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休闲消费质量提升瓶颈与突破路径
2011-08-15郭鲁芳蒋微芳
郭鲁芳,蒋微芳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中国休闲论坛
我国居民休闲消费质量提升瓶颈与突破路径
郭鲁芳,蒋微芳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休闲消费质量关乎人的生活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消费观迂腐陈旧、休闲产品供需错位以及收入鸿沟与谨慎消费心理是目前制约我国居民休闲消费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
休闲;消费质量;提升瓶颈;突破路径
消费质量关乎消费者时间与金钱价值的实现程度,对消费者的个人素质提升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休闲消费活动多数在于填补闲暇时间,呈现出单一化、低层次、被动性等特征,休闲消费质量低下问题凸显。深入剖析制约我国居民休闲消费质量提升的主要瓶颈,研究突破路径,不仅有利于休闲消费转型升级以及休闲产业优化发展,而且有利于个人自由且全面发展,甚而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研究意义不言而喻。
一 我国居民休闲消费质量提升瓶颈
(一)迂腐陈旧的消费观——制约休闲消费质量提升的意识障碍
智利知识界的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在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坎坷道路时,曾说过这样一句含义深刻的话:“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休闲消费观是消费者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者关于休闲消费生活比较系统而稳定的见解和看法。休闲消费观一旦形成,会对休闲消费行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影响,从而也决定了休闲消费质量的高低。科学、创新的休闲消费观念能引导积极的休闲消费行为,促进休闲消费向可持续方向变迁,带来高质量的休闲消费享受;反之,就会产生畸形的、陈腐的、消极的休闲消费行为,阻碍休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休闲消费质量低下。
在当今中国,三种落后的休闲消费观制约了居民休闲消费质量的提升。
1 黜奢崇俭的抑制型休闲消费观 中国传统黜奢崇俭、量入为出的消费文化根深蒂固,在弘扬美德、约束贪欲、节约资源、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的休闲消费视野,抑制了一部分人的休闲消费欲望。据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于 2009年 7月对外公布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多年来,山东百姓对余钱支配“稳”字当先;而对“超前消费”,近 2/3的城市居民表示不会尝试,该比例在农村中更高。由于消费者一般不轻易追赶休闲消费新时尚,休闲消费思想基本上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忌讳“寅吃卯粮”,超前休闲消费的意识淡薄,因而容易导致休闲消费需求不振,休闲消费水平提升面临较大阻力。
2 挥霍炫耀的庸俗化休闲消费观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消费本应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情味的、创造性经验”。休闲消费更应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之旅。然而,在当今中国,挥霍炫耀的庸俗化休闲消费观却大行其道。一些人对休闲产品的消费由功能消费转向符号消费,所追求的根本不是为了获得精神的愉悦和修养的提升,而是为了显示、炫耀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一些人重感官刺激,轻精神超越,讲吃喝、比排场,攀比之风日盛,铺张奢侈,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违背可持续消费所倡导的“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休闲消费是炫耀性消费的重要展示领域。据《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 (2009-2010)》显示,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 94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7.5%,并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日本;预计未来 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首位。这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国民生活水平是极不相符的。
3 工作优先的被动性休闲消费观 从本质上讲,消费的目的是对需要的满足,而生产又是为了满足消费,即“生产—消费—需要”。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更关注工作时间的安排,忽视休闲时间的积极利用。而且在休闲意识、形式和内容方面仍然沿袭着传统,只是用更多传统意义上的休息 (而非休闲)来填充新的闲暇时间。2008年一项对南京市民的调查显示,有近 1/3的被试同意“在没有生活压力的情况下愿意减少闲暇时间来工作”;被试平时最经常从事的休闲消费活动为家中上网,其后依次为看电视、看报纸 /杂志 /书、逛街购物等;双休日最经常从事的休闲消费活动为逛街购物,其后依次为上网、体育类业余爱好、看电视、文化类业余爱好、私人聚会、看电影等。[1]“20世纪 80年代,数百万北美人把工作看成生活的中心,而这使他们歪曲了生活的本意,导致了情感的混乱。”[2](P.49)对休闲与工作关系的错误认识引致产生低层次、被动性的休闲消费,最终将阻碍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二)供需错位——制约休闲消费质量提升的结构性障碍
高质量的休闲体验给消费者以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的休闲满足,是休闲供给部门获得经济效益的长久基石。当前,我国休闲产品种类少、质量低、价格不合理以及休闲设施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已成为制约我国居民休闲消费质量提升的巨大障碍。
