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赵国军事思想与战争指挥艺术

2011-08-15魏建震

邯郸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李牧赵国匈奴

魏建震

(河北省社科院 哲学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赵国为战国时期的四战之地,频繁的战争使赵国产生了廉颇、赵奢、李牧等一批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国王如赵武灵王、赵惠文王等,也都熟悉兵事。出自赵国的著名学者,也都根据自己的学说需要,阐发相关军事思想以证明自己的学术体系。战国时期赵国的军事思想,可谓阐发角度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事关赵国存亡的军事战争中,赵国名将们也将战争指挥艺术发挥到了最高境界。在赵国历史文化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赵国军事思想与战争指挥艺术却还没有学者进行系统论述。笔者不揣愚陋,以期抛砖引玉。

尽管目前传世文献没有留下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们比较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但从有关文献记载来求索,仍可看出战国军事家们当时应该是有一些著书问世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进言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括的母亲也曾评论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敌,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赵奢当时著有兵书,赵括所学兵法,自然包括赵奢所著之著作。《战国策·赵策三·赵惠文王三十年》章:“相都平君田单问赵奢曰:‘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从田单的言辞看,赵奢当时也当有兵法著作传世,可惜《汉书·艺文志》未记载赵奢兵法,可能到东汉时期这种兵法已经失传。

赵奢的相关军事理论,我们可以通过《战国策·赵策三》记载赵奢与田单讨论“用众”之法见其一斑。赵奢主张作战要以充足的军力作保证,田单认为,“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輓赁不可给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赵奢根据战国形势,提出古今形势不同,“用众”作战乃是七国争雄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以三万之众应强国之兵,必然一败涂地。古时天下分为万国,城池规模小,大不过三百丈,国家人数少,大不过三百家。因此用三万之众可以攻无不取。古代的万国如今并为七国,每国都有数十万之兵,战争旷日持久,长达数年。齐国曾用二十万之众攻楚,五年才结束战争。赵用二十万军队攻中山,五年才攻克。如今到处是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用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连一个城墙角也围不住。野战也不够用。赵奢的论说,使田单深感折服,“喟然太息曰:‘单不至也’”。

赵国的学者,对军事理论也有精到的研究。《荀子·议兵》篇记载荀况与楚将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兵要之事,显示了荀子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在这次讨论中,临武君提出兵要在于“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得天时地利,相敌机而动,这是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军事理论。而荀况从政治的高度来审视兵要,提出“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临武君认为,“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荀况认为,自己的兵要理论,属于仁人之兵,是王者用兵的志向。国君重视的是权谋势力,用兵攻夺变诈,是诸侯的用兵之法。仁人之兵不可诈。可诈者都是因怠慢所致。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下事上,臣事君,好像子事父,弟事兄。上下之间不可用诈。仁人用十里之国,百里之国都会相应,用千里之国,天下听其号令。暴国之君,谁会相应呢?

关于王者之兵如何运用指挥,荀况认为,王者之兵在于贤王拥有绝对兵权,将帅为末事。用隆礼之法治理国家,国家强大。尚功贱节,政令不信,不爱士,不爱民,刑罚侮行,轻易用兵,国家必然微弱。齐人崇尚技击之术,无论战争胜负,得敌一首赏锱金。遭遇弱小敌军,此法可用;遭遇强大敌人,则军队离散,此谓亡国之兵,是最弱的军队;魏国的武卒,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入选者利其田宅,数年后入选者老弱,而优待政策无法取消,只能另选新人,国家不堪重负,这属于危国之兵;秦人生险狭之地,官府使民酷烈,用威势劫迫使民出战,隐蔽于险要之处,战胜后有赏,不胜则用军刑,天下之民若要从君主处得到好处,只有力战。这是最强盛的军队,秦国因此取得很多胜利。因此可以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国武卒,魏国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遇齐桓公、晋文公的节制,桓公文公的节制不可敌汤武的仁义。遇上之后必然惨败。因此,以诈遇诈尚有巧拙之分,以诈遇礼义教化的军队,则好像锥刀坠入泰山一般。齐之田单、楚国庄蹻、秦国卫鞅、燕国繆蟣,都是世俗所谓善用兵的人,其实他们都属于随机决胜负的盗兵。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属于和齐之兵,但也只能成就霸业而不能成王。

