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思考
2011-08-15孙俊杰王鑫宏
□文/孙俊杰 王鑫宏
河南是现今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不论是高等学校规模,还是在校生人数,都位居全国前列,但与全国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河南高等教育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
一、河南高等教育存在的短板
(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河南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教育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目前,中西部地区一共有14所985高校,但河南一所也没有,211高校河南也只有郑大一所,还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很少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和有力支持。而且河南现有的107所普通高校中,普通本科院校只有43所,占全国1,090所普通本科院校的3.9%左右,与河南占全国总人口7.7%的省情也不相称。其次是一些体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还比较薄弱。虽然近年发展较快,至2010年,依托河南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8个;全省高校共引进和培养113位两院院士,为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保障,但这与周边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某些指标仅仅相当于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一所大学左右的数量。
(二)高校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河南高校学科优势和特色不明显,科技创新能力尚欠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少,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比例也比较低。河南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98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2位;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5人,也远远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这种落后现象,远远不能适应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迫切需要。
(三)高等职业教育尚欠发达。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作为与经济社会和民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重任,能够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职教育虽撑起河南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仍面临急需解决的矛盾:第一,社会需求技能人才旺盛与高职生源有效供给不足。河南虽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但不是职业教育强省,过去10年,河南中等和高等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共培养出600万学生,而中等又占了其中的大部分,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二,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存在着资金短缺、专业设置不合理、观念落后、质量上不去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河南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四)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目前,河南高等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和全国不少普通高校一样,积累和存在的问题较多。“大学学术权力在许多层面上为行政权力所取代,大学成为国家权力的翻版”,大学衙门化的这种现状,“直接导致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不到位,边缘化,以及学校行政机构臃肿,党政和后勤的非学术人员过多,同时体现出官本位价值观对学术领域的污染,学术权力的政治化、行政化”等弊端,直接阻遏了教育与学术的发展。
二、河南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创新的建议
(一)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放在首位。要克服河南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难题,从而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要尽可能多地加大资金投入。据了解,截至“十一五”末,河南省高职类院校共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其中3所通过国家验收,省级示范类高职11所,组建特色高职教育集团13个,并建设80个集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骨干带动作用的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今后10年,河南还将投入100亿元资金用于各类职业教育发展,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想使河南第一人口资源大省优势转化为第一人才资源大省优势,加快中原崛起步伐,就不能不超常规地、跨越式地发展职业教育,就不能不舍得大规模投入,这既要依靠河南政府的力量,也要依靠一切社会力量助学投资,还需要中央大力支持。第二,要不拘一格办学,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模式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订单式、引厂入校等各种类型培养,只要有效,都可以尝试。在这方面也可以学习德国“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和“互通式”的教育形式。“二元制”即为企业与学校各为“一元”,二者紧密结合,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必备的专业知识,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互通式”即随时分流,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互换。第三,要以重大建设项目为纽带,以职教集团为基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第四,要开设一些紧缺专业、地方需要的专业和有广泛发展前途的专业,如演艺策划、动漫设计、文化产业管理、光伏科学与技术等紧缺专业及专业方向,以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
(二)尽快发展优质高等教育。要改变河南高等教育的现状,尽可能快地发展优质高等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大做强优势高校,重点打造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等重点院校,使之成为河南发展所需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的研究基地;第二,要牢固树立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调整专业设置与科学研究的方向,提高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创设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与地方建设紧密结合的、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有利于学生就业、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急需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第三,鼓励多渠道办学,办学主体多元化。即国家、地方、部门、企业、各种社会团体乃至个人,都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合法程序和基本要求办学。要克服“大学教育属国家公益性和消费性事业”思想的严重影响,改变导致大学多年来严重缺乏自立性、适应性、积极性和多样性的国有化单一形式,提倡多元化、多渠道办学;第四,大力支持河南高校科技研发创新,大力支持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大力开展校地合作、行业协作和国际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把高校打造成为河南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第五,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高校之间、与科研院所之间、与行业企业之间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如2011年4月初,以郑州大学为主,河南省内18所高等院校与郑州大学签订了“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这19所院校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优势互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三)加大高校“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构起学术权力本位的高校治理结构应是目前河南深化高校改革的关键和当务之急。主要有:第一,着力改变高校行政组织机构设置过多、行政分工过细、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水准不足等问题,“实行大部制”,缩减合并党政后勤机构,裁汰冗员,提高效率。因此,应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像国务院、深圳市等政府那样,“实行大部制”改革,大力压缩合并精简党政后勤机构,化解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有些机构该撤销的撤销,该合并的合并,该减少人员的大量精简;第二,提升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学术事务中的最高决策地位,尊重学术自由;扩大民主,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对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刚性监督力度,努力扭转高校治理结构中监督权力弱化现象,防止管理的一言堂和学术组织行政化。目前,高校学术组织行政化,学者趋于官场、学术正气衰落,致使不正之风大量滋生。因此,建议设立各级校务、院务管理委员会和各级学术委员会,并强化其最高学术决策地位,对学校和院系、学术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政务、学务公开;建立以学科为基础、以研究为主导、以学术为本位的基层学术组织,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对高校教职工福利、教职工队伍建设、干部选拔任免等重大问题有刚性决定或监督权力,使教代会切实担负起维护和主张教职工重大权益的职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开辟河南高校飞跃发展的新局面;第三,转变政府职能,下放并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实行大学依法自主办学,制定大学章程,健全大学制度,维护大学自由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河南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举措,积极落实河南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督导河南高校尽快制定大学章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从宏观上指导并推进河南高校的快速发展和质的飞跃;第四,在制度健全的情况下实行领导干部党政一肩挑,并相应地减少党政干部副职人数;实行一线教师奖励制度,在津贴、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照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校要在这方面下足力气,河南政府财政也要加大投入。要对教师一视同仁,废除学历歧视,重实践、重能力、重贡献,要在奖励、职称评审、工资待遇等方面向教学和科研一线老师倾斜,培养拔尖杰出人才。这样才能形成上下合力、人人争先、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总之,河南高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建设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只有大力进行改革,才能建成高水平大学,才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1]蒋笃运.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N].河南日报,2010.12.24.
[2]变人力资源为人才高地 [N].河南日报,201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