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着的追求 勇敢的抗争
——苔丝的生存悲剧和爱情悲剧解读

2011-08-15唐建怀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克莱哈代苔丝

唐建怀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甘肃 成县 742500)

执着的追求 勇敢的抗争
——苔丝的生存悲剧和爱情悲剧解读

唐建怀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甘肃 成县 742500)

哈代在其代表作《苔丝》中塑造了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的艺术形象,她有着强烈的生存愿望和爱情理想,面对种种不幸遭遇,她从未停止对生活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又以独有的方式与命运勇敢抗争,但诸多因素使苔丝最终走向了毁灭。

苔丝;追求;抗争;生存悲剧;爱情悲剧

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被誉为是一位“在历史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文学家”、“英国的莎士比亚”。《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一个纯洁、善良和美丽的姑娘在追求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过程中的不幸遭遇,真实地展示了一出催人泪下的人间悲剧。苔丝是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内心高雅纯洁,向往人生的真、善、美。因受东家少爷诱迫而失身怀孕。从此,这一耻辱的事实剥夺了她接受真正爱情的权利,致使新婚之夜遭丈夫遗弃。后来,万般无奈之中,她重回了亚雷的怀抱。不料,就在这时她那有名无实的丈夫拖着病驱千里归来,苦苦寻觅她。苔丝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毅然杀死亚雷,在与丈夫短暂欢聚后,走上了绞刑台,最终成为在家庭窘境与社会习俗的双重挤压之下的牺牲品。

一、苔丝悲剧的成因

苔丝的悲剧首先是命运悲剧。苔丝于19世纪80年代出生于英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一生的悲剧命运是和她家庭贫穷的经济状况和不负责任的父母是分不开的;同时,作为一个美丽善良但身份低下的女性,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性别与出身给这个纯洁而勇敢地追求幸福和理想的姑娘带来的只能是厄运。哈代为了突出这种命运的不可违抗性,在作品中穿插了大量的偶然性因素,如她家身世莫名其妙地被发现、老马的死、苔丝不愿但又不得不去亚雷家认本家并遭奸污、去爱姆寺访老克莱未遇而在归途中偶遇亚雷等。似乎在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偶然的不可违抗的因素出现,从而一步步将它推向悲剧的深渊。其次,苔丝的悲剧是社会道德悲剧。在维多利亚时代,男女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的。对女性而言,在以男权利益为主导的社会里,即使以惊人的毅力付出令人难以承受的牺牲,也很难维护自己的人格甚至不幸的命运。苔丝正是这种不公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的牺牲品。她的整个一生都生存在强迫和暴力下。当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同迫害她的力量进行抗争时,她便触犯了刑律而成了罪犯。再次,苔丝的悲剧也是性格悲剧。苔丝被哈代称为 “一个纯洁的女人”。她的不幸正是由于她的性格的纯洁致使了她的轻信与单纯:去德伯家相亲,虽然她一开始就意识到亚雷的不轨图谋,但是她却过于天真和幼稚;对于亚雷教她吹口哨等还心存感激,对亚雷送给父亲和弟妹礼物而产生负债感等等,这一切都是她的纯洁所致,这给了亚雷以可乘之机,让自己步入厄运之中。

二、贫困中追求生存的愿望

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英国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和她的父亲相比,苔丝心地善良、勇敢忠诚、有情有义、善于体察别人,“逆境中的坚强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让她成为威塞克瑟斯小说中最美的女人”。但是苔丝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作为家中的长女和这个家中唯一体面的人,苔丝必须承担起振兴家业的责任来。她有强烈的责任心,为了维持家庭,不惜牺牲自己。经济上的困境和无能的父母迫使苔丝来到亚雷家的庄园攀亲,悲剧便由此开始。尽管苔丝心里极不情愿,但她没有反抗,这是因为苔丝有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亚雷是一位庄园主的儿子,沾染上一些坏习气,行为放荡,虽然苔丝对亚雷的诱惑和接近一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是她寄人篱下,只有容忍,不敢反抗,结果,天真的苔丝被亚雷诱奸而失去贞洁。苔丝天性里的自尊不容许自己对伤害妥协,她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里,后来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勇敢的苔丝决定把孩子生养下来,但不幸的是孩子夭折了。这是苔丝被动的过失,是命运把她推到这个地步。从此,这一遭遇便夺去了苔丝纯真的渴望以及追梦能力,剥夺了她接受真正爱情的权利,但她并没有沉沦和屈服,她开始了勇敢、但又艰难而无望的苦苦抗争。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观,象一支支利箭向她射来。为了躲避舆论,她白天不出家门,只有等天黑以后,她才跑到树林里面。只有在最孤独的时候,“她才好象最不孤独”,才能体验到一种心灵上的自由。

