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
2011-08-15□文/杨巍
□文/杨 巍
胡锦涛在回答高等教育“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时创造性地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崭新的视角。
一、什么是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指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对心理的认知及情绪、行为、意志,以达到消除症状及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疏导疗法会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心理保健和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野中的心理疏导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教育、支持、帮助等途径,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等方式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疏导不同于教导和指导,更加注重对人性的审视、对对象的尊重对现实的关切,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们思想认识的方向问题,使他们能够按照主流文化的要求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某一目标前进。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明显的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阶级特性。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一)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决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凝聚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根本目标是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其实效性,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一直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党中央也一贯高度重视。在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时期,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对全面发展的新期待,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处在心理成熟、人格成熟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很多问题不是思想问题﹑道德问题,而是认知问题﹑心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疏导上。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弊端,将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当作思想政治问题处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误区。时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了。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遵循大学生思想实际及心理发展规律,探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心理疏导恰恰是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的新要求。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的心理疏导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由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决定。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教育成本大大增加,使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等方面遇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和冲突逐步增加。据调查,20%左右大学生因不能很好地认识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出现心理困惑或冲突等一般心理健康问题。面对经济上的压力、感情上的失败、前途的迷茫等,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紧张和压抑感,由于缺乏专业指导以及自身调节能力欠佳,他们会无所适从,很多人选择自杀。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6%~25.4%的大学生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其中约有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严重心理疾病,个别甚至诱发出走、自杀、凶杀等事故。因此,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认识并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探索可操作性的、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的应对方式,需要心理专家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心理疏导的途径
(一)创造理论上的导向机制和教师队伍保障机制。要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充分认识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应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和心理咨询教师进修督导机制,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应充分发挥政治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身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稳定的“定海神针”,是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疏导的中坚力量。因此,新时期的辅导员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努力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充分了解学生心灵深处的忧虑和困惑并给予及时帮助,把引发其他问题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平时用心观察那些“心理问题”多,“困扰问题”的学生,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在第一时间进行心理援救,可以大大减少各种极端行为的发生。
(二)充分发挥学生会、班级干部及党、团组织的作用。学校的学生会、班级干部每天和学生们接触最多,也更加了解熟悉每一位同学的性格和个人情况,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及时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对于及时、适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会和党、团组织可通过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文体活动、思想认识讨论、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大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开放、合作、互助的品质,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完善心理咨询系统,重视心理疏导机构建设。心理咨询系统就是利用多种形式,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对来访者施以心理方面的引导、帮助、启发,通过“疏通”,使来访者的心理紧张和冲突得到缓解,并在认识、情感、态度、行为方面有所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学工部门要关心、支持和保证心理咨询系统的正常有序工作,要在做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完善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转介治疗等机制,做好各种预案,与家长保持联系,妥善处理好有心理疾患学生的相关事宜。具体操作起来,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利用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抗压受挫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设置热线电话以及心理问题咨询信箱,充分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四)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大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高校教学和学生部门及团委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学生教育活动等,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全方位接收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熏陶,在活动中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并以活动为纽带,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效地释放被压抑的情绪,缓解内心的压力,不断适应环境变化,逐步完善自身人格。
(五)创新心理疏导方法,提升心理疏导的育人功效。要在实施大学生心理疏导中运用隐性教育法、渗透教育法、情感教育法等多种现代教育理念方法。隐性教育法是在与大学生交往沟通、解决实际困难、疏导心理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潜在地实施教育的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都能起到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渗透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和完整持久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国外现代教育理论都为渗透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渗透教育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巨大作用,运用情感教育手段,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心智和情感发展。
同时,在心理疏导的方法上,应该有所创新,采用学生们乐于接受的形式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重视开发现有的方法,如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都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应进一步开发。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功能与作用,它具有平等交流、双向沟通、即时通信、自由互动等特点,可以推动高校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自觉性的形成不断提高。只有运用多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功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总之,心理疏导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注重心理疏导。而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注重心理疏导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1]彭拴莲.利用心理疏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
[2]肖劲松等.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疏导的探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商界,2008.1.
[3]王艳红.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及对策.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6.
[4]伍文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心理疏导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优秀学位论文.
[5]邱永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学习胡锦涛同志的有关论述.理论探索,2009.2.
[6]解秀华.大学生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