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社会责任的资源依赖性及其配置
2011-08-15申富平袁振兴
申富平,袁振兴
(1.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会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资源依赖性及其配置
申富平1,袁振兴2
(1.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会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客体与内涵存在着争论,究其原因是对企业社会责任资源依赖性缺乏认识。对资源的依赖性是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本源,企业社会责任资源的依赖性包括对资源本身的依赖性和对资源依赖关系的依赖性,它们是企业配置社会责任的依据。一般来说,某种资源对企业的贡献率、“黏合性”和稀缺性越大,企业就应该对资源提供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资源的依赖性;社会责任配置
公司规模的扩张,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由一种边缘性的概念和思潮迅速变为一种社会运动,进而转变为企业经营的一项现实约束。然而,在这个运动中,仍需要明晰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期为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理论指导。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客体与内涵
自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诞生以来,关于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1916年,克拉克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并阐述了具有启蒙意义的关于社会责任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直到1931年,伯利与多德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场辩论,才引起了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并最终引发了一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大讨论。这些讨论基本上围绕着三个主题: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客体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
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是指社会责任应该由“谁”承担。关于社会责任主体的讨论从“企业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开始。概括起来有三类观点:
1.社会责任的承担主体是企业。这一主张最初由克拉克(1916)提出,他认为“自由经济是一种没有社会责任的经济,目前需要一种由经济组织负责的有责任的经济”。这无疑主张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在其后的多德(1932)、鲍恩(1953)、伍德(1991)、戴维斯(1960)、卡罗尔(1979)等人也持相同的主张。只不过,他们认为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不同:(1)公司的经营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应该由公司买单;(2)公司既是一个创造利润的“私人单位”,又是一个社会组织,公司存在的目的不仅要为股东创造财富,而且还要服务社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3)企业都在特定开放性的环境下经营,与其他主体(包括个人的或组织)密切相关,必须对环境及其他主体产生的后果负责。
2.社会责任承担的主体是管理者。在“谁”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中,“企业管理者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扮演着双重角色。无论是主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方,还是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方,都把它作为支持自己主张的观点。
企业社会责任的主张者认为,管理者应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其理由是:(1)根据传统公司理论,管理者是股东的唯一受托人,管理者应成为履行责任人;(2)管理者是企业政策的实施者,应该对其行为导致的后果负责,同样,社会责任的实施也是由管理者个人来决策的,因此,应该是个人而不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人把“企业管理者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作为支撑自己主张的典型代表是弗里德曼(1962),他认为,公司是虚拟的,其责任也是虚拟的,只有自然人才能承担责任,所以,只有自然人而不是企业才能作为一个实体承担责任。
3.承担社会责任应区分企业与管理者不同的角色。有的学者论述企业社会责任时,严格区别企业与管理者的不同角色,主张企业是社会责任的承担主体,管理者是社会责任的实施主体。理由是:(1)企业由管理者经营,管理者是决策者,是企业的行为主体,具有行为能力,而企业只是相关利益者获得权利的一个平台;(2)从微观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管理者应该放弃对权力和个人或企业目标的追求,引导企业向社会微观责任方向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客体
社会责任的客体是指企业应该向“谁”承担社会责任。关于这个问题经历了从只为股东负责到为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的演绎。弗里德曼(1962)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看作是对自由经济的颠覆,并认为对股东履行了经济责任也就是承担了社会责任。克拉克(1916)认为团队应对其成员承担社会责任。伯利(1931)虽然遵循了股东至上的逻辑,把股东看作社会责任的主要客体①,但是,他也承认对股东承担经济责任并不是管理者的唯一责任,管理者还需要对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只不过管理者对股东之外的人承担责任取决于这种责任的承担是否损害股东的利益。在1932年他还接受了多德(1931)的广泛信托原则,将责任对象扩展到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以后的鲍恩(1953)、戴维斯(1960)、卡罗尔(1979)等人更是将社会责任的客体扩展到了诸如供应商、客户、社区、政府等企业外部的所有利益相关者。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随着社会责任问题争论的深入,社会责任的内容也有单一的经济责任扩大到了以“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为基础的社会责任框架体系,同时,它也体现了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之间关系的认识。