1 休闲产品种类单一 按内容划分,休闲消费包括保健性消费、美容性消费、餐饮性消费、娱乐性消费、情感性消费、增智性消费和综合性消费等七大类型。[3]休闲消费活动的多样性为居民的消费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选择空间。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与逐步深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消费理念发生巨大变化,休闲消费结构升级呈持续态势,较高层次的休闲需求趋旺。从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结构看,单一化、被动性、服务性休闲需求正被多样化、自主化、体验化休闲需求所取代,而蜂拥式的节假日休闲正转向休憩型的全年候休闲。然而,目前我国休闲供给结构的调整却明显滞后于休闲需求结构的变化,休闲供给者缺乏对消费需求趋势的把握,缺少对消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提供的休闲产品以“老少咸宜”类为主,单一化、低层次特征明显。当前我国的休闲供给仍以大众型的餐饮、娱乐、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导,文化、教育、体育运动、保健等发展性、精神性的高层次休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不足。
2 休闲产品质量低下 总体而言,我国休闲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休闲市场缺乏有效调控,休闲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鉴于休闲行业较优的经济回报率与广阔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区域间休闲产业同构问题凸显,加之在休闲产品开发方面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休闲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营利空间被逐渐压缩。为生存与发展,一些休闲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甚至推出格调低下的媚俗化的休闲产品来迎合大众口味,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休闲消费质量。此外,休闲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岗前与岗中较少接受培训,致使服务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不能为休闲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3 休闲产品价格不公 当前我国休闲市场管理混乱还表现在休闲供给价格不合理,突出表现为较多休闲产品价格高昂,与中低收入者——我国主体消费群体的收入水平不相适应,多数人缺乏购买力。此外,乱收费、乱定价等问题频现,例如在节假日高峰期间,景区景点宰客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休闲消费者遭遇不公平待遇,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4 硬件设施建设落后 休闲消费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包括休闲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目前,我国休闲设施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如偏远地区的道路情况差,城市中的公共交通拥挤,休闲场所难觅停车位等,这些都影响了消费者的休闲满意度。休闲设施的空间分布与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休闲设施多集中于城市中心地带,城郊及偏远农村少有分布,数量庞大的农民休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城市中的休闲设施供给单一,休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游乐园、休闲村以及居民区公共场所、活动中心等建设滞后,未能及时适应由收入增长、视野开阔所引致的休闲消费需求结构向高层次演进这一要求。
(三)收入鸿沟——制约休闲消费质量提升的非结构性障碍
闲暇时间、收入状况、消费心理等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休闲消费质量。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居民的闲暇时间获得显著增加,其重要标志是带薪休假等新休假制度的实施。因此,闲暇时间对居民休闲消费质量提升的约束作用在逐渐减弱,而收入差距拉大以及由谨慎心理引起的消费者休闲消费倾向下降则依然是影响我国居民休闲消费质量的主要因素。
1 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低收入者休闲消费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极大地调动了人们从事休闲消费活动的积极性。然而,相伴而生的却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 5%的人口掌握了 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 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 41.4%的财富。我国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群体差异高达 10倍,而一般国外标准约为 5-6倍。中国的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之比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1.8∶1扩大到 2008年的 3.31∶1;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另据麦肯锡模型计算,到 2011年左右,中国内地下层中产阶层人数将达到约 2.9亿,占城市人口的 44%,成为内地城市中规模最大的社会阶层。“我国的整个社会结构尚未形成橄榄型就已逐步凸显M型,原本很弱的中间阶层在往下塌陷。”①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丁元竹对我国社会阶层变化情况的分析,见《新社会阶层进入中国国家政治生活尚需健康发育》,搜狐新闻,http://news.sohu.com/20070102/n247390228.shtml.过大的收入差距意味着占据我国人口数量绝大部分的中低社会阶层的休闲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更遑论休闲消费质量的提升。
