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路径
2011-08-15梅元媛
马 可 梅元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向度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并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确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这一要求的精髓即在于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解读“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与外延,诠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目标和内容、原则与导向、机制与手段、方式与方法,从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入手,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路径。
高校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向度,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争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培养大学生个体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二是为大学生个体提供理想、信念和信仰等精神动力,使受教育者选择正确的理想和信仰,合理地构建自己的灵魂家园,有效地安顿自己的灵魂;三是要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来不断促进每个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地发展。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缺失和体制缺陷
1.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弱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者的形象和地位被理想化地拔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深入国人意识中。学校和教育者始终以传道、授业、解惑、塑造、训练为己任,往往主观地把自身视为唯一的教育主体,而忽视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把教育对象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尤其是高等教育,更寄托着人们的“社会本位”意识和“官本位”意识的满足,戴着一圈神圣、权威的光环。因此,人们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少从大学生角度去探讨如何增强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效果。
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只能是一个配角、一个受动者。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不仅很难有主体的意识自觉,即使稍有主体意识的萌芽,也会因为得不到正面评价和积极引导而抑制。
2.对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单方面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这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层面来讲的,并没有否认人的社会性本质内涵的多元性。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实践的、综合性的、发展的。然而,人们对人的社会性本质单方面理解,看不到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片面地用社会性本质的共性去衡量和要求每个个体,忽视了人的个体本质差异,从而不仅否定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把个人与社会在价值上对立起来。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这种理念使得教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大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往往表现出对大学生自主权的不尊重、不理解、不关心,片面强调社会与集体利益的合理性,忽视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3.在高校管理体制上缺乏“人本”设置
我国高校在管理体制上看,是一个行政科层复杂、系统结构多元、学校管理后勤的小“政府”和小社会。行政权力在我国高校中占据主导地位,与行政权力相比,大学生权力仍处于从属地位。学校的党政组织拥有对学校事务合法的绝对的管理权力,控制了学校的运行。由此,形成了行政权力主导的高校管理体制,认为教育者是高校的权力主体,他们代表党和政府对高校实施全权管理,大学生是被管理者。
这在实践中导致了如下后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政府行政管理的集权模式的色彩浓厚,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指令”的贯彻。教师注重的是步调一致性,用统一的“指令”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未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好比人才加工厂,而大学生只是正在工厂流水线上加工的产品。更为有害的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以来带有政府行政管理中的通病,即在一种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中,透明度不高,既难以保证教育的科学化,又很难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教育失误现象时有发生。
三、构建“人本”教育机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主体性的理论:确立主体性教育的主体条件
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大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我们必须把教师的主体性和大学生的主体性辩证统一起来。大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基于上述理念,主体性教育就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坚持主体性教育就必须尊重大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和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获得存量知识的教育,也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培养基于其自身特点的综合素质,给大学生一定程度的自主空间,而不是把全体学生禁锢在框框之中。具体地说,大学只在宏观层面引导大学生,微观上由大学生自己做主,微观层面不宜干涉过多。大学应允许大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专业发展方向,而且要为他们提供充分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在各方面支持和帮助大学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和社团活动。
2.人的需要理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需要功能的内在前提
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这说明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马克思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个人的需要是有差异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一概而论。
显而易见,尊重和满足大学生的不同的心理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形成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是基于自身需要的理念,从而使教师传达的信息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主体视野,才能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实践。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根据其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3.矛盾运动规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根据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换言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取决于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自我教育是指人们利用自身思想观念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经常考察社会和自身思想的实际,自觉检讨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主动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形式。通过自我教育,大学生必然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自身,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在此基础上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许金招.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5).
[2]戴巍.试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2010,(8).
[3]刘琼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时代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0,(5).
[4]杨威.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史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
[5]靳志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以人为本要求[J].理论探索,2005,(6).
[6]王亚平.论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理论导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