1.企业的经济责任就是社会责任。持这一观点的代表是弗里德曼(1962)。“如果我们必须谈论社会责任……在自由经济中,企业有且仅有一个社会责任——只要它处在游戏规则中,也就是处在开放、自由和没有欺诈的竞争中,那就是要使用其资源从事经营活动以增加利润”②。在弗里德曼看来,对股东履行的经济责任就是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是与经济责任相并行的一种企业责任。克拉克(1916)认为,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包括在企业责任之中,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是不相互交叉或包含的。多德(1931)认为企业不仅应为企业创造利润,还应该服务于社会。这种广泛的社会责任被鲍恩(1960)分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商人的社会责任,提出“自愿性原则”是确定社会责任内涵的基础。从此,“自愿性原则”成为后来研究者确定社会责任内涵的基本原则之一。戴维斯(1960)就在“自愿性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所谓的社会“责任铁律”和公司社会责任的五条定律。普雷斯顿和阿克曼(1975)等人认为,企业具有积极维持良好社会行为的责任,企业必须对它在社会中所涉及的主要和次要领域的结果负责。
3.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包括经济责任在内的一组责任。这一观点的代表是卡罗尔。他将社会责任的内容界定为“包括社会于一个时间点上对组织在经济、法律、伦理和自愿方面的期望”(卡罗尔,1979),即社会责任具体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伍德(1991)③的观点则更具有概括性。他将社会责任的内容应分为制度层次、组织层次和个人层次。制度层次是指社会有权在各类组织之间建立和强制达成权力的平衡,并规定它们的法律职责。组织层次是指企业具有积极维持良好社会行为的责任,必须对它在社会中所涉及的主要和次要领域的结果负责。个人层次指个人的权力和责任受到组织和制度内的经济法律和道德约束。斯旺森(1999)将公司社会责任原则分为社会责任的宏观原则和微观原则两个部分。公司社会责任的宏观原则要求考察企业经济化、生态环境化与企业责任之间的内在关系。公司社会责任的微观原则主要体现在个人层面上。
总之,长期以来,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基本问题的争论,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观点,有共识也有分歧。但是,这也说明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统一认识的缺乏会导致社会责任实践障碍。对社会责任缺乏统一认识的原因在于,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本源认识不一致。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资源依赖性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本源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企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资源的依赖性表现为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由此产生的资源依赖关系的依赖。企业的本质从投入与产出的生产函数,发展到以科斯为起点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契约论,其存在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从未发生过变化。
(一)企业社会责任对资源的依赖性
企业是“市场不能完全复制的专用性投资的联结”(RAJAN 和 ZINGALES,1997,1998),天然就是创造财富的组织,而资源又是生产“租金”的源泉,因此,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资源及其获得和保持资源的能力。企业作为一个专用性资源的集合体,有资源的提供方和使用方。提供方是专有资源的所有者,使用方是专有资源的使用者——企业。资源的所有者之所以愿意把其拥有的资源投入企业,是因为投资者预期企业能够创造“租金”,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配,即专有资源的投资者因向企业投入的资源获得了企业权益分配的基础,拥有了要求企业承担相关责任的权利。作为企业而言,因使用资源创造“租金”就具有了向专有资源的提供者分配“租金”的义务,即产生了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如果企业以“资源”的边界为依据确定企业承担责任的边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有那么多的争议。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争议,实际上是不同时期企业对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资源不同。例如,一个排放废气的企业是否应该对环境污染承担责任?这需要看废气的排放是否使空气变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当企业排放的废气并不影响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生存与发展时,其他利益相关者不会因企业排放废气而要求企业承担责任。当企业排放的废气达到一定程度,使新鲜空气变得具有稀缺性时,其他利益相关者便会要求企业承担责任,如果企业拒绝承担这种责任将得到惩罚,甚至通过“法律”的形式被取缔。因此,必须从企业生存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思考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资源依赖关系的依赖性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依赖于资源本身,而且还依赖于由资源产生的资源依赖关系。
从企业的契约性来看,企业是一个以专有资源为基础的契约的集合,资源的所有者成为契约的主体,并形成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如阿尔钦、德姆塞茨和布莱尔(1999)所说的,企业并非简单的实物资产集合,而是一种“虚构”的法律框架,其作用在于治理所有在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企业内部,这种关系依赖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资源衍生出的科层关系。同时,现代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也处于一个由其他组织和不同社会参与者构成的大的“开放系统”中,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会产生资源的流动,并由此引起企业与外部资源所有者之间的依赖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对资源关系的依赖源于这些资源对企业的不可或缺性,以及资源组合带来的“团队”生产效率。在团队生产过程中,各资源的提供者围绕着资源所有权展开的权利与责任构成了契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企业契约签订的过程中,资源依赖关系同样会像企业生存与发展依赖的资源本身一样发挥重要的影响,某些关键性资源的所有者完全可能凭借其拥有的特殊资源而在企业初始契约签订时拥有话语权,从而改变企业的契约结构。也就是说,某种资源的所有者完全可以仰仗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这种资源的依赖,将企业对其应该承担的责任纳入企业的契约框架,参与企业的租金分配,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向这些人承担责任。
