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

2011-08-15李新平李文龙

山西林业科技 2011年2期
关键词:林业森林生态

李新平,李文龙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20世纪 90年代后期,“生态城市”被国际公认为是 21世纪城市建设的方向[1]。“森林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森林建设为主要内容,城市建筑与植物种群之间达到合理布局,森林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复合系统。森林城市可以给市民提供一个巨型“氧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噪声,增加地下储水量。因而,创建森林城市,提高森林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解决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需明确森林城市的概念,了解其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使城市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社会、经济价值更能完美地体现出来[2-4]。

1 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1965年加拿大 Erik Jorgensen教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即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经营和管理城区及城近郊的森林、树木和植物,服务城市生态,调节城市气候,活化城市景观的一门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旨,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特殊形态林业。20世纪 80年代中期,台湾大学高清教授编著《都市森林》一书[5],与此同时,沈国舫、王义文等人将城市森林的有关概念引入国内。1992年举行了第 1次城市林业研讨会,1994年中国林学会成立了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自此,许多学者开始对城市森林开展研究工作[6]。

随之,有关城市森林概念的不断涌现,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城市森林的概念,主要从组分、功能、管理等方面对城市森林的内涵进行了界定。Grey认为,城市森林包括行道树、公园、街区游园及住宅区的所有树木,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7]。王木林等[8]认为城市森林是被城市利用和对城市有影响的森林,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的生物群落以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包含公园、街头和单位绿地、垂直绿化、行道树、疏林草坪、片林、林 带、花圃、苗圃、果园、菜 地、农田、草地、水域等绿地。朱文泉等[9]认为城市森林是指在功能上发挥巨大生态效益,位于人类聚居区内以及周围的所有植被。国内也有学者将城市周围或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

综合国内外对城市森林的定义及森林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一概念,即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是我国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最高评价。

2 国内外森林城市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森林城市的发展现状

城市林业 20世纪 60年代产生于北美,成熟于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北美城市林业自始至终代表世界城市林业前进发展的方向[10-17]。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 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1999年 10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城市要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在 20世纪 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绿色运动”的影响下,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把林业的研究重点转向城市,逐步兴起城市森林的建设高潮,后发展为“森林生态城”,并引起更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欧洲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近自然林业”思想的影响以及人少地多的优势,加之强大的经济后盾,在北美城市林业思想的影响下,经过近 20 a的发展,城市林业的绿化实践等也达到了近于北美的发展水平[13,18];欧美发达国家注重“森林(生态)城”中环境容量和综合管理模式的研究,并广泛应用计算机和生物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如:莫斯科、华沙、堪培拉、亚特兰大等森林型城市相继出现;日本民族自古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在经过了 20世纪50年代至 60年代痛定思痛的环境“公害”后,经过几十年的环境建设,城市林业建设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日本于 1990年提出在全国建设 10座“森林城”的设想,北海道、横滨等“森林城”初具规模;还有以新加坡等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森林城市达到了较高水平[19];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森林城”建设发展较快,如:危地马拉市开展的“绿色城市”运动、墨西哥城“每户一株树”的绿色行动均取得明显成效。“森林城市”的理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到 20世纪后期,生态城市己经被公认是21世纪城市的建设模式。

国外森林城市研究与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但早期都着眼于城市美化,真正重视其生态、经济与社会功能始于 20世纪 60年代[20]。经过半个多世纪,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在建造森林城市和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21]:1)制定了一系列城市林业发展规划,重视城市森林总体规划的实施。2)对森林城市的定位比较科学,确定森林城市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3)森林城市建设更注重发挥生态功能,其外貌、组成和空间结构都是近自然式的配置模式,森林城市也采取了近自然的管理模式。4)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森林城市建设法律法规体系。5)政府重视宣传,群众或社团组织积极参与。6)政府重视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投入。7)实施大面积绿化,大量使用乡土植物。8)重视现代科技的投入与应用,立体绿化成为解决人地矛盾的主要措施之一。

