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素质教育中的教师素质
2011-08-15姜瑞强
姜 瑞 强
(1.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001,2.浙江省淳安县教师进修学院,浙江淳安3..700)
试论素质教育中的教师素质
姜 瑞 强1,2
(1.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001,2.浙江省淳安县教师进修学院,浙江淳安3..700)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与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因此,教师自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就越发凸显出来。
素质;素质教育;教师素质
引子
在我国,教师地位、待遇等均有所提高的今天,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数量快速增长,质量却不断下降,社会各界非议不断,教师素质遂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
2009年10月3.日,人民网开设“我给新教育部部长递个话儿”栏目,截至1.月7日,近17万网民参与了“你对新一任教育部长有何期盼”的网络调查,其中,“提高教师素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素质教育”、“提高教师待遇”、“治理‘校官’腐败”、“解决教育公平,打破地域教育差距”成为网民对新任教育部长的“五大期盼”,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被置于五大期盼之首。
1.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河北邯郸举行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对网民提出的教育问题之一的“提高教师素质”给予了回应:首先要严格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而对于已经在岗的教师则要做好培训提高,对于实在不能胜任岗位的教师要合理安排。同时,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加大投入的重点之一。“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一、素质与教师素质
素质是一个人通过环境影响、教导和内因作用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固的内在特质,这种特质通过气质、言行、修养、品德和风采等表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特质。林崇德、申继亮教授将教师专业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明显影响的心理品德的总和。叶澜教授认为,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专业精力、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他还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的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具备一至两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巧;第三个层面是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中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提出的教师专业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巧、专业态度。
二、美国对于教师素质的新界定
近年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力度不断加大,措施逐步深化的总体态势。改革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手段和目标表现出高度的统一。特别是围绕着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全国各地采取了制定课程标准和建立严格的评价体系等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在基础教育领域对学生提出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的同时,对教师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可以说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成立于1987年的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负责制定基础教育阶段优秀教师的标准和评价。它所主张的五个核心命题,是对教师素质最为系统和全面的概括,可以说是美国迄今为止对教师素质最受认同的表述[1]。
第一,效力于学生及其学习。教师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平等对待学生,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技能、知识、家庭背景和伙伴关系等来调整教学。第二,熟悉所教学科内容以及如何将它们传授给学生。他们对所教学科具有深刻的理解,知晓所教学科的知识的由来、组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既要注意忠实体现本文化的集体智慧,维护科学知识的价值,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分析能力。他们还应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化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和监控。知道如何确定学习目标,选择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具备各种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技巧,并知道如何加以应用。此外,还要具备各种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巧,并加以恰当应用。第四,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思考,从经验中进行学习。教师是有教养的人的榜样,自身具备旨在要求学生仿效的各种品质,如好奇心、容忍、诚实,尊重多样性,欣赏不同文化的差异,具备作为智力发展的先决条件的能力。第五,应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优秀教师与课程政策、课程编制和人事发展等方面的优秀人员一道合作,共同致力于提高学校效率。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各种资源来帮助学生学习,能够利用各种途径与家长进行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学校事务。
三、素质教育中教师素质的内涵
教师素质是以一种结构形态存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或者说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素质的外显和表象,两者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的有机统一。上述中美教育专家及专业机构关于教师素质的界定,为我们认识当今时代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提供了新的视野,有助于把握教师素质总体特征:教师素质要求一定跟时代发展规律相吻合;教师素质内涵一定是多元的;教师素质结构一定是多层次的。
那么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到底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以人为本的个体发展教育价值观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关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无私关爱。“爱”是教育的核心。然而,当今教育由于世俗和功利等诸多原因,逐渐偏离了这一核心。“不让一个掉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教育的责任,是爱的极致!放弃意味着社会和家庭将多一份负担,多一分不安定!