随着企业的扩大,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的内涵不断变化,资源依赖关系的外延在扩大,从单一的物质资源到人力资源,再扩展到社区对企业的态度等都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资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从单边股东主义扩大到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配置
我们论证了企业的资源依赖性是社会责任产生的本源。企业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是从特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到众多资源的集合,企业的契约关系也从基于要素投入契约的集合,转变为基于资源依赖的契约联结。那么,作为契约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如何配置的呢?社会责任的配置依赖于资源的边际生产贡献率、“黏合性”和资源的稀缺性。
(一)资源的贡献率对企业社会责任配置的影响
资源的贡献率不仅为企业根据资源的重要性分配剩余、配置控制权提供了依据,而且也为企业根据资源的重要性向其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基础。企业社会责任配置要求企业按照生产中不同资源的相对贡献率配置给资源提供者的社会责任。要实现企业总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必须给予资源提供者激励,均衡他们之间的利益,这样就需要按照不同资源在生产中的相对贡献率确定“租金”的分配、配置企业社会责任。其基本原则是,资源的贡献率越大,企业应该对其提供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企业应该对“谁”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经历了股东到利益相关者的变化,其实质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的资源内涵的变化,以及不同资源中哪种资源对企业的贡献更大。在早期的企业中,物质资源对企业生产“租金”的贡献非常大,以至股东成为企业权力金字塔的最高“统治者”,因此,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形成以股东为中心配置权利和责任的单边逻辑,甚至有的人认为对股东履行经济责任成为公司的唯一责任。在新经济下的企业中,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对价值创造贡献率越来越大,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关键,而物质资源的贡献率相对下降,为了实现企业的总体效用最大化,增加这些对价值创造越来越重要的资源提供者在企业剩余分配中的比重,并相应赋予其更大的企业委托权,对他们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期实现更为有效的激励,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二)资源的“黏合性”对企业社会责任配置的影响
在企业中,资源的贡献率越高,就应该对这些资源的提供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资源的“黏合性”使这一点得到强化。资源的“黏合性”是指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投入某种资源的边际数量而引起的另外一种资源增加的数量。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两种资源投入在技术上的依赖关系。一种资源的重要性不仅意味着它在边际产出上的贡献率较高,同时,在技术上也决定了其他资源的投入数量。也就是说,对这种资源的控制将导致对其他资源的控制,从而使这种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资源。例如,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卓越的经营能力和独特的客户资源具有“黏合性”,其数量的增减直接决定了其他资源投入的数量,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延续。如果公司失去了这种资源,也会失去原来黏合、聚集、依附在这种资源周围的其他资源,将最终导致公司经营的失败;而另一个公司如果获得了这种资源,就会迅速获得其他资源的投入并得以发展壮大。这意味着,资源的“黏合性”越强,生产中在该资源周围聚集的其他资源也越多,企业通过该资源控制的其他资源也越多,该资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为关键。从生产激励的角度出发,就应该赋予该资源所有者更大的剩余分配权和企业控制权,即企业应该对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企业控制权配置要求具有较高“黏合性”的资源享有更大的剩余分配比例和企业委托权或控制权,与控制权相对等,也需要对具有较高“黏合性”的资源提供者配置较多的社会责任。
(三)稀缺性对企业社会责任配置的影响
企业关键资源还应具备较高的稀缺性。稀缺性具有两个特征:复制障碍性和排他性。任何对企业关键资源的复制和替代将会导致企业产出的大幅度降低,这决定了资源的稀缺性在企业权利与社会责任的配置中的特殊地位。
资源能够创造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稀缺性,稀缺性能够使企业产生额外的“租金”。复制障碍性使稀缺资源很难在短期内被复制、模仿或替代,从而拥有稀缺性资源能够持续地创造“租金”。排他性使稀缺性资源一旦被某一特定主体所占有,其他主体就很难再拥有其产权,因此,拥有了稀缺性资源也就有了创造“租金”的竞争优势。所以,稀缺性资源的所有者将在提供资源的企业中获得权利,企业将对稀缺资源的提供者承担社会责任。
资源的稀缺性越高,企业对其所有者就应该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仅有物质资本所有权的企业中,股东成为责任配置的最主要的客体。对股东责任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其提供的物质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数量,表现为股东的持股份额越大,则企业对其承担的责任越大。如果决策知识和信息或者说企业家才能在企业生产“租金”的过程中变得重要且稀缺,那么,企业社会责任配置的客体也从单一的股东转向不持股的经理人员,企业家所拥有的决策知识和信息产生的收益越大,企业对其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当企业外部某资源变得稀缺,并且企业对其产生依赖性时,责任配置的客体将扩大到企业外部资源的利益相关者,如关键的供应商、客户等。又例如,当企业排放的废气使新鲜空气变得稀缺时,企业交纳排污费成为必然,这是对没有产生废气的主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结语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在实业界,企业社会责任从一种理念发展为一种运动。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关于社会责任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围绕着三个基本问题:“谁”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应该对“谁”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什么。