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三种结合

2011-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道德修养职业道德

司 岩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武汉430074)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三种结合

司 岩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武汉43007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为了充分地贯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促进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结合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实现三个结合,即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

一、促进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主要在于容易脱离现实,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把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是使大学生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好方法。

(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理想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思想: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蜜蜂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劳动过程开始之前,未来的结果已存在于观念之中了。因此人要高于动物,因为对于动物来说,它只是做了它本能所做的事。而人则不同。人类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无论从事任何一项事业,对自己活动对象的未来状态都在观念中有一个自觉的意识建构。这样一种对事物未来状态的自觉意识建构,我们可以统称为理想。从这点上讲,人类和动物界的分别,除了人类活动总有自觉的理想构建之外,很难再有别的什么标准了。因而,在马克思那里,理想同样构成了人的本质规定之一。

2.理想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理想、信仰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高等学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职业素质中,职业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必备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道德心理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总和。

1.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是社会的迫切需要

在对用人单位的实际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往往占据着首要的位置。曾有专家对3 000家公司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公司员工在新形势下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素质是什么。专家们给出的选项包括电脑技能、专业技术能力等因素,但调查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员工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是丰富的阅历和责任心。由此可见,未来社会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大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都十分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2.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

首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随即进入社会,承担起一定的职业工作,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他们职业工作成效的好坏。因此,高校若要想以素质教育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重视其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否则,素质教育就难以名副其实,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道德修养。

其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还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新的生长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道德规范与道德原则以及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始终受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规定和制约;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又自始至终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总的规范、原则与要求。所以,高校德育强调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符合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而且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外,也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一方面使得我们的专业素质教育具备了完整性和统一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贴近性与亲和力,使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贯穿其中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和形式都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进而大大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在于职业理想的内容讲授

理想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体现在社会、道德、职业、生活等不同的方面,从而形成人们各种远近不同的、具体的、有层次的理想。其中,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工作部门以及职业上所要达到的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希望自己能选择一种理想的职业,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二是希望自己在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达到理想的境界,取得理想的成绩。这第二个方面其实就是事业理想,它是职业理想的核心内容。在职业日益分化、就业岗位日益多样化和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不在于一生中只选取一种理想工作,而在于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把它当做一种理想来追求,并努力争取达到理想的境界。

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和职业活动紧密相连。

1.职业道德是在职业活动中对人们职业行为的客观要求

职业活动是职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职业活动中,每一种职业都有它自己的生产或服务的对象,都有各自活动的火警、内容和方式,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同的利益和义务。因此,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员应提出不同的职业要求,规定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

2.职业道德调节职业活动中利益矛盾的特殊手段

社会分工和职业划分,给人们的社会关系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新形式,也产生了错综复杂的职业关系,这需要一定的规范加以调节,以保障职业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除了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规范调节外,社会还需要一种职业道德,对人们的各种职业关系进行道德层面的调节。因此,有了职业和职业活动就有了职业道德,出现了一种职业就会产生与该职业相适应的职业道德。

二、促进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而大学生,是高校培养的对象,教育的主体,既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又是国家的未来。对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十分重要,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守法是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

1.守法是一项基本的公民义务

法律决不是出自立法者之手的一纸呆板的文字,守法也不仅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契约,它管护人们的日常言行、饮食起居;它告诉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生活工作,因此,它是人类文明生活的指南针。如果说,法律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幸福生活的深切渴望,那么守法则寄托着公民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永恒憧憬。为实现公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理想,每一个公民都应当认真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守法是一项优良的公民品格

根据《辞海》解释,公民,是“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因此,被称为“公民”者,必然具有法律的属性,而这种属性的实质就是公民必须“守法”,守法是其应有的品格。

(二)“德治”是对依法治国的有力支援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1]337“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1]336这些都说明,今天强调的“以德治国”,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框架下的一个治国措施,它是以构建优良的政体实现民主和法治为前提的,实行以德治国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质,以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宏伟目标。

(三)以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法治与德治,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水平,有助于在全社会有效发挥法治的作用以及法律的功能;加强公民的法治建设,又有利于更有力地惩治“缺德”以及违法犯罪的行为,促进和保障优良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他们自己生活、学习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学校,迈入社会这个人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加强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其增强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并通过他们把这种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带入社会主义事业中,辐射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于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建设全面进步、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将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三、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对大学生“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就要求大学生成为公民道德的自觉履行者。

(一)大学生要深入学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10月25日,党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二十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一基本道德规范,言简意赅,科学准确,易懂易记,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每一个公民。

大学生是公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应该做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模范。大学生要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

深入认识和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要考察它们的历史源流,也要结合现实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明礼诚信”,强调公民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为善;“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在公民道德实践中,各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地功能和作用是互相渗透、交叉平行的。

(二)大学生应该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行为标准

根据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理论,大学生仅仅做到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认知和认同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日常的道德修养实践,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海南省的一次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大学生虽然认识到责任感、正直等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分别占30.8%和26.7%)”,但真正落实到道德行为时则显得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甚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例如在回答“路遇坏人行凶、抢劫、偷盗”时,仅有24.6%的同学是“挺身而出,坚决制止”,另有17.2%的学生表示“求助他人”,而更多的52.8%的学生选择“袖手旁观”,或选择“看事态的发展,再决定自己怎么做”,而选择“尽量回避、少惹麻烦”的占4.8%,这说明,一部分大学生道德的认知能力与实践的差距较大,而形成这种“知行不统一”的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意志薄弱,没有形成道德信念,从而无法付诸实践。因此,道德品质的培育不单是认识或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践履问题,即实实在在地进行道德选择,做有道德的事情,把意志化为行动,最终养成习惯,这样才能形成为道德品质。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做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力军

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而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个体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反复强化,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以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1.集体活动的行为实践

大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生活是其道德实践的主要场所。在班级群体和宿舍群体的建设中,要适时利益各种机会,努力培养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充分表现出集体的力量和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每位同学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2.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实践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大力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科技、文艺、体育等社团活动,建立文明整洁的校园环境,将会对大学生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些具体的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增强修养,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3.社会活动的行为实践

道德实践广泛地渗透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通过实践,分清是非,崇尚真善美,摈弃假丑恶,才能充分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从生活小事做起,是一点一滴地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的最好的教育手段。

4.日常生活的行为实践

道德问题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处处。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要从自身做起,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慎独自律,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G642

A

1001-7836(2011)04-0067-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4.029

2010-08-02

司岩(1977-),女,湖北监利人,讲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从事大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道德修养职业道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