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校学报的发展选择

2011-08-15李泽良张远波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学报

李泽良,张远波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00)

试析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校学报的发展选择

李泽良,张远波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00)

科学发展观为高校学报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校学报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培育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作者群体、建设完备快捷的人性化服务网络体系,才能真正使学报实现其价值,体现其地位,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是高校学报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高校学报;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党关于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为高校学报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学报是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发布源,是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学报要真正实现其价值,体现其地位,就必须提高编者素质,强化为作者、读者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功能,真正使学报的发展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是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

编辑作为学报的专职工作人员,直接掌控着学报的每一个环节,从收稿、审稿、成型出版到最后的发行,无不体现着编者的心血和思想。因此,学报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制于编辑人员的素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在学报的工作中,首先体现为以编辑队伍为本,即要实现学报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

(一)恪守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学报编辑所从事的是促进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积累和知识传播的职业,他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一切稿件、图片,必须经过编辑的眼和手认真审视和处理后,才能印制发行。而稿件选择、组织、加工成规范的学术论文的过程,是琐碎、繁杂而又寂寞枯燥的过程。要实现学报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学报编辑首先必须恪守职业道德,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性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唯有如此,才能时刻保持认真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

当前,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出现了唯利是图的拜金思潮,一部分人眼里只有经济效益。高校学报与社会上的大量通俗读物相比,发行的数量和范围较小,经济效益不明显,这样的现状或多或少会影响到高校学报的编辑们,也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只有固守社会效益,甘于清贫,不计较个人的经济利益,才能促进学报可持续性发展。

(二)提高业务水平 一般而言,编辑收到的作者原稿仅是半成品,需要经过编辑的修订、润色,才能使其成为具有传播价值的学术成果。编辑工作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需要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修改、润色,仔细思量,使其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表述准确。这就需要编辑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从篇章布局到标点符号,反复琢磨玩味,认真修订。在吃透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有时甚至需要进行创造性改写论文的内容,使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得到更好的展示。高校学报编辑还要对稿件进行标准化编排,从题目、作者介绍、摘要、正文、注释到参考文献等都有严格的编排标准。因此,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编辑加工技能,保证论文语言、编排的规范化、标准化,使论文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现代编辑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知识的更新一日千里。因此,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编辑人才,是实现科技期刊创新的重要保证。创新素质是一种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知识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有创新素质的编辑才会有创新意图、创新动机、创新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观念。编辑人员要想跟上现代社会的需求,跟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创新工作模式、管理方式,借鉴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办刊理念和运作模式,不苟同,不盲从,多动脑子,善于思考,加强学术联系,扩大学报知名度,拓宽发行渠道,促进科技期刊的创新与发展。

(四)提高综合素质 高校学报大多是综合性刊物,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内容庞杂,而各学科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产生,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层出不穷。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编辑部人员有限,不可能为每一专业都配备相关的编辑。大多数编辑处理的稿件有可能涉及多种学科、多个知识领域,因此编辑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懂传播学、新闻学、出版编辑学,还要知晓文史哲、政经法等非编辑学科方面的有关知识。从最佳的学识结构而言,学报编辑最好在某一学科有专长,有深入研究,负责与之相关的栏目,做到学有专长。可见,学报编辑需要博学多才,一专多能,既要是具备广博知识的“杂家”,又要是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的“专家”[1]。一般地说,所有的编辑都应该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好的编辑;特殊地说,学报编辑尤其应当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称职的学报编辑[2]。惟其如此,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文化视阈,对稿件进行选择、加工。

二、培育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作者群体

国家的兴旺发达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主要素质就是创新能力。高校学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传播源,其质量的保证,有赖于一支庞大的、结构合理的作者队伍,因而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作者群体显得尤为重要。

(一)鼓励作者学术创新 学报作为大学科研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发现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学报在培养人才的工作上应主动作为,编辑部通过跟踪重点课题、主办交流会等方式,与大学的科研单位尤其是科技能力较强、科研课题较多的专业院系、研究所等保持良好的关系和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密切关注各学科的科研进展情况,积极向学科带头人、重要科研团队约稿、组稿,及时传播报道他们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对于一些创新性强的学术论文,可不受来稿先后的时间约束,优先安排发表。对于发表在本学报上的论文,如果被重要的学术期刊库收录的,可根据该库的影响力的大小,给与作者相应的奖励。每一所大学都有本校的优势专业和研究领域。这些领域承担着大量前沿的科研课题,是科研创新人才生长和发展最快、成材率最高的领域。对于这些领域,高校学报尤其要给予重点关注[3]。

