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2011-08-15□文/吴玮
□文/吴 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冶金企业面对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单靠提价以求生存和发展已无余地。企业只能靠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才能占领市场,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发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所进行的管理。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盈利能力。加强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为了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使企业能在国内、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新塑造成本意识,树立起先进、科学的成本管理观念,积极采取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物资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钢铁产品中原材料成本所占的比重较大,原材料采购价格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水平,因此对采购成本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价格委员会的作用,对重要的、关键的原材料价格应严格审定,对一般的原材料价格应加强宏观管理与监控;二是物资采购部门应设立价格科,充分利用价格信息,负责所购物资价格的市场调研与审核把关;三是采用招标采购、比价择优采购,合理选择运输途径、交货方式、结算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四是加强外购原材料的质监验收,保障采购物资质价相符;五是稳定主渠道采购,选择部分产品质量优良、供货能力强、管理规范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中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货源渠道,避免市场紧张引发的高成本采购。对于生产消耗量很大的资源性产品,从长远考虑,应通过对外投资、合作的方式,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对资源进行控制,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
二、深化改革,加强劳动管理,减人增效,降低工资成本
企业人员过多,大量的工资性费用造成固定费用较大,致使产品成本升高。这样企业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必须优化劳动组合,分流闲散人员,搞好定员、定岗,核定工资总额和奖金浮动系数,提高出勤率和作业率,节约活劳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成本。
1、制定劳动定额和确定编制定员是加强工资费用管理的基础。制定劳动定额,就是规定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应耗用多少时间或者在单位时间内应生产多少产品。劳动定额是生产中劳动时间耗费的标准,是监督劳动效率的依据。确定编制定员,就是规定为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配备的各类人员数量。劳动工资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生产任务、岗位和现有人员、技术装备条件,制定既先进又合理的劳动定员和编制定员,将多余人员从岗位上撤下来,合理分流。要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克服人浮于事,扯皮推诿的现象。要通过改善劳动组织、合理使用人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2、改进分配制度,克服吃“大锅饭”现象。首先在奖金分配上依据承包指标的风险程度、工作条件(苦、累、险)、技术含量高低、责任大小等因素拉开档次,向生产第一线倾斜,向苦、累、险倾斜,向繁杂劳动倾斜。通过奖金分配这一杠杆,激励全体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其次,在工资方面要缩小固定部分,扩大浮动部分,做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建立竞争机制。要控制工资的增长幅度,做到工资增长的幅度不高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不高于劳动生产率幅度。
3、通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采取“主辅分离、竞争上岗”等措施,将富余人员和辅助部门剥离出来。
三、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降低成本
“降成本、增效益”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先导,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靠扫浮财只能使企业一时成本降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降成本问题。企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应转向优化工艺结构、降低消耗、增加效益上来,在实践中,本着“先进、适用、经济、创新”的原则,妥善处理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关系,把科技进步贯穿于技术改造的每一个项目之中。
1、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善经济技术指标。冶金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设备、产品、工艺等具体情况,提高切实可行而又先进合理的各项技术指标。如,炼铁系统应贯彻精料方针,提高烧结矿和焦炭质量,开展喷煤和降低焦比攻关;炼钢系统应以提高钢质为中心,改进耐材质量,围绕提高炉龄开展攻关,降低钢铁料消耗;轧钢系统应以优化产品结构,减少质量缺陷为目标开展攻关,提高成材率;能源系统应以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降低工序能耗为目标开展攻关;机电系统应围绕提高设备作业率和关键设备质量、提高自给能力和国产化程度为目标开展攻关。如果这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能达到先进水平,企业将能大幅度地降低成本。
2、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研制开发新产品,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标准,选准项目,抓好实施,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换步伐,抢占科技制高点,大幅度提高科技含量,发展一批市场覆盖面大、“牌子”叫得响、高档次、高质量、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增强企业发展竞争能力。
3、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物质消耗,降低产品成本。
四、重视“质量成本”管理,提高质量即是降低成本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产品达到一定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成本,是定量评价企业质量管理经济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连接质量与成本的纽带。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故障成本。一般而言,预防成本发生于研究开发阶段,鉴定成本和内部故障成本发生于生产阶段,而外部故障成本发生于营销阶段。质量不是免费的,质量意味着成本,如何权衡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应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因为产品质量不好造成的成本增加,因此要树立提高质量即是降低成本的观念。通过生产设备技术改造使产品的质量提高,降低废品率和返修费用,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五、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降低库存资金占用
市场越困难,产品结构调整越重要。只考虑设备能力发挥,盲目增产,难以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只考虑营销方便,简单机械地服从市场,同样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只有确立既兼顾市场需求又能充分发挥设备能力的品种结构,并不断调整和优化才能有好的经营效果。一个品种的单位利润再高,但产量低,固定费用高,影响前后工序能力发挥,最终效益也不会好。当然,单位效益再好,没有市场,也毫无意义。我们应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发展多元产业经营,以减少库存,降低资金成本。例如,某轧钢厂增加中型材产量是降低成本的途径之一,但是目前角钢、槽钢的销路不畅,大量生产只会造成积压,加大库存资金占用,或者被迫降价销售,影响公司效益。如果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目前畅销的品种,将能改变这种情况,扩展销售,增加企业效益,并可降低资金成本。
六、加强投资管理,降低产品“折旧”成本
投资决策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固定资产投资而言,一些大型钢铁企业每年新增的固定资产数亿元。建成投产后,其投资是以“折旧”方式计入产品成本,因此产品“折旧”成本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投资额的多少;二是投产后产能发挥水平。有的设备由于投资前缺乏方案论证,事后没有投资回报,有的设备由于利用率不高,影响产量和成本。加强设备性能的研究,精心维护保养设备,提高设备的台时效率,既可增加产量,又能相对减少成本中的折旧费和修理费,无疑是降低成本的一种途径。
七、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降低企业成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生产力这一系统中,人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一是企业可通过教育、学习、训练的途径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开发劳动者的智慧,为技术革新献计献策。据日本研究,工人教育水平每提高一个年级,技术革新者的比例平均增加6%;工人提出技术革新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5%,而科技人员的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10%~15%,特别是受到良好教育的管理人员推广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和技术,可降低成本高达30%以上;二是加大经营者激励约束力度。通过股票期权等激励措施,鼓励经营者注重长期的降本增效。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譬如,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转嫁支出、降低成本,积极在第三世界国家建厂,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出现了许多可以替代天然原材料的新产品,为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创造了条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这些方法也可以借鉴,但归根到底,要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靠企业更新观念,转换机制,加强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是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刘芳.浅谈现代企业的成本控制.商业会计出版社,2005.
[3]陈泽军.浅论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商场现代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