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现状及对策*
2011-08-15张映锋
张映锋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河南 新乡 453000)
1 道德信仰与道德信仰危机
所谓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据正在被人们奉行的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与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而信仰是一种以“信”为核心的心理状态,它是最高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主体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的信奉和遵行,它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精神生活。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目标的追求和笃信,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设定。在道德信仰中,“道德”是基础,信仰是“着力点”。一旦道德信仰确立,就会对其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道德信仰危机是人们对既有道德理想目标及其理论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新的道德信仰没有形成时的一种空虚的精神状态。“道德信仰危机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危机。因为道德信仰一方面是对人生价值、存在意义的统摄性把握,另一方面它又取非理性的形式具有最为稳固的存在形式。”[1]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且,随着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始匮乏。这使大学生对道德理想目标产生困惑,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信仰危机。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既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又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把道德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来抓,重塑大学生道德信仰,升华道德境界,为大学生健康成才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2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现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伴随着全球化浪潮而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部分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冲击着当前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
2.1 社会理想目标的迷失
社会理想是以社会大多数成员为主体的共同理想。当前,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理想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高校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理想和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践证明,只有将社会主义理想目标内化为道德信仰,并体现于道德实践之中,社会理想教育才具有现实意义。然而,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理想教育仍然仅存在于肤浅的认知层面。
有关材料表明,虽然现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率仍然排在首位,但也只有43.1%[2]62;江苏省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对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持否定性认识的占16.8%;北京地区大学生信仰状况调研结果表明:有13.38%的学生认为“凭本事吃饭,什么社会理想也不要”[3]。显然,这与大学生应确立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的要求相距甚远。道德信仰是对某种道德理想目标及其立论基础的信仰,它突出地表现在对该目标及其立论基础的肯定和确信。因此,大学生社会理想目标的迷失必将导致其对道德信仰的怀疑、动摇乃至否定,这是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最突出的表现。
道德信仰的基本特质之一就是具有未来性指向。在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什么样的理想和追求是科学的、正确的,什么样的道德信仰追求是伟大的、崇高的,这对身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能否正确选择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突出个人本位,功利性强化
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个人否定了社会就等于否定了个人自身;个体一旦脱离了社会,必然导致个体自身发生分裂。因此,个人对社会和道德的认同,就是对个人本质的认同。
当前,一些大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过于注重自我、注重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据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对人生的看法调查结果表明,65.18%的人认为“多贡献,多得利”,27.5%的学生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是自私的,因此要不择手段地满足个人欲望”[3]。这种突出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基本道德原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是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的,是与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不相称的。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相反,它必然是被改造和批判的对象。
这种突出个人本位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将会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发生动摇,在道德价值观念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一旦精神防线被击垮,理想的天平发生倾斜,便会做出错误的道德行为选择。
2.3 道德人格分裂
人格是精神世界的整合,道德人格是道德精神世界的整合。道德人格的分裂将会使人生丧失追求的价值目标,迷失人生奋斗方向,使道德信仰支撑点发生偏移。
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人格构建受到了强烈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大学生道德人格不断趋于更新和完善,形成了敢于竞争、勇于拼搏、积极参与等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道德人格受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存在着道德人格分裂和缺失现象。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利我,责任意识薄弱,专业学习浮躁,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等,甚至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对生活丧失希望和信心,对人生感到强烈的失落、孤独与空虚。他们既没有道德理想目标,没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没有道德意志,在道德领域处于瘫痪状态。
3 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关键之所在。从道德信仰看,首先需要的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理想和信念的认同、信服、尊重和崇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将道德理想和信念内化,并以强烈的情感去不懈地追求,将其当做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指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着眼于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又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实际,帮助大学生克服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自觉地把自己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事业和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起来。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能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摆脱道德信仰危机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高校要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出奋发向上、务实求真、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开拓创新的优良风尚和精神风貌,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消除紧张和压抑情绪,提升境界,陶冶情操;另一方面要把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让健康、高雅、活泼、明快的校园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坚决抵制腐朽、消极、颓废的文化渗透和影响,这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培养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完善道德人格。
3.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必须与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起来。在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中,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大学生,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的智慧与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道德品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l):106.
[2]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国网.北京大学生信仰调研:六成认为“多贡献多得利”[EB/OL].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txt/2006 - 12/09/content-7480820.htm,2011 -0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