2 谨慎消费心理滞缓观望者休闲消费根据Carroll(1992)的储蓄缓冲存货理论,消费者在未来收入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时会降低当前消费,消费增长率与同期的不确定性负相关。近三十余年来,社会成员的消费水平总体上呈现出逐步提高的态势,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面临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的休闲消费者的谨慎心理也在增强。一方面,由于以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品供应充裕,价格下滑,加之集中消费质量下降,持币观望的消费者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由于收入预期不稳定,面对“新三座大山”——住房、看病与上学,消费者尤其是中下层群体持币动机强化,对属于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的休闲消费趋于谨慎,即期休闲消费下降。2009年 2月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搜狐新闻中心联合针对北京、上海、广州 3市 1042位 18至 60周岁常住居民进行的电话访问结果显示:在金融危机中,居民首选的压缩消费项目的前三类均是弹性较大的消费项目,即娱乐休闲、服装鞋帽等生活用品及出行旅游,分别占总数的31.2%、25.6%及 21%。由于休闲消费属于选择性消费,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及其他不确定因素会对其产生明显的抑制性影响。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与狂飙的消费价格,人们普遍采取压缩休闲消费的行为。
二 我国居民休闲消费质量提升之突破路径
优质的休闲消费,有助于提升我国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个人自由且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突破以上制约我国居民休闲消费质量提升的瓶颈,就必须树立可持续休闲消费观,优化休闲供给结构,增强休闲消费信心。
(一)理念创新,树立可持续休闲消费观
可持续休闲消费观是与时俱进的休闲消费观,是一种创新理念,它能保证人类休闲生活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其内涵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适度休闲消费,既反对过度抑制的消费不足,又反对毫无节制的过度消费,更加反对挥霍炫耀的奢侈消费;[4]二是健康休闲消费,在满足低层次、物质层面休闲消费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高层次、精神层面的休闲消费,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三是低碳休闲消费,反对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休闲消费,崇尚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非传统”休闲消费。
摒弃迂腐落后的休闲消费观,树立可持续休闲消费观,应大力倡导可持续休闲消费,开展全民休闲教育。
1 大力倡导可持续休闲消费 对各种迂腐落后的休闲消费观进行批判是提升休闲消费质量过程中树立可持续休闲消费观的关键。同时,要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并根据各类大众传媒受众特征,对可持续休闲消费知识和消费理念等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宣传,尤其要重视青少年的可持续休闲消费观。青少年受传统文化消极因素影响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较强,又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他们培养成可持续休闲消费的先锋,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并且意义重大。互联网的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征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应加大可持续休闲消费理念在年轻消费者依存度较高的校内网、开心网等社区型网站的宣传力度。此外,还可定期开展“休闲消费宣传周”活动,大力倡导适度、健康、低碳的休闲消费方式。
2 开展全民休闲教育 对全体国民进行休闲教育,是构筑可持续休闲消费理念的重要环节。休闲教育是“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获得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或娱乐环境中”。[5](P.654)我国的休闲教育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加强休闲教育已势在必行。休闲教育应贯彻四项原则:一是全民教育原则。要将休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通过全民教育达到全民可持续休闲消费的参与。各级教育者不仅限于学校的教师,还应该包括父母、企业、民间机构、社会团体和政府组织。二是终身教育原则。美国学者布赖特比尔认为,教育是一种思考和学习的过程,而休闲教育则是一场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来改善生活质量的全面运动,一个使人明确自己休闲价值观和休闲目的的过程,一种使人在休闲中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方法。[6]因此,休闲教育是贯穿人整个生命周期的终身教育。高等院校要设置休闲类专业,开设休闲社会学、休闲心理学、休闲经济学、休闲管理学等课程,以迅速普及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三是分类教育原则。休闲教育应区分不同的对象分类施教,并注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针对性,从而使公众学习休闲,善于休闲,充分休闲,积极休闲,高效休闲。四是注重实践原则。休闲教育意味着,应当尽早地让人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休闲活动,帮助他们培养休闲技巧和休闲鉴赏力,从而使人们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休闲教育的落脚点应是实践,教育要帮助休闲者排解日常休闲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公众休闲消费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公众处理好休闲与工作、休闲与创业的关系,克服损害健康、扰乱家庭、降低效率、破坏秩序的不良休闲行为。至于休闲教育的实现形式,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现有的教育课程之外再添加一些专为闲暇技能做准备的训练;另一种是彻底改变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超越专业性的实用领域,而注重“培养、开发学生们的感官、情感、智力、心理和精神风格方面的综合素质”[7](P.312)。