争论的分歧源于对企业社会责任本源缺乏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本源是企业的资源依赖性,包括对资源本身的依赖和对资源依赖关系的依赖。对资源的依赖让我们看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来源,以及应该对“谁”承担责任。对资源依赖关系的依赖让我们明白了企业社会责任客体的外延从单一的股东到利益相关者的变化。企业的资源依赖性使资源提供者获得利益分配的基础,也成为企业向其配置责任的依据。如何根据资源提供者提供的资源配置社会责任,取决于资源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贡献率、“黏合性”和稀缺性。一般来说,某种资源对企业的贡献率、“黏合性”和稀缺性越大,其提供者将获得的利益与权利越大,企业就应该向其配置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一配置原则使我们看到了企业社会责任配置客体的变化是随着资源在企业中的贡献率、“黏合性”和稀缺性的变化而变化。
注释:
①因为,在他看来,管理者是股东的唯一受托人,股东的利益高于其他对公司有要求权的人的利益。当管理者行使权力损害股东利益时,这种权力就应该受到限制。
②Friedman,Milton,2002(1962),“Capitalism and Freedo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133.
③Wood,Donna J.,1991,“Social Issues in Manage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Perform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Vol.17(2),P.387.
[1]Friedman,Milton,Capitalism and Freedom[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pp.133.
[2]Wood, Donna J.,Social Issues in Management:Theory and 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Vol.17(2),P.387.
[3]Carroll,Archie B.,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 Construct[J].Business and Society,1999,38(3),P.269.
[4]Clark,J.Maurice,The Changing Basis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16,Vol.24(3),PP.229-235.
[5]Swanson,Diane L.Addressing a Theoretical Problem by Reorient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ode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Vol.20(1),p.233-236.
[6]Bowen,Howard R.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NewYork:Harper&Row,1953,p.6.
[7]Davis,Keith.Five Proposition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J].Business Horizon,June,1975,pp.19-24.
[8]Berle,AdolfA.,and Means,GardinerC.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New York:Macmillan Co.,1932,preface.
[9]王冬年,文远怀.解析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5).
[10]苏蕊芯,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率关联性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
[11]王辉.企业利益相关者治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9-140.
[12]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6-101.
[13]姜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述评[J].经济经纬,2010,(2).
[14]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公司战略经济学[M].武亚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76.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Resource-reliance and the Distribution
Shen Fuping,Yuan Zhenxing
There are the controversies on the subject,object and connotations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ust because there is not a consistent cognition about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pending on the enterprise resource.Dependence of resources,the origi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includes the dependence of resources itself and the dependent relationships.They are the basis of enterprise alloca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Generally,the bigger the contribution degree,adhesivity and scarcity of the resources are to the enterprise,the more the enterprise should take o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dependence of resource;the alloc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F270-05
A
1007-2101(2011)03-0050-05
2011-03-11
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09457250D);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HB09BYJ031)
申富平(1964-),男,河北阳原人,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独立审计、公司理财与公司治理;袁振兴(1969-),男,河北衡水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
王岩云
责任校对:孙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