关于为将方面,荀况认为,智莫大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为将有六术、五权、三至、五圹,五术为“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五权为“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三至谓“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五无圹为“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慎行此六术、五权、三至,而处之以恭敬无圹,夫是之谓天下之将,则通于神明矣”。

关于王者军制,荀况认为,“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杀老弱,不猎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获。”

军队战争本以争利为目的,而荀况却把战争与仁义结合起来,他认为军队的职能是禁暴除害,并非争夺。军队是为了维护正义,除去恶人。他强调了战争正义的一面,提倡仁者之兵行天下,兵不血刃,远近来服,认为这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秦虽有四世之胜,然为末世之兵,常恐天下一合而攻己,这绝不是仁义之兵。军队虽有坚甲利兵,不以道统之,所取得的胜利必不能持久。

赵武灵王不仅是赵国历史上一位有着丰功伟绩的杰出君王,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赵武灵王的军事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战略上进攻弱敌,以获取最大的功业。《战国策·赵策二·赵武灵王平昼闲居章》载赵武灵王曰:“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二是(贤人)制兵而不制于兵。兵不当于用,任何军队都要做出改变。因赵“重兵循甲,不可以逾险”[1]673-674赵武灵王作出了散原阳之兵以为骑邑的重大决策。赵武灵王的军事思想,是他进行军事改革的思想武器。

赵国的军事外交思想,与纵横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合纵与连横,是战国外交史上的主旋律。地处四战之地的赵国,在合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1]202,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苏秦,为了实现其联众国以攻齐的目的,曾到赵国进行游说活动。活动于赵的纵横家庞煖,本身也是军事家。《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纵横家《庞煖》二篇,本注:為燕將。钱穆先生已指出,燕当为赵字之误。[2]514战国时赵国著名纵横家人物李兑,在赵惠文王二十年任主帅,联合齐、魏、燕、韩军队进攻秦国,迫使秦废弃帝号。赵国历史上显赫人物虞卿,是一位颇可注意的人物,因为《汉书·艺文志》将虞卿所著《虞氏春秋》列为儒家类,学者研究纵横家时常将其忽略,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者,游说之士也”看,其实他是一位纵横家。《史记》记载秦赵长平之战,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商议对策,虞卿坚决反对楼昌与秦媾和的主张,提出“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纵,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的合纵政策,可惜赵王没有听从他的主张。长平之战后,虞卿坚决反对赵郝等人割地予秦,主张连齐抗秦,他的策略得到赵王的同意,赵在军事外交上取得胜利。在与魏合纵问题上,虞卿说:“臣闻小国之与大国纵事也,有利则大国受其福,有败則小国受其祸……,窃以为纵便。”王曰:“善,乃合魏为纵。”虞卿不仅有着丰富的纵横理论,也有众多的合纵活动,他与楼昌、赵郝等人的争论,根本上说是合纵与连横之争。他们的争论,对赵国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军事与外交上采用合纵还是连横政策,直接关系到赵国的盛衰。《战国策·赵策一》: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此天下之所明也。秦之有燕而伐赵,有赵而伐燕。有梁而伐赵,有赵而伐梁;有楚而伐韩,有韩而伐楚。此天下之所明见也。然山东不能易其路,兵弱也。弱而不能相一,是何秦之知,山东之愚也。”

