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关系视域下的社区管理——以北京望京地区为例

2011-08-15王瑜卿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9期
关键词:望京朝鲜族韩国

王瑜卿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一、望京地区的发展概况及民族构成

望京地区,主要指望京街道及周围一些相关区域。望京街道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东临首都国际机场高速路,西接京承高速路,南靠四环路,北依五环路,辖区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约22万,其中流动人口约6万。“望京城”属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十大边缘集团之一,地理位置处于交通便利的四环路与首都机场高速路的交汇处,并呈扇形向东北方向延伸。其发展规划由三大功能区组成,即建立由南向北分别为望京新城、新技术开发区和货流仓储区,其中望京新城为现代化的居住、商贸中心。[1]望京的规划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比照国外新城的经验制定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许多大城市共同面临的人口增长、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超限、环境污染等问题。然而,因建设初期公共设施配套落后、商业匮乏、交通堵塞等问题,一些居民迁出的现象频繁。步入21世纪后,望京地区逐渐构筑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建设大量高档公寓,各种生活、休闲、行政、办公等设施的逐步完善,从单纯的居住功能摆脱出来,形成了自身独立循环系统,功能日益多元化,人气逐渐升高。许多世界跨国公司、商业巨头纷纷进驻,带动了世界各国的精英人才、技术人员到此落户,居住人口开始多国籍化。其中少数民族包括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20多个民族成分,望京也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城市社区。

望京在行政区划上比较独立、完整,建设起步相对集中,整体面貌较整齐(新建与旧建交错杂混的现象少)。望京的韩国人构成大体分为几个类型:一是韩国各相关部门、公司企业、媒体、宗教系统等派遣或驻京人员;二是到北京投资经营各种实业的韩国人;三是各类留学生群体;四是各类来华人员的随行家属。他们比较集中在望京西园四区、西园三区、大西洋新城、华鼎世家、宝星国际等小区,在望京地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使馆人员及家属,企业驻京机构、驻京代表和外籍职员及随行家属一般居住在环境幽雅、设施齐全、物业管理规范的豪华住宅区,如大西洋新城、华鼎世家、望京西园三区等;韩国留学生多居住在价格经济合理的望京西园四区;一些来华短期居住或者利用假期到华旅游的韩国人通常居住在以上地区的“民泊”(家庭式旅馆)中;一些来华无固定职业的韩国人多居住在价格便宜的回迁楼或危房改造安置楼,如花家地、南湖东园、南湖中园等社区。随着韩国人大量居住望京地区,地方来的朝鲜族人口也开始居住望京,望京也逐渐成为北京朝鲜族人口最为聚居的地方之一。中国的朝鲜族同胞凭借同一民族、语言相近等优势,积极参与了中韩经济文化交流,从事翻译、导游、贸易及外事部门的对韩业务、韩方企业代理、韩资企业职员,还针对韩国人开办旅行社、餐饮业、娱乐业等,所以韩国人集中的地方,也是朝鲜族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如今,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口大量聚集于此,望京成为朝鲜族在北京最为聚居的地区,这里的朝鲜族人口估算有2-3万名。[2]

二、望京地区民族关系现状

首先是韩国人与当地汉族的关系,主要是租房客与房东的关系。韩国人入住望京使当地的房屋租赁成为热门行当,许多当地居民和外地购房户更愿意将房屋出租给韩国人,因为租给外国人会得到更多的租金。当地居民说,“80%的房子都出租给韩国人了。”[3]然这种租赁关系比较淡薄,租户和房东之间除了交房租与收房租,几乎没有其他什么关系,没有什么矛盾冲突,交往的程度比较浅薄。

其次是工作关系。韩国人到中国来,许多人是要做事的。要开办公司,经营商务,当然避免不了与当地汉族的交往。在望京,这种工作关系许多不是建立在与有望京户口的汉族之间,而是更多地与外来人口直接联系起来,他们之间建立业务往来或合作关系,或一同工作。所以,在工作关系中,韩国人更多地与居住在望京的外来汉族人口交往接触,他们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性更多。

第三是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包括邻里关系、买卖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等,其中除了邻里关系以外,其他许多场合都是韩国人主要以各种消费者的身份与汉族接触。这种关系中,他们之间接触频率高,发生矛盾冲突的概率也多。邻里关系除了城市居民邻里之间不相往来的普遍现象以外,由于语言沟通的障碍,韩国人与楼群邻里之间的交往更少。

第四是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如果说当地汉族与韩国人的关系相对平淡,那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就不那么简单。望京的朝鲜族与韩国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望京之所以能够成为北京市朝鲜族最为聚集的区域与韩国人大举入住望京分不开。同时,望京朝鲜族经营的许多行业也都与韩国人相关。

朝鲜族与韩国人同一族源,语言相通,文化相近。但由于所处环境不同、时代不同,他们之间也有许多不同点。中国朝鲜族由朝鲜半岛迁移而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此后,中国朝鲜族在中国大家庭中充分享受民族平等权利和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教育的权利,并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朝鲜族在中国的长期生活,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都变得中国化,其意识形态已经和韩国人完全不一样。而韩国人土著朝鲜半岛,冷战时期韩国站在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韩国人深受美国及西方影响,突出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更加西方化,与中国朝鲜族有很大区别。