(二)产品创新,优化休闲供给结构
休闲供给结构高度化是与休闲消费需求升级相适应的。改变当前我国休闲供给结构低度化现状,消除供需错位,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提供个性化休闲产品 人们生活水平越高,休闲消费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特征就越显著。不单是高收入者,低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同样渴求休闲供给者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个性化休闲产品。休闲消费需求已从量的外延性扩大转向以质的追求为特征的内涵性增长。提供个性化休闲产品,不仅要根据休闲消费者个体差异因素设计开发不同形式的休闲产品,更为重要的是满足休闲消费者对精神消费日益强烈的需求。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丰富休闲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体验。即逐步清除低俗、庸俗、恶俗的休闲活动和休闲项目,不断增加健康的体现时代风貌的沦肌浃髓的文化元素,唤起休闲消费者最大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增强休闲产品的情感体验。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产品与服务的功能性需求,而是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超越“功能效益”的“情感效益”才是他们最看重的。
2 加大休闲设施开发力度 休闲设施与公共基础设施是开展休闲消费活动的先决条件,直接关系到休闲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政府在加大开发力度的同时,应放宽限制,鼓励民间投资,通过整合民间资本和政府资本,发挥资本最大效益。在休闲设施和休闲项目开发上,应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消费者的需求,着力体现多元化消费、多层次消费和多地域消费的特征。首先,要体现多元化消费特征。休闲设施和休闲项目开发要瞄准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娱乐需求和知识需求,要创造多样化、网络化的休闲场所系统,形成都市—郊区—乡间—原野、家庭—学校—公园—街巷—邻里等休闲系统,适应、引导、满足不同细分群体的休闲需求。其次,要体现多层次消费特征。要注意根据消费的“领先者”、“居中者”、“滞后者”等不同群体推出适当的休闲产品,目前特别要注意开发适合低收入者的休闲产品,以此来提升我国居民的整体休闲消费质量。最后,要体现多地域消费特征。如城镇居民可以到农村观光度假,享受乡村风光;农村居民可以到城市购物,体验都市风情。多地域的休闲消费,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种休闲需求,提高他们的休闲消费水平。
3 推进休闲供给创新 在推进休闲供给创新方面,政府应承担相应的职责。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休闲娱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政府就应扮演先导者和规制者的角色,对休闲供给进行有效的调控。现阶段,调控的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休闲产业和产品开发的促进和推动;二是对休闲时间的布局和调控;三是政府对集中的假日消费的信息预告和调控;四是对整体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推进休闲供给创新的另一途径是提升休闲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往往把休闲从业人员亲切地誉为“亲善大使”,因为他们付出爱心,运用智慧,以一种特殊的品质和技巧传递爱的精神,帮助人们找到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馨和美好。因为他们的存在,人们更多地品味到了生命的喜悦和休闲的精彩。而在我国,包括休闲业在内的服务行业长期以来被视为伺候人的行业,从业人员对本职工作缺乏价值认同,这不利于有效休闲供给的推进。因此,要通过舆论引导、提升报酬等手段提高休闲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中的作用。
(三)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强休闲消费信心
为引导和调整居民消费心理,增强其休闲消费信心,现阶段,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决心缩小贫富差距,切实增加社会成员收入;下大力度改革消费体制,积极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下大力气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 切实增加社会成员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施“国富为主,民富为辅”的战略。今天,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国富”目标,转轨“民富优先”战略正当其时。然而,目前我国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却致使多数社会成员无法较好地享受改革成果,一方面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并有可能造成发展动力衰减。