三、不幸中勇敢地追求新生

为了忘掉不幸的往事和重新追求未来,“寻找快乐的本能”,她选择了到外乡的牛奶场去做工。在这里,她遇见了热忱、充满理想的克莱。他就是苔丝少女时代一个未做完的梦。苔丝喜欢克莱,并把克莱当成她生存的全部源泉,甚至她的救命稻草。苔丝的爱情是至真至纯的,她记得克莱说过的每一句话,她学唱他喜欢的每一首歌,连克莱的那些他自己还似懂非懂的理论,她都能牢记着,她可以为他而去死。而苔丝之于克莱,也正是他执著理想的一部分。克莱出身于富有的牧师家庭,却不肯秉承父兄旨意,而甘愿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来牛奶场学习养牛的本领,以求自立。在劳动中,苔丝和克莱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们爱得执着、真诚而纯洁。正因为如此,苔丝才不愿欺骗他。她不顾母亲的告诫,将她青年时代的沉沦往事真诚地告诉了克莱。但心理深层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使他仍然用传统的贞操观来衡量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貌似思想开通的克莱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一切,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只身远涉重洋去了巴西,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他用他的爱给了她幸福的希望,又全部抹杀。克莱的出现在苔丝悲剧的背后涂上了更浓墨重彩的黑暗。被遗弃的苔丝心碎了,她孤独、悔恨、愤慨、绝望。但为了全家的生活,她只好忍受屈辱、苦难和极大的痛苦,再次返回了家里。同时,她还抱着一线希望,盼望着丈夫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

四、以勇敢的抗争来诠释对真爱的追求

这时,家里的房屋也被政府收回,这使得原本很贫困的家,现在更是雪上加霜,他们一家人无家可归。恰在此时,苔丝邂逅了最初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亚雷。亚雷接受了一番洗礼,开始为过去忏悔,并向苔丝正式求爱。他不断地去找苔丝,要帮助她,要苔丝一家暂住他家的房子,苔丝拒绝了。后来亚雷一直暗中注视着苔丝,偷跟着苔丝到他们租房的地方。最终,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在最苦难的时侯接受了亚雷的帮助,也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亚雷,与他生活在一起。

克莱远涉重洋来到巴西,在他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固守的传统道德是何等的迂腐,内心悔恨交加。他拖着病躯返回故乡,像一个溺水的人拼命想要抓住一根稻草一样乞求苔丝的的原谅。然而,苔丝的幸福早已被他断送了。克莱的到来,两人的重逢,更加加深了苔丝的不幸,使她更感受到自身的屈辱和压抑已久的痛苦和悔恨,使苔丝看到自己再一次被亚雷欺骗。至此,悲剧达到了高峰。苔丝的性格也分裂成了截然相反的两个面:纯洁和卑污,善良和残忍。一怒之下,苔丝杀死这个她美好梦想的毁灭者和悲剧生活的始作俑者,带着梦想和遗憾走向了绝路的人生。苔丝拉着克莱的手,与他逃离,她忘记时间、忘记空间、忘记一切地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和她爱的人体验了真正的蜜月。然而,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在生命中最后一次日出之时,她把对人生、爱情的遗憾带去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苔丝对自己长期所受的痛苦,所遭受的折磨和屈辱,以及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正,进行了大胆的、强烈的抗议。她用自己的行为,不仅向自己所爱的人——克莱证明,而且也证明自己的无辜。苔丝就是这样一位纯洁的爱情至上的女子,她真诚地追求爱情,忠于爱情,真诚地为爱情牺牲。苔丝对世俗成见陋习的态度从怀疑到否定,直到反抗,最后以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五、结束语

在哈代笔下,苔丝展现了完美的人格和坚毅的品格,她的过失也许只是她的“纯洁”,她的家庭和维多利亚社会道德力量造成了苔丝的悲剧结局,她的反抗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苔丝的磨难不是无声无息,她至始至终都在思考自己命运的轨迹,正是这种痛苦的思考成就了苔丝的悲剧精神力量。在太阳升起、太阳光照耀时被抓走,苔丝的觉醒以及顽强反抗的精神,会传承下来,像太阳光一样普照、驱逐十九世纪末英国现实社会的黑暗、宗教的阴影、传统伦理制度的弊端。苔丝的牺牲会唤醒越来越多人们的反抗精神,真理、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作者想要告诉的也许是:上帝已死,能拯救自己的只有人类自己。

[1]程圆.论苔丝的纯洁[J].青年文学家,2009(11).

[2]哈代.苔丝[M].黄建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3]秦玲.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4]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姚佩芝,董俊峰.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I106

A

1671-8275(2011)04-0082-02

2011-05-30

唐建怀(1976-),男,甘肃康县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之 者

猜你喜欢

克莱哈代苔丝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漫画
蜂鸟——致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意料之外的结果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意外的结果
《德伯家的苔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