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非农院校开设大学生“村官”选修课程的思考

2011-08-1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村官三农院校

吴 彬

(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广西柳州 545006)

关于非农院校开设大学生“村官”选修课程的思考

吴 彬

(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广西柳州 545006)

随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断增强,非农专业的“村官”比例仍占主要部分。如何让他们与农村基层需求相适应,尽快开展工作,这就需非农院校通过开设大学生“村官”相关选修课程来弥补他们在知识与实践上的不足。大学生“村官”选修课程的设置无疑是非农院校在“村官”人才培养上的又一次实践与扩展。

非农院校;村官;选修课

大学毕业生成批地被各地政府聘用为“村官”,既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各省市的试验品,而是有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殊社会群体。非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如何在知识结构、政治思想素养和工作能力上与农村基层的需求相适应,就需要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者和输送者的高校,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独特优势,通过开设“三农”相关选修课程,做到不仅将大学生“村官”“扶上马”,更要送一程,为他们的成长和成才保驾护航。

一、非农专业大学生“村官”现状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自发探索阶段到全面试验阶段,经历了快速发展并积累的过程。2010年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由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20万。可以说大学生“村官”工作已进入到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他们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如此庞大的“村官”队伍不乏涌现出像叶菲、郝新江、鹿元飞等这样的非农专业“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还有很多非农专业大学生“村官”由于刚刚走向社会,尽管在校期间成绩优秀,专业技术扎实,具备一定的能力,但由于他们离校时间比较短,社会阅历较浅,想问题、办事情比较单纯、片面,虽激情高涨但方法欠妥,有愿意为农民谋致富之心,但存在浮而不深,依赖心理强,承受心理弱的弱点。加之不是农业专业出身,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一旦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棘手的问题,常常出现人际关系难处理、村民对其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难题,这对短期内要想取得工作进展的非农专业的“村官”是极其不利的。

二、非农院校开设大学生“村官”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1.有利于“村官”提前了解农村情况,为将来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虽然从众多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大学生“村官”,在学习成绩、工作能力、专业技术等方面都比较优秀,但毕竟缺少社会阅历,实践机会较少,对农村的人地矛盾、留守老人儿童、劳动力结构、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村干部等问题了解甚少。一旦驻入农村就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不利于工作的开展。通过开设与农村基层管理、农村习俗风情、新农村建设等相关课程,让大学生提前了解“三农”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为将来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2.有利于“村官”把握国家政策法规,为创业发展保驾护航

简单的经济利益驱动、农村家庭的生产特点、人治传统下法律作用的弱化等使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大学生“村官”应把与农村相关的换届选举、婚姻家庭、土地使用、产品交易、金融经济、农民缴税、“三农”政策、中央文件等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要读好、学好、用好,将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做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民活动的组织员、农业经济的信息员、项目开发决策的参谋员,把农民的利益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下来。

3.有利于解决专业不对口问题,为“村官”打下强心针

现在很多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专业不对口,非农学专业出身,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在指导农民搞农业创业项目规划、种植业、畜牧养殖等方面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而农村最欢迎的是农技专业的大学生,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岗位上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只有得过且过,消极对待。但我们要看到,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城乡差距的逐渐增大,中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需要尽快跟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大学生应该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认清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存在的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对策。有了这样的强心针,“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就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最受当地农民欢迎、最能给他们带来实惠和最易于落实的事情做起来,为积极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应有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三、对非农院校大学生“村官”选修课程设置的思考

非农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村官”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不可能象农业院校那样专业性如此之强,而应着重设置非农业技术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应注重方向性、实用性、基础性,通过学习能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将来胜任大学生“村官”一职打好基础。

1.开设“三农”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正确把握中央政策与精神

由于我国国情特殊,“三农”问题始终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也始终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非农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紧紧围绕“三农”发展的形势与政策问题,让大学生了解:进一步放开如粮食主产区收购市场、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制度、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等等,那么制定这些政策的依据是什么?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么贯彻和落实这些政策?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一体、统筹建设的新阶段,在大好形势下,农村还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还有多长的路要走?还有哪些事情要做?中央对支持“三农”的新理念、新措施还有哪些趋向?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与交流才能进一步认清。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重要保证。通过开设“三农”形势与政策教育,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跟进中央政策的步伐,及时把握政策的精神与核心,为将来“村官”工作的开展打下理论基础。

2.开设“民俗民风与先进文化”课程,正确把握先进文化方向

民俗民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民俗民风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独特个性。通过对各民族节日风俗、独具特色的人文艺术、生活习惯的学习,能帮助大学生“村官”:早融入当地的生活,由外来的“嵌入者”变为“当地人”。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经济上的扶贫,也需要文化上的扶贫。我们要尊重民俗民风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原始信仰习俗、宗法观念、腐朽落后和愚昧色彩的民风民俗对他们影响深远,加上贫困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贫困文化,使得农村成了文化建设的难点和薄弱点。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都必然在先进的理论或思想作为指导和支持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学生要通过对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移风易俗,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树立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构建新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新俗、新景象。

3.开设“‘三农’法律法规教育”课程,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

自1986年开始,我国全民普法已展开。经过20多年的法制教育,村民一旦发生冲突或纠纷,仍然是请德高望重的长者以人情、礼俗来调解,注重的是互相忍让而不是追求明辨是非,这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地区,仍是主要的解决纠纷方式。长期以来,农村法制教育一直存在着人才匮乏的状况,随着农民越来越重视自身利益的追求,利益冲突将不断加剧。所以说,农村制度建设尤其是法治建设问题无法回避。

虽然说各高校都开设有法律的相关课程,但与“三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相对甚少,仅靠学生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加上在农村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内容、形式等都不同于学校的课堂教育。如何能更好的站在化解村民矛盾纠纷的最前沿,这就需要通过向老师系统地学习《村委组织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并通过法律工作者的实案解析,掌握其中的要领及方法,真正担当起村民的法制宣传员、纠纷调解员。

4.开设大学生“准村官”实践环节,坚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想信念

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理论的归宿点。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作为在艰苦环境下的大学生“村官”更要重于实践、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坚定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民的理想信念。

非农院校可在大学生“村官”工作所在地,建立“准村官”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将他们分成实践小组,安排他们到最艰苦的地方进行社会实践锻炼。把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分列出来,制定成任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实施方案。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由村民按活动效果、取得成绩、村民满意度等方面来进行考核。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理想信念动摇问题,老师应及时予以教育与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逐步了解农村基层现状,与农民建立深厚感情,把所学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让他们在真切感受艰辛与喜悦的同时,学习目标、服务对象就会更明确,行动更务实,志愿精神更突出,也为将来更好服务基层找准切入点。

[1]马武,仇文利,胡颖颖.“大学生村官”计划下的高等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2).

[2]王鹏,黄钟仪,何淑明.人才活力视角下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0(12).

[3]王红,石民有,王雄,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村官”培训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8).

G642.3

A

1671-8275(2011)04-0101-02

2011-06-07

吴彬(1975-),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贾敬全

猜你喜欢

村官三农院校
唱村官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