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庚的诗歌创作

2011-08-15黄之栋

关键词:诗话苏轼

黄之栋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文学研究

论唐庚的诗歌创作

黄之栋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唐庚在宋代有“小东坡”之称。他重视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这在北宋绍圣以后的诗坛上是独树一帜的。其在贬谪时期的诗作,不作“迁谪悲酸之态”,深刻细致地抒发了蛮烟瘴雨之下的独特的人生感受,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诗歌艺术上,他追求自立,与当时的江西诗派迥然有别,学杜而能“得杜之正”,意新语工,为陈与义、陆游导夫先路。

唐庚;北宋;诗歌

在宋代诗坛名家中,唐庚不论在为人与作诗方面都极富个性。他与苏轼同乡,年轻 35岁,因“文采风流”而有“小东坡”之称[1](P.1886)。他与苏轼一样都曾被贬惠州,又都因为贬谪而在创作上进入更高的境界。其作品受到后人的喜爱和推重,南宋时周必大说:“眉山唐子西之文盛传于世,不待赞也。”[2](《跋唐子西帖》)刘克庄认为 ,“其出稍晚 ,使及坡门,当不在秦、晁之下”。[3](P.25)元朝时吴师道则认为他是“陈无己流亚也”[4](P.593)。但这样一位重要的作家却没有得到宋代文学研究者的应有重视。常见的文学通史和断代的宋代文学史甚至诗歌史著作往往对他略而不论,只有程千帆、吴新雷的《宋代文学史》简单地介绍了他的生平和创作。陶文鹏先生曾撰写论文,对其谪居惠州时期的诗歌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5]本文意图通过对唐庚诗歌的功能与艺术两方面作出分析,揭示其在宋代诗歌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 “药石之道”——用世之志与安心之方

对于唐庚诗歌的评论,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他重视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其次,他贬谪惠州时所作的诗篇,在情感表达上不像传统的迁客逐臣那样以哀怨为主,而是借南州景物,谱写出崭新的生命之歌。

(一)“属意遣词,必存药石之道”

郑总在为唐庚文集所作的序言中写道:“属意遣词,必存药石之道,或以箴世,或以自明。”[6](《叙》)唐庚的儿子唐文若对其父的创作也有类似评语:“其于文率皆惩世漫靡,多所矫拂,扶雅黜郑 ,不为苟作。”[6](《书先集后 》)这绝不仅仅是出于私意的溢美之词。宋人所作的《东都事略》也认为唐庚“为文精密,通于世务”[7],可知这是当时士论的普遍看法。宣和四年 (1122),陈渊读了他的文集之后,写下这样的评语:

余观近世文人,其议论精深,雅有先辈风流,的然可施于用,如此公殆无而仅有也。惜其不年,赍恨以没,可为太息。[8](《书唐子西集后》)

陈渊认为唐庚的诗文不仅具有现实针对性,而且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也切实可行。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在当时像唐庚这样究心世务的人很少。这与徽宗时期的政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在北宋政坛,因王安石变法而引发的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从起初的政见之争变为后来的意气之争,最终到了势同水火、你死我活的程度。徽宗即位以后,采取了调和新旧的政策,但是不到一年时间即宣告破产,朝政完全由以蔡京为首的新党把持。蔡京等人将兴治“文字狱”作为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手段,这对世道人心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胡寅指出,“蔡京继之,专以朋党一言,禁锢忠臣义士,或谓之诋诬宗庙,或谓之怨

父兄,或谓之指斥乘舆,或谓之谤讪朝政。行之二十年,天下之士不仕则已,仕则必习为导谀,相师佞媚,歌功颂德,如恐不及”。[9](P.473)由此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谄诗谀文大行其道,如周紫芝所说,“当时文士操笔和墨,摹写太平纷然”[10](P.190)。在这样的氛围下,唐庚创作了一些批评弊政、关心民瘼的诗文,就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唐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主要有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反映民生疾苦。比如《武兴谣》描写连年荒歉之后,山中民不聊生,唯以 根橡食,聊且果腹。诗的末句写道:“今年 尽橡实贵,山中人作寒蝉枯。”①《全宋诗》卷 1325,第 23册第 150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下引唐庚诗作均出于该册,不另注。以干枯的寒蝉比喻冻饿而毙的饥民,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诗人虽然没有像白居易《新乐府》那样“卒章显其志”[11](P.136),但其对民生的深切关怀显而易见,这种精神与乐府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又如《城上怨》:

