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科技期刊校对效率和校对质量的方法探讨

2011-08-15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校样编校科技期刊

江 勇

(武钢研究院信息所《武钢技术》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80)

提高科技期刊校对效率和校对质量的方法探讨

江 勇

(武钢研究院信息所《武钢技术》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80)

校对是编辑出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针对目前科技期刊“编校合一”的工作方式,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这些不足提出一些提高科技期刊校对效率和校对质量的方法,指出分项校对中宜采用量化分项校对来进一步降低校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疏漏和错误。

科技期刊;校对;分项校对;量化

校对被称为编辑“六艺”之一[1],是编辑出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担负着最后把关的重任,校对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书刊出版质量的优劣[2]。当前,科技期刊编辑部由于规模、人员编制、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大多采用“编校合一”的工作方式,即不设专职校对人员,由责任编辑兼任校对工作。这是当前科技期刊发展的趋势,更有甚者已经发展成“编校排合一”的工作模式[3-4]。这种模式用于科技期刊有其明显的优势,因为科技期刊专业性较强,编辑人员既具有相关专业的丰富知识,又对作者的修改稿进行了审读和加工,所以同时担任校对即快捷又准确;然而该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5]。编辑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尽管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工作可以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较快地完成,但目前编辑人员已不仅仅从事简单的审稿和编辑加工工作,还必须承担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广告经营等工作,这必然分散了编辑人员的精力,缩短了用于期刊校对的时间。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统筹兼顾,提高校对效率且不影响期刊质量就变得非常重要。只有效率提高了,编辑人员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选题策划、广告经营等工作中去,期刊的整体质量才会得到提升。本文主要讨论了提高校对效率和校对质量的方法。

一、一校中要重视“校异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科技期刊编辑部的来稿基本上都是电子稿件,编辑加工也大多直接在电子文档上进行。与传统相比,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开支,稿件本身的错误率也相对传统纸质投稿降低很多。科技期刊的排版亦采用计算机排版,如方正、飞腾等专业排版软件,即通过对编辑加工后的电子稿件进行复制、粘贴并附上专门的命令语言来快速实现排版。一般认为,在这种工作流程下,校样中基本不会存在太多的“异同”差错,因此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校是非”。其实不然,至少在现有的期刊出版流程下,“校异同”依然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首先,排版人员对科技期刊刊载内容中的专业术语及文章内容不熟,很容易因对内容的误解而出错;其次,编辑加工后的电子文件在导入方正等专业排版软件中,由于软件本身的缺陷,部分内容因无法导入而产生漏排、错排,比如有的作者习惯于使用word自带的“㎏”、“㎝”等符号,而不是通过键盘录入“kg”、“cm”,方正排版系统无法识别这些word自带的单位符号,因而产生漏排;最后,由于排版人员工作方式和习惯的不同,往往可能产生将他处文字替代本处文字、将他处图表替代本处图表、漏行、漏段等错误。这些错误往往在“校是非”下的通读中不容易察觉,对期刊内容质量的影响却是致命的。因此,“校异同”依然是科技期刊校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一校的校对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原稿[6],采取对校法进行校对,这虽然浪费时间,但对提高期刊校对质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采用作者自校的电子化、网络化

请作者自校校样,是提高校对质量的方法之一。因为由于专业的差异和知识量的限制,编辑人员无法做到对每篇文章都非常理解,在涉及到一些非常专业化的内容时,通过让作者自校往往可以查出一些内容上的专业性差错,同时也可以避免期刊社与作者之间产生一些不愉快的矛盾。因此,大多数科技期刊会采用作者自校校样的方法。他们往往是将校样复印后通过邮寄给作者,由作者自校后再通过邮寄返还。这是一个非常浪费时间的过程,往往由于作者自校样迟迟没有返还而不得不推迟将修改后的纸质校样送印刷厂的时间,这也极大的降低了校对效率。要提高该环节的校对效率,可以采用便捷快速的网络资源,将校样转成pdf格式或通过扫描仪扫描成pdf格式(为了控制文件大小,一般采用黑白二值、300ppi的分辨率即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作者,最好再及时通过电话或短信通知尽快返回,这样可以节省校样经过邮局的周转时间,也不会造成因信件丢失等原因造成作者无法收到校样的麻烦,大大提高了校对效率。

三、“三校”基础上进行分项校对

分项校对法也是提高科技期刊校对质量的方法之一。所谓分项校对,就是把刊物各部分内容进行分项,按不同的项目分开校对的方法[7]。该校对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校对方法,是对期刊整体中容易忽略的不连续“点”进行校对的方法,这些不连读的“点”包括页眉、页脚、作者简介、参考文献、目次页、补白等容易忽略的“死角”。这种校对方法对于“编校合一”的校对模式特别适用,因为“编校合一”模式下,编辑人员由于精力分散,加上由于对稿件内容特别熟悉,往往容易对错误“熟视无睹”[4],结果导致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产生“死角”。分项校对法已被不少期刊编辑所接受采纳,并不断摸索出具体的使用方法[8]。

笔者认为,单采用分项校对亦不排除会产生疏漏,宜在分项校对的基础上进行量化校对,即针对不同期刊的特点,结合编辑校对人员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列出所在期刊可能会产生疏漏和错误的分散“点”,并拟成量化的校对分项表,校对人员根据该校对分项表逐个进行量化校对,校对完成后进行签字确认。这样一来,校对人员就可以通过量化校对分项表明晰地看出哪些地方已经校对确认,哪些地方尚未校对,从而避免进行重复校对,有效提高校对效率。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手段也将运用于出版行业。科技期刊作为出版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其编辑出版工作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摸索创新出新的更高效更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和运营模式,其中期刊在编辑、校对工作中的量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法和思路。只有这样,编辑、校对质量才会得到大的提高,期刊整体的发展和运营才会得到大的发展。

[1]姜仁达,王伟.高校学报编辑流程中的审、编、校关系的探讨[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6):47-50.

[2]魏群.加强校对工作 提高期刊质量[J].河南社会科学,2002,10(5):166-167.

[3]郝拉娣,关 伟,刘琳.对编、排、初校合二为一的探讨[J].编辑学报,2003,15(6):416-417.

[4]方月婵.科技期刊编排校合一探讨[J].新闻传播,2009,(5):59.

[5]童华峰.编校合一的弊端及其改进[J].编辑学报,1998,10(1):14-15.

[6]金 欣.编校合一情况下的校对工作[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4(3):95-96.

[7]张桂兰,杨丽芬,侯淑梅.浅谈三校与分项校对[J].中国医学期刊研究,1997,14(1):17.

[8]吴红艳,颜巧云.分项校对法在识别编排规范性错误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05,17(5).

G232.2

A

1003-8078(2011)03-0120-02

2011-04-14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43

江 勇,男,安徽省东至县人,编辑,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

(周觅)

猜你喜欢

校样编校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本刊作者校对注意事项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错误更正说明
敬告作者
敬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