(二)协助作者整理学术成果 学报编辑因为工作性质,经常要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一些学科的研究动态比较熟悉,因此,主要编辑人员应经常与学校科研骨干人员联系、沟通、交流,了解科研进程,给他们提供相关科研动态信息,或协助他们选择研究课题。积极帮助研究者总结研究成果,提高初报率,促进学校科学研究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对于青年教师、科研工作者的首次投稿,学报编辑应采取慎重的态度,不轻易退稿,只要其中有创新和独到之处,经过修改有希望发表的,学报编辑应尽力帮助作者修改。对于写作能力稍差的作者,编辑也应与作者一起讨论,帮其理清思路,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指导完成文章的修改,帮助作者拓宽研究思路,提高研究能力。实践证明,论文的修改至发表的过程也是青年作者信心逐渐增强,研究思维逐渐成熟,研究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学报编辑长期如此,既培养了人才,也培养了学报的作者队伍,稳定了稿件来源。事实充分证明,相当多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学者,都是先在学报上发表论文或者是经学报培养扶植脱颖而出后成才的。

(三)净化高校学术环境 学报对净化高校学术环境,培养作者扎实、求索、创新的学术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学报编辑在与作者接触与交往过程中,其细心谨慎、尊重科学、强调实践、一丝不苟的态度,可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提高作者的科学素养、语言文字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论文的编辑过程中,对于参考文献标注不规范的论文,编辑必须要求作者进行严格修订,对于引用别人研究成果的,必须要求作者在文章中注明,让作者认识到尊重他人劳动的重要性。对于故意标注虚假引文的行为,要提出严重警告并退稿。通过对抄袭、编造者的批评教育,使之回到勤于实践、尊重科学的正道上来。通过这些途径和做法,能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净化高校学术环境。

三、建设完备快捷的人性化服务网络体系

人性化服务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为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也为学报的人性化服务描绘了美好的前景。网络化大大扩展了刊物的时空性、开放性,提高组稿、审稿的选择性与灵活性,缩短了出版周期,丰富了服务手段,拓宽了服务渠道,能更好地服务作者与读者,最大限度地保障其权益,满足其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

学报要以人性化服务为宗旨,不断利用各种媒介和资源,创新服务功能,拓宽服务渠道,建设完备快捷的网络服务体系。

(一)努力实现网络化办公 实现网络化办公,作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投稿,与编辑沟通便利;编辑可在计算机上直接接受、处理和修改磁盘稿、电子稿,可利用电子邮件与作者商榷稿件中的问题,既方便作者,也缩短了编辑加工的时间周期[4],使审稿变得快捷准确。编辑可借助网上的数据库,核对稿件是否已经发表或一稿多投、研究成果是否有原创性、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否真实、准确,是否达到了录用的初步标准等。编辑还可通过网络寻找审稿专家和完成网上审稿。一般来说,只需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就可检索到要找的审稿专家。在征得审稿专家的同意后,便可互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完成网上审稿。

(二)实现科技成果交流的信息化 学报要注重科技成果的交流和传播工作。培根曾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学报应充分利用大学网络资源,在校园网站上建立学报的网页、网站,构建自己的网络平台。及时更新网页,将学报刊发的最新论文及时上传,保证科技人员查阅利用。同时,学报还可以与其他科技刊物建立网上连接关系,方便大学的科研人员查阅相关科研信息。当然,如财力人力不允许,也可加入中国期刊网或其他网站,将期刊的相关内容登载在网上,读者可根据个人的需要,直接在网上订阅,快捷方便。

[1]王跃飞.新世纪学报编辑角色转型论略[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3):98-101.

[2]杨焕章.谈谈学报编辑学者化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124-128.

[3]徐用吉,林清华,黄炜.高校学报促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证[J].编辑学报,2007,(2):70-72.

[4]李泽良,张远波,蓝晶晶.信息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要求[Z].湖北省科技期刊研究(第13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G237.1

A

1003-8078(2011)03-0049-03

2011-04-21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18

李泽良,男,山东夏津人,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编审;张远波,男,湖北阳新人,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讲师。

(付友华)

猜你喜欢

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Blue InGaN Light-em itting Diode w ith A Special Designed Electron-blocking Layer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Morphology and Photocurrent Density of TiO2 Nanor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