雨似悬河风似箭,风号雨驰寒刮面。何处巡城老健儿,城上讴吟自哀怨。不知底事偏苦伤,声高声低哀思长。戍边役重畏酷法,去国年多思故乡。城上歌时夜方半,正是孤斋醉魂断。和风和雨两三声,推枕投衾坐长叹。传闻黠虏动熙河,战士连年不解戈。今夜风号雨驰处,城上哀怨知几何。

徽宗即位之后,穷兵黩武,多次征讨西北等地的羌族部落。而广大人民则面临更为沉重的徭役和更加严酷的法律。伴随着苦雨终风,诗人忧国忧民的叹息和戍卒的悲歌怨曲交织在一起。

除了这些关心民生的诗歌,批评时政也是唐庚诗歌的重要内容。蔡京主政时期,为迎合徽宗的好大喜功之心,制礼作乐以文饰太平。而蔡京的政敌张商英,“方大观政和间,时名甚著,多以忠直许之”[12](P.196)。蔡京罢政,张商英拜相,“四海欢呼,善类增气”[13](P.3216),唐庚作《内前行》以纪其事,既有对张商英的歌颂,也有对蔡京的讽刺:“周公礼乐未要作,致身姚宋亦不恶。向来两翁当国年,民间斗米才四钱。”否定蔡京的政策,指出周公礼乐难以成就,能做到像唐代名相姚崇、宋璟那样利国利民就很不错。胡仔指出:“此语善于讽诵,当而有理。”[14](P.261)明人瞿佑也认为“词旨轻重,要当如是”[15](P.1259),都对唐庚继承诗经讽谏传统表示肯定。

对于朝政缺失,唐庚有时采用借古讽今的方式。如作于南迁途中的《张曲江铁像诗》,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借唐玄宗重用奸臣而疏斥张九龄这一史实,委婉地表达了对徽宗亲近小人、重用奸佞的不满与忧虑。但有时激于义愤,他就直接批评,毫不隐避。其中有批评朝廷的征调贡赋制度的,如《蜜果》。也有批评朝臣失职的,如《读邸报》:

当今求多闻,取士到蓬荜。时时得新语,谁谓山县僻。昨日拜御史,今日除谏官。立朝无负汉恩厚,论事不妨晁氏安。台省诸公登衮衮,闭门熟睡黄䌷稳。

为了营造太平清明之象,徽宗多次下诏求贤。那些擢自下层的人才往往被任命为台谏官,担负拾遗补缺的重要职责。但是他们只以不辜负举主为立朝原则,以持禄保位为处事之道,而将国事置之度外。对徽宗时谏臣居官废职的现象,南渡之后李纲在文章中也曾经予以批判:“任言责者,不过抉摘细故以塞责,随时俯仰以为进身之资,其视朝廷阙失,不啻如越人视秦人之肥瘠。甚者至颠倒是非,变乱白黑,以惑人主之聪明。其肯长虑却顾,为防微杜渐之计邪?燕山之役,廷臣至无一人言者。职此之故,驯致祸变,至今为梗,非无自而然也。”[16](P.1504)他认为这是北宋最终覆亡的原因。李纲之文作于南渡之后,已是决痈溃疽之时。而唐庚此诗则成于养痈遗患之际,其蒿目忧世,思深虑远,是无愧于陈渊、郑总等人的赞誉的。

宋代立国以后,实行右文政策,“与士大夫治天下”,②文彦博对神宗语,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21“熙宁四年三月戊子条”,第 5370页,中华书局,1992年。士大夫集政治主体、文学主体、学术主体于一身,传统儒家诗学的政教美刺等创作观念经过一二有识之士的提倡,很快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识。文章与政事一样,成为臣子报效朝廷的重要领域。这也是传统儒学的实践品格与士大夫救弊行道的主体性格在文学上的表现。欧阳修自言“平生事笔砚,自可娱文章。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17](P.35),苏轼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文学观念: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18](P.313)