此外,因赵国处于四战之地,战国的军事防御思想体系比较完备。早在战国初年,赵献侯就非常注重军事防御体系的建设,他发布命令,广筑城墙,以备诸侯来犯。赵武灵王时期,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大规模修筑了北方长城。赵国的军事防御体系建设,在赵国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战国军事思想方面,公孙龙子的偃兵思想,可以说是继承墨子而来的一种思想。偃兵思想虽与传统所指的军事思想有很大差别,但它反映了赵国思想家对战争的思考与理解。可以作为战争思想的一种另类说法。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们不仅有着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也有着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将赵国战争指挥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军事将领,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当属赵奢与李牧。

赵奢的成名之战为阏与之战。在阏与之战开始之前,赵奢很好地分析了秦赵两军的军事地理形势,认为阏与“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国发兵后,赵奢首先使用了疑兵之计,在秦军进攻武安,武安形势危机的情况下,赵军坚壁逗留二十余日,给秦军造成赵不救武安的假象。与此同时,赵奢又使用了反间计①反间计最原始的含义是利用敌人的间谍达到自己的目的。后世将反间计改为利用间谍策反敌军。我们这里使用的是反间计的原始含义。,利用敌人的间谍回去报告虚假情况,进一步给秦军造成错觉。然后赵军利用秦军的错觉,出其不意急行军,两日一夜在秦军之前赶到阏与,令骑兵在阏与50里外构筑军事堡垒,占据有利地形。这样赵军便在军势上占得先机。秦军匆忙赶到,已由主军变为客军,由优势变为劣势。赵奢在下属的建议下占据了北山这一军事制高点,最终大破秦军。

在阏与之战,赵奢首先使用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策略,用假象迷惑敌人,然后使用反间计,进一步迷惑敌军。然后出其不意,抢得战势先机。在战争指挥艺术史上,阏与之战可谓经典战例。

赵国名将李牧将战争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当属破匈奴之战。李牧受赵王之命居雁门、代,防备匈奴。他根据边疆的特殊情况,根据需要设置官吏,收取市租送入幕府,作为士兵消耗的费用。他又根据匈奴军队来去迅速,不善攻坚战的特点,每日杀牛犒赏士兵,有针对性地练习骑射,谨烽火,多派间谍,并命令士兵:“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3]2449-2450李牧的策略,使匈奴军队认为赵军胆怯,赵国边将也认为李牧胆怯,赵王也认为李牧胆怯,李牧伪装出来的胆怯,似乎成为一种现实的真实,以至于引起赵王的恼怒,罢免了李牧的官职。这样,匈奴军队便被彻底蒙蔽了。李牧的这一策略还有另外一种功效,这就是士兵日受犒赏而无寸功以报主,皆愿一战。匈奴的屡次入侵也激起了赵国士兵对匈奴军队的仇恨,赵国士兵士气高涨,军势大振。

赵王免去李牧职务后,赵国边境屡遭挫折,迫不得已恢复李牧官职,李牧以执行原有政策为条件,这样便为其日后大破匈奴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在具体的战斗过程,李牧一方面精心挑选战车1300乘,骑13000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做好充分战斗准备,一方面又巧妙使用了诱敌之术,他“大纵畜牧,人民遍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一向认为李牧胆怯的匈奴单于大上其当,率大军入侵。李牧摆出奇异兵阵,用左右两翼攻击匈奴,匈奴十余万人被打的大败。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再近赵边,赵国边患彻底解除。

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李牧成功使用了疑军之计、诱军之计,能而示之不能,引诱匈奴大规模出兵,这样便有效限制了匈奴军机动灵活的战术特点,用两翼包夹战术击败敌军。在战国军队内部,李牧也用欲扬先抑的方法有效地激励起士兵的气势,在与匈奴开战之前已经获得兵势先机。对匈奴一战,充分显示了李牧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

在对秦军的战争中,李牧也多次率军取得胜利,只是由于文献记载战争过程比较简略,无法进一步发掘李牧战争指挥艺术的精彩之处。

[1]刘向. 战国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钱穆. 先秦诸子系年[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传[M]//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1982.

猜你喜欢

李牧赵国匈奴
希望在肩上
有些事不可以试探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拧瓶盖的男生
师与书·赵国华
古法奇观
“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