因此,为实现“民富”目标,应想方设法增加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中下层群体的收入,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使中低收入者真正实现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就当前而言,要遵循“提低、扩中、调高”的改革思路,加快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2 积极发展个人消费信贷 消费信贷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对引导个人有计划消费、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质有着积极意义。鉴于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可参考以下几点建议:其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倡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引导居民逐渐适应消费信贷;其二,规范个人消费信贷的社会法律环境,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价和监控制度,降低居民消费信贷风险,放宽消费信贷条件,逐步消除消费信贷机会不均等现象;其三,丰富消费信贷品种,完善消费信贷结构体系,尤其应扩大旅游等休闲消费信贷,使有稳定收入、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居民,通过分期付款提前消费高价值休闲商品,促进中长期休闲消费转化为即期休闲消费。
3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能够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为其营造安心工作与生活的心理环境,而且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建立起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而我国尚未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休闲消费者对预期的不确定性,进而引致谨慎的休闲消费心理。当前我国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属住房、物价、医改、教育、就业、拆迁等民生问题,这同时也是 2010年居民最迫切的六大民生期待。[8]因此,完善涵盖这些民生问题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一要正确引导居民增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责任;二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三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同时广辟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渠道,如开征社会保障税,增加社会保障收入;四要减少国家干预,强化市场机制对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使社会保障制度从“国有化”向“私有化”转变,让私有企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1]产俊,罗剑楠,杨天虹.南京市民休闲方式实证分析[J].中国商界,2008,(11).
[2]厄尼·J·泽林斯基.你能不能不工作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邓崇清.简论休闲与休闲消费[J].改革与战略,2000,(5).
[4]蒋莉,罗琳.试论消费观念变革与可持续发展消费观[J].经营管理者,2009,(1).
[5]T Husen,TN Postlethwaite.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6]C K Brightbill.Educating for Leisure-centered Living[M].New York:JohnW iley&Sons,Inc.,1996.
[7]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8]古文洪.热望 2010:中国人的六大民生期待 [J].半月谈,2010,(1).
The Bottlenecks of Improving Chinese Residents'Q uality of Leisure Consumption and Its B reakthrough Paths
GUO Lu-fang,J IANGWei-fang
(School of Touris m and CityManagement,Zhejiang Gongshang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Leisure is the center-point about w hich everything revolves,the liberated experience of the self-dependent being,and hum an beings'ideal existence.Leisure consumption quality relates to people's life quality,self-realization and social harm ony and stability.A ntiquated and outdated view of consumption,dislocation of leisure supply and dem and, incom e gap and consum ers'cautious sentim ent are the m ain bottlenecks w hich currently restrict Chinese residents to improving leisure consumption quality.This paper conducts a special study on these bottleneck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breakthrough paths.
leisure consumption quality;improving bottlenecks;breakthrough paths
C913.3
A
1674-2338(2011)02-0106-06
2010-12-27
郭鲁芳 (1966-),女,浙江诸暨人,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休闲经济的研究;蒋微芳 (1984-),女,浙江丽水人,浙江工商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休闲经济、旅游经济与管理研究。
沈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