“言必中当世之过”,表现出这些诗人们所具有的强烈的使命感。但是由于党争所造成的政治生态的恶化,在徽宗时期的诗坛上,苏轼等人所倡导的“有为而作”的文学思想几乎响绝音沉,而唐庚起而继之,在文学创作中“必存药石之道”,这在当时诗坛显得特别突出。从这个角度讲,唐庚的确无愧于“小东坡”之号。

(二)“曲尽南州景物,略无迁谪悲酸之态”[3](P.25)

唐庚南迁惠州之后,迎来了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郑总在序文中写道:“子西谪官七年,诗文益多而工,其得失盖类 (柳)子厚。”刘克庄在《唐博士祠》一诗中亦云:“今观名世作,多在谪官时。太史沅湘笔,仪曹永柳诗。”[19](P.36309)他们都将唐庚的惠州之作与柳宗元贬谪永州、柳州时期的诗歌相提并论。柳宗元与唐庚都有贬谪南荒的经历,并且都因贬谪而激发出创作高潮,但是,他们贬谪时期的诗歌作品在情感表现方面迥然不同。对于柳宗元,宋人认为:“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20](P.393)清人云:“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21](P.347)柳宗元的贬谪诗篇多抒发酸楚悲哀之情。而唐庚虽然也因贬谪而遭受极大的心理创伤,在诗中也抒发“闵己伤志”之情,却不同于柳宗元的悲苦不振。比如下面两首诗:

不死良难学,全生或可几。茶随东客到,药附广船归。棋倦收成败,书慵卷是非。关心无杂虑,魂梦入精微。(《杂诗二十首》之四)

万里非吾土,三年失我常。只愁鸢跕跕,敢作鹤昂昂。白竹连闽越,黄云入夜郎。何时返栖息,谁为问桃娘。(《杂诗二十首》之二十)

担心可能埋骨瘴乡,渴望能够生还故里,全生保命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人生问题。与此相应,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屡屡形之吟咏,比如“年事侵肤理 ,忧端宿肺家 ”(《杂诗二十首》之十四)、“南来不觉两秋砧,览照惊呼雪满簪 ”(《遣兴二首》其一),等等。但他并未沉溺于悲戚不能自拔。虽然“欢意天边少”(《九日独酌》),但仍能成功地从身边琐事、当下景物中获取乐趣,让自己意足心安。“勿畏峤南热,我清物自寒。勿忧海邦陋,心广身亦宽”(《长沙示甥郭圣俞》),心灵成为克服恶劣环境的力量源泉。“便归良不恶,未去亦随缘”(《杂诗二十首》之三),随缘自适成为他获得精神解脱的不二法门。这也主要是苏轼的影响。对于苏轼贬谪之作,刘克庄赞曰:“坡公海外笔力,益老健宏放,无忧患迁谪之态。”[3](P.45)清人王文诰评论道:“灵均之贬,全以怨立言;公之贬,全以乐易为意。”[22](卷一)化悲哀怨抑为乐易平和,其方法就是随遇而安。四库馆臣称“(唐)庚与苏轼同里,而颇不满于苏轼”[23](P.640),对此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已作驳正,实际上唐庚对苏轼满怀敬意。他有诗《初到恵州》:

卢橘杨梅乃尔甜,肯容迁谪到眉尖。因行采药非无得,取足看山未害廉。辨谤若为家一喙,著书不直字三缣。老师补处吾何敢,政为宗风不敢谦。

这首诗的尾联就是论苏轼的,坦言自己继承了苏轼的作风。首联表明对贬谪的态度,即随遇而安,恬然自乐,不作“迁谪悲酸之态”。在苏轼的笔下,已经出现“独倚桄榔树,闲挑荜拨根”[24](P.2074,《寄虎儿》)、“舣舟蜑户龙冈窟,置酒椰叶桄榔间”(《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24](P.2109)、“朝盘见蜜唧,夜枕闻鸺鹠”(《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24](P.2142)等描写南国风光的诗句,但只是偶尔为之。唐庚则是有意识地将南州风情作为表现自我心灵意态的背景,这使得他的诗歌别具特色,如:

