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教师教育创新

2011-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专业化专业发展

马 骏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浅析教师教育创新

马 骏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目前,我国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着手。因此,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是中国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创新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更高要求,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教师教育的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教师教育;教育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教育在教育发展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教育应当引领教育理念的新潮流,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重视教师资源的开发,不失时机地推进教师教育的体系创新,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

一、教育创新的内涵

教育创新,即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教育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创新活动应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展开。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可见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育创新是用新的思想和技术、新的手段、新的手法使教育得到发展,产生新的效益以及建立起教育如何培养人们终身受用的素质和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的新机制。教育为了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而在制度方面进行的创造和革新,形成有利于人的发展,有助于人的潜能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新体系。教育创新以创新为前提,融合教育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创新,实现教育最优化的过程。

教育创新的内容包含思想和观念创新、内容和方法创新、模式和形式创新、政策和体制创新等等。教育创新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创新既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坚持教育创新,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教育是指培养与培训师资的专业教育,内容上包括文理科学的一般教育。从顺序来看,有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现在的教师教育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要求,也只有教师专业化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教师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我国已经逐步适应两级师范、一级师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都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这是我国师范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走向,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只有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才能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1]。

2.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教师教育有三个阶段:(1)高等教育阶段。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打下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2)教师专业培训,指职前教育,学习教师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知识,进行教育实习。(3)在职培训,指职后教育。教师要传授新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那就要不断学习,接受终身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应实现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

3.教师培养向开放性发展。师范教育是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产物,是培养专业教师队伍的需要,完善的师范教育体系从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师资培养制度的封闭和定向培养存在很多弊端,影响了教育质量。在《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中,强调要“加快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办学层次,推进师范院校改革,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国外很早就实施由综合性大学担任培养教师的任务。因此,今后教师培养应开放性发展[2]。

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实现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教师教育改革需要在体制、理论体系、培养模式、管理机制与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教师教育一定要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与中小学校密切合作,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教育才能创新、加强和发展。

三、树立教师专业化理念,推动我国教师教育发展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培养必须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经历了由专业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教师专业化的理念,使教师教育长足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与价值建构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

树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基础教育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生长最迅速、最旺盛的时期,既是人生充满多方面发展需求和巨大潜能的时期,也是人一生中积累知识,形成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不仅仅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传授科学知识的时代重任,还承载着塑造学生人格、培育人类灵魂的伟大使命。

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一切教学设计和教育行为都以学生为出发点,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经验积累出发去设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伦理道德和人格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2.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追求

教师专业是一项服务于人的发展的专业,它不仅决定着这一专业的特定要求,同时也意味着这一专业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因此,优秀教师应该是不断进取、研究型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追求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佳效果,不断地去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3.教师的专业伦理与道德

教育是一项需要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活动。教师专业服务蕴涵着深刻的道德意义,并决定着教师严格的专业伦理和职业的自律性。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引导和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对学生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所以教师的伦理道德要符合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高雅的言行举止,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3]。

(二)获取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开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尤为重要。将自身的理论知识在其已有的经验、信念和价值观等基础上整合而形成实践知识,又将自己的实践知识在反思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概括,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实践知识获得、积累、深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生命的存在方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创新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要素的创新和过程的创新实现教育最优化。教育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反思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机制。教师实践知识的丰富和反思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加强。教师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充电更新自己的理念和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和教育教学的变化,进修培训已经成为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专业认知水平与教学能力,获得专业成长,树立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教师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4]。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一般要经历适应、稳定、创造和成熟四个阶段。教师在不同的阶段,知识、能力和素质所达到的水平是不同的,目前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趋势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我国教师教育培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已经在逐步走向职前与在职培训一体化。教师教育以实践性为重点,侧重于发展和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加入创新元素,这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了教师教育的改革,教师教育改革又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教育的创新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教育最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教育最优化的实现;教育最优化的实现,又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以创新为出发点,教师教育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要明确教师教育专业职业性的定位,要科学定位,统一思想和认识,形成共同的教育思想和新理念。因此,用创新教育理论,对教师教育专业进行创新教育意义非常重大。

[1]杨德广.教师教育要向高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谢安邦.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

[3]魏志春.现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龙城讲坛,2007,(7).

[4]王鉴,徐立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5).

G451

A

1001-7836(2011)08-0047-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8.021

2010-11-20

马骏(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实习员。

猜你喜欢

专业化专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