2.2 国内森林城市的发展现状

“森林城市”理念在 20世纪 90年代传入我国。1989年,中国林科院开始研究国外城市林业发展状况。1994年中国林学会成立城市森林分会,国内开始在学术研究和建设实践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除介绍国外森林城市建设经验外[21-23],主要集中在森林城市效益评价(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4-26]、模式探讨[27]、森林规划原则[28]以及建设途径[28,29]等方面。在实践方面,国家林业局于2005年颁布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试行)》,并在 2007版中又进行了补充与修改。在此期间,贵阳、沈阳、长沙、成都等几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广州、杭州、佛山等城市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08年 1月,重庆市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起步晚,势头旺。2009年5月,贵州贵阳、辽宁沈阳、湖南长沙、四川成都、内蒙古包头、河南许昌、浙江临安、河南新乡、广东广州、新疆阿克苏、浙江杭州、山东威海、陕西宝鸡、江苏无锡 14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2010年4月 27日,在武汉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上,湖北武汉、内蒙古呼和浩特、辽宁本溪、浙江宁波、江西新余、河南漯河、四川西昌、贵州遵义 8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此,我国国家森林城市已达 22个。

当今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如人口过度密集、环境严重污染、交通拥挤和住房困难、绿地不足等)早在 20世纪中叶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就已出现,后经长期的治理和城市林业实践建设,城市人居环境大有改观,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30,31]。虽然这些国家与我国国情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自然条件都有较大的差异,但这些城市的发展经验也是人类认识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的宝贵财富,他们在应用森林改造城市环境方面的经验对迅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的城市林业发展道路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3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和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认真编制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予以实施;编制实施的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有具体的阶段发展目标和配套的建设工程。南方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35%以上,北方城市达到 25%以上;城市建成区(包括下辖区市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35%以上,绿地率达到 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9m2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5m2以上;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因立地条件而异,山区应达到 60%以上,丘陵区应达到 40%以上,平原区应达到 20%以上(南方平原应达到 15%以上);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绿化率达 80%以上;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的结合与协调,绿化率达80%以上,形成绿色通道网络;城市森林建设树种丰富,森林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生长和群落发育正常,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城市森林的自然度应不低于 0.5;建成区内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公共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多数市民出门平均 500m有休闲绿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市民知晓率达 90%以上,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支持率达 80%以上。同时,国家林业局对“国家森林城市”要进行动态考核。

3 森林城市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1 森林城市存在的问题

目前,森林城市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问题较多。对于森林城市理论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对森林城市的管理模式、管理成本分析、接近自然的管理方法等研究甚少,有待进一步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一致性、简便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全国各地区的研究都比较分散,因此,今后力求对森林城市做全面、系统的研究。森林城市的建设要从森林文化上考虑其美学作用,即要考虑到森林城市在绿化城市、美化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又要从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考虑到他的生态效应,并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3.2 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的区别

1 )范围规模不同。园林城市建设一般主要在城区或延及城乡接合的近郊,而森林城市建设范围不仅包括城市区域,还包括近郊、远郊以及所辖市区县的所有市域范围。所以,森林城市的建设范围及规模远大于园林城市。

2 )结构内容不同。园林城市是以大面积乔、灌、花、草植被构成园林小区,形成一道道风景亮丽、美不胜收的园林景观。森林城市是以高大乔木及灌木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主体,特别是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建有大面积高标准林带、林网以及植物园、森林公园等,构成以林木为主体,总量适宜、分布合理、功能完善、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实现城区、近郊、远郊协调配置的绿色生态圈,形成河流及道路宽带林网,森林公园、城区公园及园林绿地相结合的城市森林体系。

3 )功能作用不同。园林城市主要功能作用是以优美的环境和突出的景观效应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森林城市独特强大的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森林城市的建设更能完美地体现城市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社会、经济价值。

3.3 森林城市的建设趋势

我国新世纪的林业发展确定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大生态战略,提出要以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我国宏观生态环境整治的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日前,基本布局在农区和山区,尚未直接涉足城市。因此,森林城市的建设应是新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1 )森林城市建设与现有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相结合。森林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收、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充分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非常重要。要根据现有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实际,量力而行,科学发展;要注重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如:林业与园林部门相结合,城建规划与林业、园林、环保、商业等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切忌条块分割、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要注意城区和郊区的配合,强调生态功能兼顾景观效果和经济功能,达到景观效果与多种生态功能的有机融合。