壮岁日千里,晚途天一方。花缦聊傲世,白袷亦随乡。团扇侵时令,方书遣昼长。此间吾所乐,便拟卜林塘。(《杂诗二十首》之七)

自己不仅在服饰上入乡随俗,而且日常生活也随当地气候相应变化,乐在其中,甚至有定居的打算。这种心态使他的诗歌一洗穷愁怨抑之态,眼中的南州景物也因此风光无限,别具美感。请看下面这些诗句:

花开不旋踵,草薙复齐腰。蛤吠明朝雨,鸡鸣暗夜潮。

身谋嗟翠羽,人事叹榕根。蔬食风掀市,楼居水破村。

蟹黄嗔止酒,车白劝加飧。濯足楼船岸,高歌抱朴村。(《杂诗二十首》之一、二、九)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唐庚曾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说:“子美诗云:‘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盖绝唱也。余惠州诗亦云:‘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又云:‘片云明外暗,斜日雨边晴。山转秋光曲,川长暝色横。’皆闲中所得句也。”[25](P.444)在闲静之中,他悉心体会外物乃至自身的细微变化,发为吟咏,常令人为其清新蕴藉叫绝。“山转秋光曲”一联方回称之为“古今绝唱”[26](卷十二,P.446);《杂诗》第五首的颈联“精力看书觉,情怀举盏知”,纪昀赞曰:“语淡而有味,词质而韵雅”[26](卷十二,P.446)。他在惠州还写了这样一首诗:“几年持钵天外,晚岁结庵海隅。头白亲逢孔墨,眼生初识杨卢。”诗的后面他还特意加注:“孔雀、墨鱼、杨梅、卢橘。”(《六言二首》其一)诗的文学性不高,只是文字游戏。但其中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态却值得注意。他并未因眼前的南国风物而引起异乡谪居之悲,反而生出了调侃谐谑之兴,不是被动地承受苦难,而是用高超的心智,主动地以幽默的方式将外在的压迫予以解构。

宋人称赞苏轼于贬谪之际“英特之气不受折困”[27](P.270),从上面这些诗中可见唐庚也是如此。唐庚认为“文主于气”[28](P.338),他的那些作于惠州的诗歌正是饱满充实之气的体现。他在离开贬所之后有诗云“赖是诗书能却瘴”(《生还至宜都逢李六》),这些蛮烟瘴雨之下的生命歌咏,不仅帮助他安然度过贬谪岁月,也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其在岭南诸作,当时太学诸生竞相传写 ,称‘小东坡 ’”[29](P.271)。

二 “得杜之正”——格律精严而意新语工

唐庚被称为“小东坡”,是因为“文采风流”,也就是才情和气质有与苏轼近似之处。宋人谓其“善学东坡”,“得其气骨而未尽其变态之妙”[1](P.1886),他自己也承认有些诗歌是取法苏轼的,比如《六一堂》诗中的“即彼生处所,馆之与周旋”,就是学习苏轼的“以约辞纪事”[25](P.444)。但他自言:“六经已后,便有司马迁,三百五篇之后,便有杜子美。六经不可学,亦不须学,故作文当学司马迁,作诗当学杜子美,二书亦须常读,所谓‘何可一日无此君’也。”[25](P.443)可知杜诗才是他主要的学习对象。

学杜是北宋中期以后的诗学主流,方回指出:“自山谷始学老杜,而后山继之。”[26](P.324)又说:“乃知‘江西诗派’非江西,实皆学老杜耳。”[26](P.1114)但唐庚学杜却选取了与江西诗人不同的方向。

