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系数:内涵、价值与提高途径
2011-08-15高乾坤
于 江,高乾坤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
高校课程系数:内涵、价值与提高途径
于 江,高乾坤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
高校课程系数是指一所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全部课程的门数与学生总数的比值,即高校生均课程。高校课程系数的高低可以体现出高校学生的课程选择权的大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状况以及高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而要提高高校课程系数,建设课程超市是重要途径。
课程系数;高校课程系数;课程超市
南宋教育家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也就是说,读书做学问的期限要长一点,但课程的门数要多且紧凑。在当代,“紧着课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紧着课程”可以被重新解读为——提高高校课程系数。
一、高校课程系数的内涵
课程系数是指一个学校所开设的全部课程的门数与学生总数的比值,即生均拥有的课程门数或生均课程。高校课程系数是指一所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全部课程的门数与学生总数的比值,即高校生均课程。
美国大学的平均课程系数在 0.2~0.5之间。哈佛大学仅仅关于亚洲研究的课程就有 300多门;麻省理工学院仅音乐就开出了 80多门课程。在我国,少数大学的课程系数可以达到0.2以上。比如,复旦大学的课程系数居国内领先,平均每3.7个本科生拥有 1门次课程,也就是平均每个本科生拥有的课程门数为0.27,即课程系数为0.27。但我们国家还有很多高校课程门数总共只有几百门,课程系数远远小于0.2,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这些数据说明高校课程系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高校课程系数的价值
高校课程系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课程系数的高低可以体现出一所高校学生的课程选择权的大小,进而体现出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满足的情况。一所高校课程系数越高,说明该校平均每个学生所拥有的课程门数越多。每个学生拥有的课程门数越多,可供选择的课程的余地越大,学生就能够更好更自由地按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课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尊重。美国哈佛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的课程就有 88门,此外还开设本系外的选修课 19门,以供学生选择,增加通识知识,扩大学生视野。麻省理工学院为防止理工科学生视野狭隘和知识面不够宽泛,向全校本科生提供了多达 18类 100多门的可选择的文科课程[1]。
第二,高校课程系数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状况。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2]。高校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三个方面。其中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教师以及课程管理人员的数量、质量与结构。物力资源主要是指教学场所、配套的教学设备等物质资源。财力资源是指维持课程得以持续、稳定地运作的资金保障。高校课程系数可以反映出学生数量一定的时候,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总数。高校课程系数越高说明学生数量一定的时候,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总数越多。而课程总数的增多一方面需要教师以及课程管理人员在数量与质量上有所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以及课程管理人员在结构上更健全。相反,如果高校课程系数越低,说明教师以及课程管理人员在数量、质量与结构上相对较差。课程得以正常实施、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展开是需要充足的物力资源作为保障的,比如教学场所、配套的教学设备等。课程的总数的增加,必然需要课程的物力资源的相应的增加。另外,维持课程得以持续、稳定地运作还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课程总数的增加也必然需要增加相应的资金。综上所述,高校课程系数的高低是受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影响的,一般情况下拥有比较充足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才会有较高的高校课程系数。因此,高校课程系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状况,进而反映出高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状况。
第三,高校课程系数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高校里开设的专业,实质上也是一组有一定结构的课程。课程数量大的高校组成不同结构的课程集合体的能力就强些,也就是提供专业的能力要强些。高校提供专业的能力可以折射出高校满足学生专业需求的能力,而满足学生专业需求的能力又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要的因素。所以高校课程系数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三、高校课程系数的提高途径——建设课程超市
(一)课程超市的内涵
提高高校课程系数的重要方式是增加课程门数。课程是学校向学生提供的基本“商品”,如果“商品”增加到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么大学就变成了一个课程“超市”。这样,学生就有了极大的选择空间。建设课程超市是提高高校课程系数的重要途径。课程超市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在基本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的、丰富的备选课程,为学生提供的有层次、多元化、满足学生多样需求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课程超市把不同的课程像商品一样集合起来,建立一个开放式大市场,供学生自由地选择课程。
课程超市中,课程是产品,学生是顾客、消费者,教师是导购。在课程超市中,课程的种类多、数量大。学生进到课程超市中来的时候带着空的超市手推车,出来的时候超市手推车中装满所需要的课程。摆放在课程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是知识、技能、态度、方法等。学生需要明智地花费手中的预算 (时间),使自己在走出超市时能够带走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哪一个学生能够有能力去购买课程超市货架上所有课程商品,学生们需要做的是得到他们最需要的和最有价值的课程商品。最终让学生在走出课程超市的时候,超市手推车中装的商品是他们最需要的和最有价值的。
(二)课程超市的建设路径
课程超市的建设路径大体上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学生需求分析。学生是课程超市服务的对象也是课程超市存在的价值所在,不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超市是不会有学生光顾的,所以课程超市建设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把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课程超市的经营服务的理念。教育者需要不同的课程方案、灵活的课程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3]。因此,分析学生的需求是课程超市建设的第一步,通过学生需求的分析确定课程设置的种类以及课程设置的数量。
其次,课程商品开发。依据学生的需求确定了课程的种类和数量以后,接下来就需要开发出所需要的课程商品了。课程商品的开发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开发出课程商品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高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造诣很深的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也就会不同一般。不过,较高的学术水平并不代表就能够开发出具有较高数量与质量的课程产品。教师还要具备将学术成果转变为课程产品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要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具有较高的经验和体悟以及课程开发的热情。
最后,课程超市运营。课程超市的运营要坚持开放、动态的原则。一方面,课程超市强调课程资源的“开架”服务,所有的课程商品都要面向学生“开架”展示,学生按自己的需求自主选取课程商品。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超市的运营是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而学生的需求又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课程超市要根据学生需求的变化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课程超市可以在三个方面作出调整,一是调整超市货架上的商品 (课程内容),二是调整商品的摆放 (课程结构),三是调整价格(课程评价)。通过不断地调整与生成,课程超市要能够持续、健康地运营,最终满足学生不断变化与生成的对课程商品的需求。
[1]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面向 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经验汇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59.
[3][美 ]艾伦·C.奥恩斯坦,弗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M].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57.
College Curriculu MCoefficient:Connotation,Value and I MprovingWay
YU Jiang,GAO Qian2ku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henyangNor Mal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College Curriculu MCoefficient refers to the ratio of the nu Mber of all the curricula offered by a college to the total nu M2 ber of the college students,na Mely college studentπs average curricula.The levelof College Curriculu MCoefficient May reflect the situ2 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πright of curriculu Mchoice,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curriculu Mresources and the education quality and school running levelof colleges to a certain extent.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 Msuper Market is an i Mportantway to i Mprove College Curric2 ulu MCoefficient.
curriculu Mcoefficient;College Curriculu MCoefficient;curriculu Msuper Market
G642.3
A
1001-7836(2011)04-0060-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4.026
2010-05-20
于江 (1979-),男,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高乾坤 (1985-),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