中韩建交以来,韩国人开始进出中国,然而他们大部分语言不通,难于在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在其间牵线搭桥,起桥梁媒介作用的正是既熟悉中国情况,又与韩国人语言相通的中国朝鲜族。在中韩之间交流中,朝鲜族的桥梁媒介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在中韩经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韩国人大量进入中国极大地促动了朝鲜族自身发展,影响了朝鲜族社会传统分布格局的改变。望京作为韩国人与朝鲜族联系的一个缩影,也显示着朝鲜族与在华韩国人的密切关系。“韩国人由于有朝鲜族如鱼得水,大大缩短在中国的适应期和创业周期,减少了由于语言不通带来的诸多不便;而朝鲜族由于有韩国人,拓展了经济领域,增加了就业机会。双方互相交流,在联合协作中实现共赢。”[4]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接触越多,摩擦冲突越多,根据学者的调查,朝鲜族与韩国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并不十分融洽。韩国人开展业务似乎离不开朝鲜族的协助,但他们对朝鲜族并不完全信任,还有轻视朝鲜族的倾向。而朝鲜族经营的许多实体或针对韩国人,或与韩国人合作共事,但他们对韩国人也不完全坦诚相待,互相之间的隔阂仍然存在。[2]

三、和谐民族关系中的和谐社区

随着韩国人聚居望京,从幼儿园到医院、商店,韩国人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颇负异国情调的“韩国生态”。在望京西园四区,是韩国人最初入住的小区,这里的韩国人以其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一个比较完备的韩式生活循环系统,不仅超市、餐馆等商业设施体现浓郁的韩国味道,而且生活的每个环节都备有适合韩国人的设施。在小区的居民楼里有好几个韩国幼儿园、接送韩国小学生的班车、医院、专为韩国人服务的房屋租赁中介,甚至韩文报纸、广告杂志以及专门为他们服务的邮递员。望京的这种社会氛围,吸引了更多的韩国人入住。与此同时,各家韩国大公司的入驻望京让大量的韩国人集中于此。2002年,LG电子中国研究开发中心落户望京科技园,该中心是LG电子在韩国以外的最大研发中心,2005年研发经费高达4100万美元。韩国大公司的入驻,不仅吸引了许多优秀的韩国人才,而且让驻华韩国人“心里有了依靠。”[5]而完善便利的韩式生活环境及设施使得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来此定居,望京逐渐形成北京最大的韩国人聚居区。随着中韩贸易往来的激增,韩国人对北京情有独钟,据笔者在当地调研了解,居住在望京的韩国人已有十多万人。他们在望京经营的餐厅、超市、茶馆、美容院等超过5百家,走在商业一条街上,韩文、中文招牌比比皆是,很难分辨身处韩国还是中国。

四、几点启示

1.社区管理中要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局限于社会身份和职业的转变,也不仅仅是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将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缩小与汉族发展的差距,增进他们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为实践“两个共同”奠定坚实的基础。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全体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方式开始从规范管制向科学管理转变,既要包容多元,又要塑造一体,作为社区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社区的联系,通过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项目的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语言、心理适应及其在社交、就业、创业、恋爱婚姻等方面与城市社会的协调,逐步增强其文化的认同感和生活的归属感,”[6]促进各民族友好往来与和睦相处。

2.举办丰富的社区活动,促进民族交往。社区作为一个城市基层社会的街区空间,托载着各种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关系。社区建设是适应城市发展与建设趋势的一种必然,也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前城市中族际交往呈开放式、多方位的态势。城市少数民族的社会网络决定着交往的内容和深度。基于地缘、血缘、业缘上的交往的少数民族人士,能够较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方式,与不同民族的人多方面交往,由于文化差别、风俗习惯不同,语言、民族心理,形成交往边界,民族意识在民族交往中不断体现出来。

城市民族工作应以协调民族关系为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重点在于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城市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在城市中规划建设民族文化宫或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包括舞蹈、合唱、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等,“在各民族的平等交往和频繁沟通中消除戒备、隔膜、猜忌的心理。”[7]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多以家庭、学校、籍贯、民族等社会关系为纽带,社团和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在沟通信息、对本民族成员提供帮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各类文体活动中,应注重充分发挥民族社团及少数民族代表人物的组织协调作用,促进民族交往朝着和谐、健康、向上的方向前进。

3.树立社区形象,提高多民族社区自豪感。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创建文明社区工作是创造文明城市新形象的基础性工作这个观念,紧紧围绕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目标,加快创建文明社区的进程,提升社区形象。与此同时,社区工作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创建进程,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兴建文化体育场所,加强绿化工作,为社区群众创建便利、祥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发挥多民族聚居社区的典型示范作用。随着人口流动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身份多样化和社区智能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文明社区创建工作面临着更高、更复杂的挑战与考验。推动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上档次、上水平,就必须学会培养“社区人”意识的方式方法,掌握不同民族居民的心理活动,捕捉他们的关注点、兴奋点和期望值,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把需求转化为动力,尊重社区多民族的文明创建的主体地位,让多民族家园的文明之花各显千秋、相得益彰。充分运用社会化教育机制改进社区教育工作,探索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网络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的社区服务新路子,大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努力实现社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通过社区化科学管理,加强少数民族人口与城市社区的联系,增强社区意识,促进其心理的适应和与社区的协调。不断提高各民族对多民族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1] 徐荫培,王文阁.跨世纪的现代新区——望京新城[J].城市开发,1994,(12).

[2] 张丽娜,朴盛镇,郑信哲.多民族、多国籍的城市社区研究——以北京市望京地区为主线[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2).

[3] 祖秀丽.望京新城吧:一个韩国社区的前世今生[J].社区,2005,(6).

[4] 朴盛镇.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与韩国人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汪挺.北京望京居住区正在变成“韩国城”[N].中国商报,2006-04-04.

[6] 唐志君.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民族关系问题新论[J].学术论坛,2007,(2).

[7] 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望京朝鲜族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在韩国走马观花
KORE A TOWN
创业“角斗场”望京
15号线望京站
望京楼遗址 田野考古工作的理念与方法
他有颗金子般的心:记朝鲜族“老关工”金道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