面对问题学生,许多老师心中无爱,对他们充满厌恶,而且按捺不住大声呵斥、怒目批评、冷嘲热讽,甚至恶语中伤、暴力惩罚——这是教育的下下策;真爱,是宽容,是耐心,是感化,是等待——这是教育的上策。教育,需要爱的回归,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心灵去震撼另一个心灵。
教师应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2]。这种教育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二是满足个体求知成才的愿望,使学生“乐学”、“会学”;三是培养和发展个体的各种能力,使其学会做事;四是培养个体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的心理,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良好的信息素养
在影响未来教育的众多因素中,信息技术无疑成为活跃因素之一。新时期的教师信息素养具体表现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等三个方面。
1.信息意识
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有关的信息的反映,包括感觉和思维的过程以及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具体来说,首先是他对教育教学信息有强烈的需要,能够认识到这些信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他能敏锐地发现和取得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信息,并把它有效地整合到教育教学中去;最后,这种意识应时时刻刻都保持着的,不能是时有时无的。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对信息学理论和信息源、信息工具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理论的基础,并能掌握教育信息的特点、表现形式以及信息传播工具的有关知识。如多媒体技术,它能使整个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自我操作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它还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来设计学习过程与方式,使学习方式、进度与过程变得相当个性化,从而提高教学的适应性。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中的核心,包括信息选择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传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生成能力等方面。如信息传播能力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或者教育信息用适当的方式公布出来的能力,而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加工、储存的能力。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信息的形式、信息的载体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信息素养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的基本素质。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三)学为经师——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马卡连柯说:“无论你是那么亲切,你的话说得那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内涵是教育成功的催化剂。具体地说,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应掌握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一是本体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性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化学知识等;二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如怎样评价学生;三是背景性知识,指教师特定知识以外的知识,如教师的生活阅历与实践经验等方面。
(四)学为人师——做学生成长、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教师是否热爱自己的职业和专业直接影响着他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敬业的精神、乐业的态度、勤业的意识。具体表现为:对待学生民主平等,公正合理;对待集体团结合作,互相尊重;对待家长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对待自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要像一盏明灯,给学生以温暖和希望,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教师要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发潜能,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优秀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表率,更是社会的榜样。他们带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引领社会风尚和时代进步潮流,以自身的师表风范和人格修养带动社会风气的改善。”[3]只有这样,才能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反之,墨守成规,不注重自我继续学习提高,配置好生命的“内存”,靠吃老本的教师必将会被教育改革的浪潮所淘汰。
(五)较强的教育科研素养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的推进,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热切呼唤;教师的科研素养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教师。而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他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其中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教育科研素质的优劣,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能不能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来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面貌和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具备科研素养的教师能够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创造性,能更快地、批判性地接受新的教育理论,迅速将其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活动中,并能避免简单的模仿性的模式化的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六)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咨询指导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理严重。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两千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的教师大于非毕业班[4]。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教师还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与保健工作,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展开:一是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二是调整情绪,自我减压;三是善于交往,融洽关系;四是投身工作,乐于奉献。
只有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了,才能担当起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的重任,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把学生从“不健康心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七)鲜明的个性魅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着事物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有魅力的教师,必定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地张扬自己的特长,展示与众不同的个性色彩,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或风趣幽默的诙谐型,或收放自如的潇洒型,或严谨踏实的治学型,或涉笔成趣的作家型,或学富五车的博学型。可以说,一百个成功的教师,就有一百种鲜明特色的个性魅力。比如,上课时,面对学生,有的教师的声音是甜美悠扬的,抑扬顿挫的;有的教师的眼神是温柔慈祥的,蕴籍深邃的;有的教师的手势是遒劲有力的,舒畅优雅的;有的教师的语言是慷慨激昂的,妙趣横生的[5]……凡听过于永正老师上课的人,无不被他那恢弘的气势,辞赋般的语言所折服,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着了魔似的迷恋上他的课,被他带进那充满诗意的、童话般的语文世界。
教师个性是一种具体个性,是以自己的个性为基础,为适应教师角色规范的要求,在教师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6]。它在内容上是教师职业共性和个人自身个性的统一。教师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自然性
它不是硬性灌输,而是在学生心悦诚服的心理基础上,自觉自愿接受影响的过程。
2.主导性
个性影响力是一道无声的命令,一种无形的力量,比权威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3.立体性
它对学生的影响多渠道、全方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这种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正因为教师个性的影响具有这三个特征,从而使教师个性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亲师功能等诸多功能。
像于永正老师这样的教师就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八)浓厚的法制意识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就是公民(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首先自己必须认真学法。教师只有带头学法、守法,做守法的典范,依法执教,特别是认真学习与遵守《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与《教育法》等,才能教育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要知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罚或变相体罚,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或者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很可能导致学生心理行为不健康发展。教师只有依法执教、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让有梦想的孩子实现梦想,让没有梦想的孩子拥有梦想。”创新是当代教师最具时代特征的精神品格,教师不能只当“教书匠”,不能长期沉浸在“时间+汗水+题海战术”应试教育模式里。“老师们都很辛苦,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7]教育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来解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预见教育未来[8]。教育更需要成千上万的教师增强创新意识,把握教育规律,敢为人先,勇于探索,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潘国有.个性:现代教师必备素质[J].中学教育,1999,(9).
[2]邓豪.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推进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0,(1).
[3]刘延东.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 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J].人民教育,2009,(19):5.
[4]许明.美国关于教师素质的新界定[J].教育评论,2002,(1).
[5]李重,李萍凤.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智慧型”教师[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8,(9):25.
[6]佚名.教师健康状况透视[J].教师博览,2009,(6):57.
[7]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J].人民教育,2009,(22):4.
[8]董步峰.教育,呼唤有思想的教师[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9,(1.):30.
On Teachers'Qualities Required i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JIANG Rui-qiang
(1.School of Laws and Politic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001,China;2.Chun'an Teachers'Continuing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jiang Province,Chun'an 3..700,China)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where the educators,based on individual needs and social development,use a variety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ffective ways to guide all the educated in an appropriate way to develop and maximize their own potential,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and achieve full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new century.High-quality teachers ar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therefore,the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teachers'own quality during the reform is highlighted.
quality;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teacher's quality
G451.6
A
1001-7836(201.)08-0040-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08.019
201.-03-2.
浙江省教育科学2010年规划课题“基于网络情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的研究与实践”(Sc84)
姜瑞强(1964-),男,浙江淳安人,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2009级教育硕士,从事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