2 )森林城市的构成是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森林城市的构成包括:城市园林绿地、环城林带、生态隔离带、绿色通道、河湖风光带、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城郊生态公益林和兼用林等。通过环城林带、绿色通道、河道风光带建设,将城市生态隔离带、森林公园与城郊生态林和兼用林连成一个完整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使城区外围的各种生态要素有机组合,并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之中。而不能单纯从资源或类型的角度去理解,应是一种包含众多人为建筑景观在内、受多因素干扰的新型森林生态系统。

3 )森林城市建设以近自然模式为主,借鉴生态系统经营理论。森林城市建设要借鉴生态系统经营的理论,实行相对粗放式的近自然设计和管护,减少人为干扰,逐步建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机制。因此,要强调保护原有的地带性天然植被和近自然模式,提倡建设以群落及种群为主,借鉴地带性典型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尊重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

4 )森林城市建设要同步或领先于城市化进程。森林城市建设既要针对城市现有的状况,同时考虑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并进行长远规划。因此,无论在建设规模、树种配置等技术环节上,还是在整体布局的规划中,都要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对于规划的林地和林带要有一些预留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其他行业或产业的参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吸收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城市森林建设。

[1] 郑晓光,曹晓晶.对森林城市与保护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1):87-89.

[2] Kaplan R,Kaplan S.The Experience of Nature: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 McPherson EG,Rowntree R A.Energy conservation potential ofurban tree planning[J].Journal of Arboriculture,1993,19(6):321-331.

[4] Templeton SR,Goldman G.Urban forestry adds$3.8 billion in sales to Californiaeconomy[J].California Agriculture,1996,50(1):6-10.

[5] 高 清.都市森林[M].台北:国立编译主编出版,1984.

[6] 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 Miller R W.Urban forestry[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88.

[8] 王木林,缪荣兴.城市森林的成分及其类型[J].林业科学研究,1997,10(5):51-53.

[9] 朱文泉,何兴元,陈 玮.城市森林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1,20(5):55-59.

[10] 何兴元,宁祝华.城市森林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1] 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12] 刘德良,李吉跃,左家哺.论城市林业的学科地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5):580-584.

[13] Konijnendijk C C.Urban forestry in Europe: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cep ts,policies and planning for forest conservation,managementand development in and around major European cities[D].Denmark:Research Notes No.90 Faculty of Forestry,University of Joensuu,1999.

[14] Grey GW.Comprehensive Management:The Urban Forest[M].New York:Press of John Wiley&Sons,Inc,1996.

[15] Grey GW,Deneke F J.Urban Forestry[M].Seconded.Florida: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labar,1992.

[16] Armstrong,K E.Partnerships in urban forestry:Cities and nonprofit tree p lanting organizations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D].East Lansing: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3.

[17] Silva F,Maria C.Protecting an urban forest reserve in the Amazon:Amulti-scale analysis ofedge effects,population pressure and institutions(Habitat fragmentation)[D].Indian polis:Indiana University,1999.

[18] 李智勇,Konijnendijk.亚欧城市林业合作与欧洲城市林业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2006,4(1):18-21.

[19] 白伟岚.从“花园城市—新加坡”看中国园林城市建设[J].规划师,2000,16(1):106-110.

[20] Mark J.A brief history of urban fore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J].Arboriculture,1996(3):257-275.

[21] 邱尔发,王 成,贾宝全,等.国外城市林业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发展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07,20(30):40-44.

[22] 吴 澜,吴泽民.欧洲城市森林及城市林业[J].中国城市林业,2008,6(3):74-78.

[23] 舒洪岚,黄瑞华,刘国华.英国城市森林的发展[J].江西林业科技,2003(6):47-50.

[24] 占 珊,闫文德,田大伦.基于 city green的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估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137-143.

[25] 杨 昆,管东生.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5(2):14-15.

[26] 张明亮,王海霞.城市森林的综合效益分析及规划建设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1):40-41.

[27] 成都市林业与园林管理局.成都市城市森林建设模式及管理创新[J].中国城市林业,2007,5(2):19-20.

[28] 戴兴安.城市森林规划原则初探[J].林业科技开发,2004,18(5):74-75.

[29] 李海梅,何兴元,陈 玮,等.沈阳城市森林生态规划建设[J].生态学杂志,2005,24(1):43-47.

[30] 董宪军.生态城市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1-3.

[31] 陈继红.基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3:25-32.

猜你喜欢

林业森林生态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land produces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