黄庭坚酷爱杜甫引古入律的拗体之作;而唐庚则倾心于杜甫的壮阔雄浑之风。这也令他们在诗学实践上分道扬镳,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发展了杜甫的“老去诗篇浑漫兴”,而唐庚则继承了杜甫的“晚节渐于诗律细”。叶燮说:“宋诗在工拙之外,其工处固有意求工,拙处亦有意为拙。”[30](卷四外篇下,P.601),黄庭坚、陈师道是“有意为拙”,唐庚则是刻意求工。

陈师道说:“黄诗韩文,有意故有工,老杜则无工矣。”③《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 49引《后山诗话》,第 33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在诗文创作上,他主张“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31](P.311)。黄庭坚作诗也是“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32](P.1331)。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往往“有意为拙”,追求瘦硬劲健的美学风格。钱钟书先生指出:“少陵七律兼备众妙,衍其一绪,胥足名家。……山谷、后山诸公仅得法于杜律之韧瘦者。”[33](PP.533-534)所谓“韧瘦 ”之杜律 ,主要就是指拗体。方回指出:“此等句法惟老杜多,亦惟山谷、后山多。”[26](P.1114)除了破弃声律,创作拗体诗以外,江西诗派也有意识地不求律诗对属的精严工整。

唐庚比黄庭坚小 26岁,他步入文坛时,黄庭坚正值创作的巅峰时期,“山谷体”成为年轻诗人学习的对象,“后山体”也趋于成熟。在唐庚的诗集中,只有一首七言古体《昼寝效鲁直》,槎枒拗涩,是学习黄庭坚的。绍圣元年,唐庚进士及第,官利州治狱掾,而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元符元年,黄庭坚迁戎州,元符三年,唐庚任阆中县令。他与黄庭坚的地理距离越来越近,但是彼此却不相闻问。唐庚与王观复友善,而王观复是得山谷传授诗法的,唐庚在《送王观复序》特别指出“涪翁在黔中,观复以诗书相切磨”[28](P.338)。但是唐庚也没有因为这重人事上的关系而与黄庭坚相往还。个中缘由难以确论,但是至少从文学而言,山谷的诗文成就没有对唐庚产生感召的力量。

唐庚有诗云“诗律深严近寡恩”(《遣兴二首》其二),他认为:“诗在与人商论,深求其疵而去之,等闲一字放过则不可,殆近法家,难以言恕矣,故谓之诗律。”[6](P.445)认真不苟,刻意求工,对此方回赞叹道:“唐子西诗无往不工。”[26](P.600)

在用韵方面,唐庚表现出很高的技巧。比如前引《初到惠州》一诗,为仄起首句入韵式,用十四盐韵 ,韵字为“甜 ”“尖 ”“廉 ”“缣 ”“谦 ”。这是典型的窄韵,但是唐庚写来却从容自然,不见生硬逗凑之迹。纪昀认为这首诗“押韵甚巧”,并对其巧处作了分析:“‘廉’字与‘山’何涉?先插‘取足’二字则‘廉’字有根,此为引韵之法。”[26](P.1569)

在对属方面,唐庚更是手眼不凡。比如《九日怀舍弟》:

重阳陶令节,单阏贾生年。秋色苍梧外,衰颜紫菊前。登高知地尽,引满觉天旋。去岁京城雨,茱萸对惠连。

方回论曰:“用‘单阏贾生’对‘重阳陶令’,工矣。‘苍梧 ’、‘紫菊 ’又工。‘登高 ’、‘引满 ’、‘地尽’、‘天旋’之联,又愈工。末句用‘茱萸’事思弟,尤工也。”[26](P.600)这首诗的前三联都是非常精严的工对,其中第二联“苍梧”对“紫菊”乃是借对,苍梧本是地名,被移用来与“紫菊”相对,丝毫不显得勉强突兀。这样的借对在唐庚的诗歌创作还有一些,诸如“扁舟应夏口,此夕数秋毫”(《夜坐怀舍弟》)、“客去通星汉,僧来自月支 ”(《送客之五羊二首》其二)、“台上经樛女,江天入夜郎”(《游广州悟性寺寺有赵王台盖尉佗时所筑有井甘甚号达摩井云》),都令人在玩味之后,为其推敲之功叫绝。

