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散文三位一体的小说
——论废名的《桥》
2011-08-15张月辉
张月辉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047)
诗、画、散文三位一体的小说
——论废名的《桥》
张月辉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047)
废名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文坛里风格独特的小说家。《桥》作为废名的代表作,也体现了废名写小说的独创性即诗、画、散文皆入小说,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小说。本文通过分析《桥》以更好的说明废名风格的独到之处。
桥;风格独特;三位一体
朱光潜曾赞美废名的《桥》道:“它表面似有旧文章的气息,而中国以前实未曾有过这样的文章。”“它的体裁和风格都不愧为废名先生的特创。”[1]124废名独创出的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写法,以唐人绝句般的语言画出一幅幅恬静的风景画并以散文化的形式将它们串成一个优美的故事。本文从诗意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以及画的意境三方面具体展开说明。
一、诗意的语言
废名的小说往往被人们称之为“诗化小说”。废名也曾说“我写小说同唐人绝句一样”,又说“对历史上屈原、杜甫的传统都看不见了,我最后躲起来写小说乃很像古代陶潜、李商隐写诗。”[2]在这些个创作理念的指导下,废名笔下的《桥》诗意浓浓。具体体现为:
1.诗意涌流的对话
在《桥》中我们看到作者很少描写人物的动作,更多的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对话颇具诗意色彩。例如[1]
“你不用说,今天你不来,君处绿山,寡人处红山,两个山上,风马牛不相及。这一说将琴子的诗思笑跑了。
“跟你一路,真要笑死人。——不要笑……昨天来见是山红,今天来见山绿,不留一点余地,事实上红花终于是青山,然而不让我们那么的记住,欣红而月绿。”——《桥.·花红山》
这短短的几句对话中,君与寡人相对,红与绿相衬,花与山相伴,字里行间显得非常整齐,而“绿山”、“红山”、“山上”又具有回环美,诗的味道油然而生。
再如:
这一番话完全出乎琴子的意外,她却真是乐意听,于是也有一个意思浮现在她的心灵,她很喜欢地说道:
“你说一个东西,倒提醒我一个东西,‘池荷初贴水’,我觉得这一片叶子好看,真是写得空灵极了。”
于是细竹也低着声音答话:
“你这一荷叶真是一个东西,有了这个叶子,天下的雨也是一个东西,落在叶子上是一颗珠子,不然,无边丝雨细如愁。”
——《桥·荷叶》
在琴子与细竹的对话中,琴子用“池荷初贴水”,细竹则用“无边丝雨细如愁”,把自己的略带愁闷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琴子认为荷叶是一个东西,细竹认为雨也是一个东西,两人都重复使用“一”,字字相对,句句相应,如同诗一样。
2.跳跃的语言
诗的特点之一是重神合而不形合,因此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而废名的小说“字与字,句与句,互相生长,有如梦梦不可捉摸。”[3]作者运用古代诗词的表现形式,在简短的语句中却有着强大的表现力,虽说字句之间少了联系,但制造出了陌生化的效果,留下许多空白给人想象。例如在《树》里有这样一段:转眼落在细竹的箫的上面。“我不会吹。”
但弥漫了声音之感。
Silence有时像这个声音。这里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小林沉浸在他想象的美好世界中——青草、骆驼和杨柳,一幅美妙和谐的乡景图中。这一派诗情画意中,若有优美的箫声相伴,那更完美了,但若是直白的描写,文章的情味则荡然无存,作者便使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将视觉转变为听觉,在跳变中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引人入胜。读者在想象这段语言时,也随着语言进入了小林的世界。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4]
3.直接引诗入文或者化诗入文
废名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强烈的喜爱,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引用了古典诗词。如:
(1)“今天的花实在很灿烂——李义山咏牡丹诗有两句我很喜欢:‘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你想,红花绿叶,其实在夜里都布置好了——朝云一刹那见。”——《桥·桥》
(2)“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桥·松树脚下》。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桥·灯笼》。
(4)“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此盖是小林踏进这个门槛的境界。真是深,深,——深几许?虽然,最好或者还是临渊羡鱼的那一个人。若有人焉问今时何世——仓皇不知所云!……——《桥 ·箫》。
在(1)中,作者引用了李商隐的《牡丹》一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琴子与小林赏花时的情趣。(2)引用了李白的《拟古》一诗的首联,此句的引用,表达出小林在松树脚下的思考。(3)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子罕》,在文中是从史奶奶的口中说出的,史奶奶只是一个普通村妇,但都能说出这样的句子,由此可见,废名笔下的人基本上都有着诗意的味道。(4)中既有诗经中《大雅·旱麓》中的诗句,也化用了的欧阳修的《蝶恋花》,短短的诗句表达出小林在看了细竹的秀发后,那种对细竹的复杂感情。引入诗句让小说的语言清新同时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诗意油然而现。
