各种景观休闲设施设计,彰显了基地特征和场所个性。

3)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建筑。设计注重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设计。在沿建筑周边布置大片绿地树木,一方面减少交通噪声对图书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起到环境遮阳作用。在东南主入口一侧配合硬地,提供休闲活动场地。建筑物结合用地形成的平面曲折,尽量迎合夏季主导风向,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近似线型的体量进深较浅,也便于自然通风。同时在南、西、东等方向上均设有多个“开口”,有利于东西气流运动。

4 总平面布局

山西省图书馆位于太原文化商务区“文化岛”西端,中轴线以北,总占地121313 m2。南临山西大剧院,东侧远眺汾河,具有良好的视野与景观朝向。西侧与太原市行政中心相邻,北侧与山西省会展中心相望。整个基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图书馆与基地内其他各具特色的文化建筑星罗棋布,掩映于一片绿荫之中,形成了一道独特而现代的城市景观,不仅美化着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而且提升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品位。

该建筑布局呈不规则L形布局,建筑东西总长128.1 m,南北总宽150.6 m,内部通高达5层的中庭空间将主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建筑地上层数共为5层。总共藏书700万册,总建筑面积49900 m2。

5 建筑设计

建筑主体的布局,采用了有力度的折线形式,简洁而挺拔,同时与基地形成良好的呼应。不仅传承了山西古建中的“街巷”“庭院”的空间特征,又具有现代建筑的几何性与大气之感。呈折线形的主体充分控制了整个用地,个性明快而统一。不规则的几何形草坡绿化及入口广场成为主体建筑的延伸。

建筑用自己的方式表述着文字语言无法企及的文化内涵,山西大院是中华实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依托形式,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在此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建筑造型上,方案将传统院落屋顶的形式与机理进行了抽象与重构,采用山西传统民居中外围高内部低的单坡屋面的造型。建筑主体较高的部分利用充满韵律的竖向密肋的手法,传递出传统古建中“瓦”的肌理特征。两条折线形主体之间形成的条形中庭空间,通过内表皮青砖材质的含蓄表达,营造着一种来自传统院落,街巷空间的内涵。

建筑立面采用岩石般的雕塑造型,层层错落的边缘线,仿佛两块生长在汾河滩涂之上的巨石,与大地景观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大气磅礴。又仿佛是摞起的层层书卷,象征着书籍是人类文化数千年的积累与沉积,将其置于入口位置,彰显出图书馆所具有的独特形象。

两块“岩石”采用不同的颜色,靠近入口的部分,采用黄色,位于建筑后侧较高的部分,采用深红色,犹如一块作为山西省能源标志的煤炭矿藏,在此隐喻着知识就是能源,能够带给我们力量,武装我们的头脑。

6 功能分区

本案功能分区清晰,人书流线便捷,借阅空间与办公空间分区明确,避免了读者与工作人员的流线交叉,互相干扰。

为了便于运输及减少楼宇荷载,主要的闭架书库设置在建筑地下一层,地下层的东南部设置了面向下沉广场景观区的咖啡、餐饮等功能空间,并有独立出入口,读者可由图书馆前的下沉广场直接进入。相对图书馆可以独立存在,利于运营。

读者的主要出入口位于首层:三层通高的共享大厅联系了报告厅、检索、展览以及休闲阅览区;盲人及儿童阅览室也位于此层,方便到达。

南部的报告厅对外设置了独立出入口,以便其灵活使用。

各层开架阅览室的创新性设计,在充分体现图书馆交流功能的同时,也丰富了整个图书馆有收有放、错落有致的室内空间。并且尽量避免了朝西、西北空间的布置,妥善的解决了西晒问题。

五层的阳光阅览室连接室外屋顶景观平台,人们在这里可以汲取知识、享受阳光、眺望城市。

建筑层数为5层,其中东侧为4层,西侧5层,中庭内部通过若干连廊相通,地下设置为1层,作为主体建筑的设备能源中心。

地下室层高6.5 m,一层~四层为4.8 m,五层最大层高为4.5 m(坡屋顶)。

平面功能布局如下:

地下一层设置:设备用房、基本书库、内部办公用房、车库、商业用房等等;

一层设置:门厅、目录检索大厅、报刊阅览室、报告厅、展厅、盲人阅览室、内部办公用房、设备用房、值班等辅助用房等;

二层设置:共享中庭、开架阅览室、个人视听室、儿童阅览室、专业参考阅览室、内部办公用房、设备用房等等;

三层设置:共享中庭、开架阅览室、声像资料阅览室、非书资料阅览室、专业参考阅览室、内部办公用房、设备用房等等;

四层设置:共享中庭、开架阅览室、专业参考阅览室、内部办公用房、设备用房等等;

五层设置:共享中庭、开架阅览室、真善本阅览室、内部办公用房、设备用房、屋顶花园等等。

7 交通组织

建筑的主入口位于基地东南侧,靠近城市主要交通干道滨河西路与南边商务区主要入口,是人流大量聚集的地方,这里形成的入口广场,交通便捷,地面开阔,利于人员疏散。基地北侧为次要出入口,与主入口相连形成内部的通道,将建筑内部打断,避免了建筑内部交通流线过长的缺陷,满足防火疏散的需要。

在建筑次入口的南边为工作人员的疏散入口,与读者流向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人员之间的干扰。

建筑东北部还设置了展览功能的出入口,使展览功能相对图书馆可以独立存在,这样便于新书的展销和其他展览活动的实现,同时可与室外的空地结合,形成室外展场,以满足不同展览内容的需要。

本案充分考虑了无障碍设计,下沉庭院、室外广场等处均设置了无障碍坡道,建筑主要出入口均设计为无障碍入口;在室内,无障碍电梯可直达各层。

办公用房主要集中在建筑西侧中部。工作人员的主要步行入口与读者流线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人员之间的干扰。

机动车出入口遵循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于平台下方。书籍、物流的流线在平台下方得以解决,杜绝对上部人流的影响。

设置疏散楼梯7部,玻璃景观电梯2部,小型书梯2部,客运及货运电梯4部,自动扶梯8部。根据功能需要,在中庭安排直跑楼梯7部。

[1]付 瑶.图书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鲍家声.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现代建筑设计系列手册[Z].2004.

[3]GBJ 38-99,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S].

[4]GB 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5]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猜你喜欢

用房中庭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十五夜①望月
中庭形式及天窗面积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分析
剧场扩声技术用房建筑技术条件的研究
河南黄河防洪工程管理用房典型设计
回廊式中庭建筑烟气控制方法研究
商业建筑中庭空间设计探讨
三年实现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有效发挥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