范晞文总结杜甫诗法曰:“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字来,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34](P.423)唐庚因为学杜,也喜欢写这样的诗句,诸如“青焚日日香,明续年年灯”(《游雪峰院书所见院在开元寺之西越王楼之东盖小院也》)、“黄披终日卷,青对十年衿 ”(《直舍书怀》)、“绿尝冬至酒 ,红拥夜深炉 ”(《雪意二首 》其二 ),等等。

杜甫的五言律诗中,有很多因为叠用双字而更添精彩的诗句,诸如“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野径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急急能鸣雁,轻轻不下鸥”,等等,常被后世诗论家作为讨论的对象。唐庚对此也心摹手追,诸如“亹亹岁华侵 ,垂垂老境临 ”(《秋夕书怀》),“白日时时别,青芜处处同 ”(《春日谪居书事》),“应缘人望望,故作出迟迟 ”(《八月十五夜月》),“挑菜年年俗 ,飞蓬处处身 ”(《人日》),等等,层见叠出。“只愁鸢跕跕 ,敢作鹤昂昂 ”(《杂诗二十首》之二十),用史籍典故 ,自然而不见斧凿痕迹。其《骤雨》一诗,中间两联竟全用这种句法:“声入家家树,凉传处处窗。乱流鸣决决,叠鼓闹庞庞。”连用四个叠音词,如紧锣密鼓,生动地传达出骤雨的声势。

使事用典是诗人作诗的重要修辞手段,胡应麟指出:“诗自模景述情外,则有用事而已。用事非诗正体,然景物有限,格调易穷,一律千篇,只供厌饫。欲观人笔力才诣,全在阿堵中。”[35](P.64)唐庚在这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宋人黄彻论诗强调思想性,反对过分讲求形式,但也称赞唐庚“巧于用事”[36](P.398)。和宋代许多诗人一样,唐庚喜好读书。他说:“某自少暗塞,不通晓世务,独好观古人经籍传记。上自尧舜三代,下迄隋唐五季,数千年事,仅能涉猎。”[37](P.317)这为他储备了大量的诗材。他向强行父传授作诗心得:“凡作诗,平居须收拾诗材以备用。退之作《范阳卢殷墓志》云‘于书无所不读,然止用资以为诗’是也。”[25](P.44)唐庚的诗歌用典面广量大,略举数例以见其一斑:其中有用经语者,如受到争议的“佳月明作哲 ,好风圣之清 ”(《湖上 》),上句出自《尚书·洪范》,下句出自《孟子·万章》;有用史语者,如“他时名誉牛心炙,晩岁穷空犊鼻裈”(《次郑太玉见寄韵》),上句用《晋书 ·王羲之传 》,下句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用子语者,如《白小》末句“安能蹲会稽,坐待期年钓”,用《庄子·外物》;还有用《维摩经》《西域记》《汉武故事》者,等等。像当时其他诗人一样,他也在诗中化用杜甫的诗句,如“虾菜贱时皆丙穴,茅柴美处即郫筒 ”(《南迁》),是用杜诗“鱼知丙穴由来美 ,酒忆郫筒不用沽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一),此外诸如“台省诸公登衮衮 ”(《读邸报 》)、“非复云安忧斗水 ,床头垂手得清甘 ”(《船居 》)、“近前端有得 ,丞相未宜嗔 ”(《次泊头 》),等等 ,都是点化杜诗而来的。《悯雨》这首诗中典型地体现了他高超的用事技巧:

老楚能令畏垒丰,此身翻累越人穷。

至今无奈曾孙稼,几度虚占少女风。

兹事会须星有好,他时曾厌雨其濛。

山中赖有茱粮足,不向诸侯托寓公。

方回论曰:“《庄子·庚桑楚》第二十三:‘老聃之后有庚桑楚者,北居畏垒之山。居三年,畏垒大壤。’注本又作‘穰 ’。《广雅 》云:‘丰也。’子西时谪恵州,谓庚桑楚居畏垒之山,能令丰穰。惠州人以我之故,而至于不雨以穷耶?善用事。‘曾孙稼 ’、‘少女风 ’、‘星有好 ’、‘雨其濛 ’,又用四事。如此加以斡旋为句,而委曲妥帖,不止工而已也。尾句尤高妙。”[26](P.697)清人贺裳认为:“以庚桑楚居畏垒之山能令丰穰,惠州以己之故至于不雨反兴。起法甚新,篇中使事不无太多,喜其不至豫章之生硬令人难耐,兼料丰可为枵者救饥耳。”[38](P.437)他认为这首诗用典过于密集,但是与黄庭坚相比,更为自然妥帖,而且唐庚丰富的诗材对于读书少者也是一助。