废名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强烈的喜爱以及他静态的艺术思维方式,从而使作品具有诗意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废名的作品具有了纯情的本土的浪漫主义特点,黑格尔认为“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5]废名正是抒写绝对的内心生活,采用若隐若现的内倾式叙述方式,超脱于烦扰的世事,保持主体心灵的虚静,在和谐中进行审美创造,最终写出简洁、灵动、哲思的语言。
二、散文化的结构
散文化的结构是指: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就如同散文的叙事是片段事件的连缀,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一样。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桥》这是这样安排结构的。
首先,在《桥》中我们看不到曲折的情节,桥几乎没有故事。它主要描写小林、琴子、细竹三人过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故事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更多的笔墨放在了风俗人情、自然景致上。其次,小说的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更多的为性格特点,而不是命运的转变。在小林身上体现了禅宗特点,琴子则略带儒家品德,细竹有道家的趣味。此外,作者并不看重社会背景,全文几乎不曾提起。作者有意切断笔下人物与外界的联系,营造了一个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自然空间。如果我们把三个主人公隐去,《桥》依然有生气:落日会渐渐落下,红花依旧开着,柳条还会飘絮,青山还是那样绿。从这个角度看来,《桥》的主人公不是他们仨而是大自然。
我们再从能指和意义层面来分析《桥》的散文化结构。能指指字词句方面,我们看到全文少有冗长的句子,句式简洁,文字利索,只求达意,甚至于“涩意”,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结构颇具散文的特点。
从意义方面看,作者用了很多的隐喻把废名的意境世界表达出来。例如故事开头就讲一个小男孩帮一个小女孩取回她的娃娃。这里隐喻了主人公的出场也如同小男孩与小女孩一样的纯真。小说结尾也提到小孩的睡子鼓也是一个玩具,隐喻出尽管孩子们都大了,但是那份纯真并没有变。这里寄托出作者希望人们一直都拥有一份纯真一份人性美。
再如,文中多次出现梦境,例如在《桃林》这一节里,小林梦见他、琴子和细竹同坐在一艘船里没有桨却依然行驶在无边的海上,后来只有细竹在船上,宛在水中央。这个梦隐喻的有以下几层意思一为三人所过的生活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过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哉”的自由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二为独剩下细竹在水中表达出小林隐藏在心中对细竹的爱慕之情;三将梦意与诗句相连既领会古典诗词又迸发出审美灵感。巴什拉曾说:“梦想的人在梦想中在场。即使梦想的人知道他暂时离开了——他这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一种精神,过去或旅行的出灵。”[6]在废名的梦境里,无论是梦中的人在场与出场都表达了一种精神——领悟中国儒、道、禅的趣味达到一种超然旷达,宁静和谐的心灵。所以梦境构成了废名对理想世界的想象和重构,再现他心中的人生理想模式。作为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的隐喻贯穿小说,隐喻实际上就是意义,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在《桥》中无论是字词句上还是意义上散文化的结构无处不在。司马长风也曾这样说道:“废名的小说几乎和散文没什么区别。其实他的小说,散文气味还多过小说气味。因此可以把他的诗以外的作品都归之于散文[7]。
三、画的意境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与景交融互渗,因而挖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8]《桥》这篇小说里的意境,初读时好像宗先生所说的相反:情与景是交融渗透,但后来彷佛是景深,情更淡,如同白开水一样,故事不曾有结尾,情感并没有宣泄。其实,我们细细读来后发现废名确实是写意境的高手,因为表面上的淡情正是内心深处最真诚的情感的表达。当一个人是为艺术而写作时,当他具有了古代文人墨客超然尘外的庄禅人格,他笔下的景其实已经在他心里过滤了一遍,再次的写出,则是再次的领悟,情一层比一层深,景也一层比一层晶莹,随着文思的流动,情感的加深,到了极致就是两个字——平淡。
废名爱大自然爱到不是儿子母亲的依恋,从中寻到慰藉,而到了自然就是他,他就是自然物我两相依的境界,在这里任何炙热的感情都显得苍白无力。这也是废名希望自己的读者是鉴赏自己的作品而不是简单的阅读。废名将艺术价值和美学意蕴置于小说中,所以要把读他的小说作为一项审美活动来对待,和他处于同一基调上甚至于也和他拥有一样的创作心态。这样我们在读《桥》时,就打开了我们的“接受屏幕”从而更好地读懂废名。
对大自然的挚爱之情融入进小说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将各种景致像画一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与创作主体一同感受风景画一般的境界。此外,正如“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东坡《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所说诗画有着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废名先生用了诗意的语言来写小说,在他的小说意境中自然渗透了画的美感与情韵。废名在《桥》中为读者一一展现富有人情风味的风景画。具体表现为三点:
