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可行性分析

2011-08-15任慧玲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9期
关键词:常州市常州经济

□文/任慧玲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把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发展道路成为共识。低碳发展也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之一。与此同时,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将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列为其重点发展项目。

常州市“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指标量虽然超额完成了省定目标,但由于化工、钢铁、水泥、光电晶硅等高能产业的扩产增量、新批项目的增排量,节能减排的形势仍显严峻。同时,2009年常州成为中国首批11个低碳行动试点城市之一,未来常州市将重点向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方向发展。

二、低碳城市的提出源于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提出源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早在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累利乌斯就预测到化石燃料燃烧将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最新的科研报告也一再证明了这一推断。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关注。随着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不断向前推进,世界各国对建设低碳经济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也在不断地加强。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提出的,该国政府在其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第一次提出并使用了这一概念,同时“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英国发表的白皮书中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以及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出发,英国政府提出了截至2020年英国CO2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排放量水平的基础上下降20%,截止到2050年其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的排放水平下降60%,英国通过对预期CO2的排放量总体目标的控制,以期以更少污染获取更多经济产出,并以此建立一个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低碳城市”是指一种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有助于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人们需要不断地转变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生活方式等。在“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其核心是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通过政府规划和政策指导,不断地向公众推广低碳理念,开发和推广低碳技术和产品,不断地开发利用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

三、常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一)政策可行性

1、建议常州市率先成为江苏省乃至中国低碳城市。有三个基本方面的考虑:一是寻求发展的方向,就是城市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二是寻求发展的方式,城市清洁发展机制的推行;三是寻求发展的方法,实现城市的碳中和技术,使碳源在本城市的范围内达到基本平衡。

2、建议常州市向创立低碳经济的碳平衡交易模式和碳基金制度方向努力,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碳源排放空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碳吸收能力作为一种收益手段,利用各类企业碳源碳汇的拥有量的不平衡,通过有效的交换形式,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和交易程序,使生态服务从无偿走向有偿,达到世界标准节能减排标准。碳源的节能者从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都要形成这样一个数量。

3、在发展模式上,建议常州市以产业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方面,即制度建设上创立一套新办法;第二,在科技能力方面,科技整体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提升研发水平和创新水平;第三,要进一步融入到现代服务业的高端,进入到制高点。

4、在政策导向上,国家已经制定了低碳优化导向目标,制定更加严格的低碳控制标准,制定达到世界水平的能源战略规划。在增长方式上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在能源、石油、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当中逐渐强制推行低碳经济技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建议常州市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研究

(1)单项排碳基准路线抽样调查。对常州现有产业进行单项减排测量,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找出行业减排技术可能性和潜力。

(2)对不同生产方式、生长方式排碳的多目标排序分层。对不同生产方式和生长方式的产业的排碳进行量算,以数据为依据来进行产业的分层排序,建立减排数量的评价体系。

(3)用城市能源-产业-岗位-关联因子群组合低碳发展创新总体集成。发展低碳经济要综合考虑能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等相关因子,在因子关联程度上进行分析集成。

(4)城市规划CDM项目设计与潜力估算。采取《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核实技术,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

常州市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及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实施和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抢抓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

(二)产业基础可行性。常州处于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两大都市中间,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了苏锡常都市圈。近年来,常州突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优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五大产业的规模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得到显现,并日益成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8年常州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97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92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8%和22.9%,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接近60%。其中,大部分重点企业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超过50%企业的产品归属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目前,常州已制定了“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力争到2011年,五大产业产值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千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5%。五大产业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4家。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1、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企业,输变电产品制造业规模名列全国第一,并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的轨道交通车辆与部件制造基地,工程机械与车辆产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常州装备制造业形成了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新型农业机械、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特色和优势。2009年常州装备制造业总产值298.7亿美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1%。

2、电子信息产业。常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近15年来以年增长25%的速度飞速发展。目前已有企业1,500余家,主要产品有以DVD、音响、车载AV及导航系统、EVD、液晶电视为代表的数字视听产品;以讯响器、液晶显示器、二极管、电感器、电容器、通讯继电器、微电机为代表的新型元器件;以笔记本电脑、中西文终端、显示器为代表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以集团电话、无线电接收机、数据集中器、通讯机柜为代表的通信产品。其中,17只产品在国内同行中居领先地位。全市15户已上市公司中,电子行业占8户。2008年常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4亿元(不含光伏产业),比上年增长15.7%,占五大产业总产值11.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6.4%。软件业55.2亿元,软件占电子信息总产值的16.5%,电子信息主营业务收入32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利税总额2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利润总额20.15亿元,比上年增长7.2%。目前,常州市已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337家。2008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10亿~30亿元的1家,5亿~10亿元的6家,1亿~5亿元的33家。2009年1~5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48.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3%,其中软件产值17.8亿元,同比增长11%。

3、新能源产业。常州大力发展光伏和风能产业,积极发展核能装备、生物质能和光热产业,2009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29亿美元。目前,常州拥有规模以上光伏企业30余家,风力发电部件制造企业10余家。预计2011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将超过73亿美元。

4、新材料产业。常州新材料产业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2009年新材料产业产值132.8亿美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2%。预计到2011年,常州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176亿美元。

5、生物医药产业。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是常州另一个发展较快的行业,2009年常州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3.8亿美元,预计2011年实现产值44亿美元。2010年1月,总投资7,613万美元的常州生物医药孵化器奠基,重点发展创新医药、诊断试剂、医学工程和医药研发外包15家孵化企业。目前已有15家孵化企业正式入驻,预计在今后实现孵化企业200家、毕业企业50家、从业高端人才1,000名、年营业收入14.6亿美元。