对于3 h和6 h累积降水的距平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的评估结果与上述24 h累积降水的结果相一致,集成之后的结果相比最优方案有所提高。从TS评分中也发现,集成后也稍次于最优方案。由此发现通过简单集合平均可有效地解决各种方案预报不稳定的问题,充分发挥各种方案的优势,降低预报误差,提高预报技巧。
1.体现为《桥》的篇章命名上
《桥》分为两卷,第一卷又分为上下两篇,共计52章,在对这52章的命名中除了3章(第一章,上卷下篇中第一和第二章)不是用植物、景点或场景命名外,其余全是景致图的命名。例如金银花、史家庄、井、落日、猫、闹学、沙滩、荷花、黄昏、杨柳等。“金银花”展示了一幅小林幼年摘花图,“闹学”描述了乡下孩子们调皮闹学的图景,“荷花”绘出了一幅林子、琴子和细竹三人雨中赏荷图。打开《桥》,我们便打开了一本风景图集。
2.景物推动情节的发展
《桥》的情节不是由人物推动的,而是借助景物来推动的。人物的相遇是因为景与物;人物之间的对话多围绕景与物,人物的想象也是在景与物牵引下更美,人物的顿悟也得益于景与物的启发。大量的景物描写使小说具有风景画一样的美感,读者在读小说时读到的意境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风景画的意境。我们彷佛置身于长长的画廊中,沉浸在废名为我们营造的诗情画意的境界中。美学家朱光潜曾概括说:“《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每境自成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它容易使人感觉到‘章与章之间无显然联系的联络贯穿’。全书是一种风景画簿,翻开一页又是一页……”[1]136
3.丰富的意象为风景画的意境增添别样的情趣
废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转义、移植、跳转等“化腐朽与神奇”将普通的景物赋予新奇与朦胧的意象。例如在《井》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把我的扇子画的像什么样子?我又没有叫你画。”
“像——像一堆石头!”
原本画扇子画出来的一堆石头,扇子与石头在常人看来是很难联系起来的,废名却将扇子不露痕迹的跳转到石头上来,显得新奇却又自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扇子石头图也引起读者的情思。
风景画般美的意境源自废名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与禅宗学说紧密的精神联系。它们赋予废名冷静的人生态度,平和的文化性格,因而在作品中体现出返璞归真的生命情调。
四、小结
废名的小说被称之为“诗化小说”主要是从语言和诗境来分析的,其实他的小说中不仅有诗境还有画境,加以散文化的结构让小说呈现出独特的一面,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诗画小说”。诗、画、散文的三位一体的小说,独特的风格,唯美的意境将吸引更多的读者。在现代浮躁的社会中,废名为人们送来一股清新的自然风,相信废名的艺术价值将不断的被人们挖掘。
[1]朱光潜.书评中的文学景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2]废 名.废名小说选(序)[M]//陈振国.冯文炳研究资料.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129.
[3]冯文炳.废名小说选·序[M]//冯文炳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2.
[4]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2.
[5]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7.
[6]加斯东·巴什拉 .梦想的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 1996:209.
[7]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M].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76:129.
[8]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美学散步.上海:上海出版社,1981.70.
Analysis of Feiming’s Work-The Bridge:The Novel of Integrated with Poem,Picture and Essay
ZHANG Yue-hui
(School of Literature,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China)
Feiming wa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unique novelist in contemporary writing.As one of his representative work,The B ridgeshowed Feiming’s special style which was the composition of poem,picture and essay.This paper illustrated Feiming’s unique character through this novel.
The Bridge;unique style;integration
I206.6
A
1008-4738(2011)02-0066-04
2011-02-23
张月辉(1985-),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9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