这些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常州市低碳城市建设奠定了产业基础,龙头企业开展的节能技改工作为节能减排工作做了表率和技术储备。

(三)技术可行性。中国首个以低碳科技创新为己任的科研基地——江苏省低碳示范区于2010年10月31日在常州武进高新区启动。该低碳示范区位于太湖西岸,规划面积27.8平方公里,按照建设节能体系规划,低碳示范区具体分为零碳区、微碳区和低碳区三个部分,最终形成“一心六轴”,集商务、办公、商业、金融为一体的开发形式。

作为示范区的重中之重,位于低碳应用示范区内的低碳科技创新基地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主要规划建设为低碳制造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撑的现代低碳服务业体系,包括:创业创新、研发孵化、规划设计、检验检测、展示交易、低碳金融、信息资讯、教育培训、系统集成等。目前启动的一期工程占地面积466亩,建筑规模为35.8万平方米,主要包括低碳科技展示中心、低碳研发集聚中心、低碳科技企业加速器、低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武进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及低碳生活配套中心工程建设等六大工程。五年内江苏省低碳示范区将力争实现“七个一千”,即实现减排1,000万吨CO2;打造千亿元低碳产业规模;引进1,000家符合低碳产业重点发展要求的各类制造业、服务业和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1,000名各类高端低碳人才;在西太湖东岸规划建设1,000万平方米的低碳建筑;围绕低碳产业发展有效投入超1,000亿元;引进1,000项低碳新技术。

在启动仪式上,已有ZE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现代低碳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EPGB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低碳示范区联合研究中心、甘肃自然能源研究院华东分院、常州光宝LED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湖荡河网生物生态试验研究中心、格林保尔——南京大学光伏研发基地、江苏(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等20个创新平台或研发机构入驻。江苏省低碳示范区的建立将为常州市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带来一定的技术支持。

四、常州市低碳城市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常州市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是可行的,并且事实上常州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各个方面也已经着手进行,但是由于常州市的低碳经济发展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将城市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紧密结合,把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常州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以切实提升常州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制定中长期规划,明确低碳发展路径。从目前来看,常州市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分散在各个行业,但是发展程度不深,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有的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起步,有的产业则还处在观望状态。因此,应该以制定“十二五”规划为契机,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广泛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尽早规划出低碳经济在常州市的发展路线图,确立今后各个行业在各个发展阶段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途径和工作重点,指导今后常州市低碳经济的高效发展,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发展才能有的放矢。

(二)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就三次产业来说,第二产业中的机械、化工、制造等产业是耗能大户,被形象地称为“三高产业”,如果不能在这些高耗能产业中推行低碳经济技术,从而降低他们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势必会影响全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在“三高”企业中推行低碳技术,帮助他们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对于实在无法改造的企业,建议将其有序淘汰。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在运行当中不会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被认为是低碳产业,因此应该大力发展。

(三)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构建节能低碳社区。建筑节能是低碳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很多新建楼盘不同程度地使用低碳节能技术,成为开发商对外包装的亮点。但是具体来说什么样的建筑才是真正的低碳建筑,它的能耗包括哪些项目,能耗值应该是多少,这在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根据常州市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然后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另外,早期的既有建筑,由于建造时技术的局限性,能耗损失十分严重,常州市也应积极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以加快对既有建筑进行包括墙体、供热系统、耗电设备等在内的系统节能改造。

(四)大力宣传碳金融,建立激励机制。碳金融对很多人来说似乎有点陌生,人们对它的认识可能仅限于碳排放权交易,至于它交易的场所,国外已经很发达了,但是目前在国内则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碳金融涉及到的交易方式,我国目前以CDM项目为主,但它又因为存在开发周期长、风险因素多,收入不确定等问题,使得很多金融机构持观望态度。因此提出建议:首先,应该加强宣传,使企业认识CDM项目蕴含的巨大利益,使金融机构了解碳金融的交易规则和操作模式;其次,应该建立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识CDM的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并想办法规避风险;再次,应该构建激励机制,通过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活动。

(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倡导低碳出行方式。2009年常州新增汽车上牌6.8万辆,同比增加23.6%,新增私家车5.7万辆,同比增加30.4%,每月汽车上牌量均突破5,000辆,而2010年1~6月份汽车上牌量平均每月达到7,347辆。这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道路更加拥挤,其次是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增加,据监测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影响常州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该鼓励人们选择公共交通作为自己的主要出行方式。与此同时,应该建立低碳化的公共交通系统。首先是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其次是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设立自行车专用道,同时完善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换乘系统。

(六)加大宣传力度,提倡低碳生活消费方式。构建低碳城市,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媒体应该大力宣传,使节能减排的意识深入人心,倡导大家低碳消费,从而形成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在低碳消费方面,应该倡导市民选购节能家用电器,如节能灯以及能效标识二级以上或有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空调、冰箱等;鼓励市民选购小排量车,甚至电动汽车。在生活方式方面,应该倡导市民按照国家标准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合理引导市民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通过大力宣传,使市民自觉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1]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王可达.建设低碳城市路经研究[J].开放导报,2010.4.

[4]戴星翼.论低碳城市的推进架构[J].探索与争鸣,2009.12.

猜你喜欢

常州市常州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的早晨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常州市
常州梳篦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