唐庚描述自己的作诗经验说:

诗最难事也。吾于他文不至蹇涩,惟作诗甚苦。悲吟累日,仅能成篇。初读时,未见可羞处,姑置之,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反复改正,比之前时,稍稍有加焉。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四,方敢示人,然终不能奇。[39](P.2)

在这方面他与陈师道相似。但陈师道的诗歌,令人“病其艰涩”[40],而唐庚的诗并未因为用心锤炼而失之板滞,也没有“艰涩”之病,而是凝练却又自然,精致不失清新。四库馆臣称“其诗刻意锻炼而不失气格”[41](P.208),《宋诗钞》也赞曰“芒焰在简淡之中,神韵寄声律之外”[42](P.1397),都道出了唐庚诗歌的特点。他的诗句因为意新语工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胡仔指出:“子西诗多佳句,如‘儿馁嗔郎罢,妻寒怨槀砧。’‘十年驹局促,万事燕差池。’‘脱使真能去穷鬼,自量无以致钱神。’此用事对属精切者。又有造语极工者,如‘水裁偏岸直,云截乱山平。’‘破窗灯焰走,冻砚笔锋迟。’‘手香橙熟后,发脱草枯时。’皆清奇可爱。子西尤工对属,佳句不可尽举,姑言其大概如此。”[15](PP.360-361)张邦基也说:“子西诗多新意,不沿袭前人语。”[43](P.250)最高的评价出自明人胡应麟:“宋五言律近杜者:……‘关河先垄远,天地小臣孤’,……,此得杜之正,盛唐所同也。”[34](P.215)

四库馆臣称唐庚“其诗文实毅然有以自立”[23](P.640),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他诗歌创作的艺术追求。在当时,他的那些反映现实的诗篇可谓独树一帜。另外,当时诗坛风气如刘克庄所说:“元祐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煅炼精而性情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36](P.26),但唐庚之诗有二者之长而无其短,句律严,锻炼精,而感情真挚饱满,含蕴悠长。这也是他的诗盛传于世的原因。唐庚自异于当时江西诗派的诗学实践,也为后人所继承,吴师道说:“世称宋诗人,句律流丽,必曰陈简斋;对偶工切,必曰陆放翁。今子西所作,流布自然,用故事故语,融化深稳,前乎二公已有若人矣。”[4](P.593)陈与义与陆游为宋代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这其中也有唐庚的导夫先路之功。

[1]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三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十八[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

[3]刘克庄.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吴师道.吴礼部诗话[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陶文鹏.论“小东坡”唐庚的诗[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1).

[6]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G]//四部丛刊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86.

[7]王称.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六 [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

[8]陈渊.默堂集:卷二十二[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

[9]胡寅.斐然集·无逸传 [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

[10]周紫芝.书陵阳集后 [G]//全宋文:第 162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1]白居易.新乐府序[M]//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2]洪迈.容斋随笔:卷第十五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3]曾敏行.独醒杂志:卷第二 [G]//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5]瞿佑.归田诗话:卷中[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李纲.唐子方林夫送行诗章表跋尾[M]//李纲全集:卷一百六十三.长沙:岳麓书社,2004.

[17]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8]苏轼.苏轼文集: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 58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0]蔡启.蔡宽夫诗话[G]//宋诗话辑佚: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21]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G]//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2]王文诰.苏海识余[M]//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成都:巴蜀书社,1985.

[23]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五集部三别集类二[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4]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5]唐庚.唐子西文录[G]//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26]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7]李颀.古今诗话[G]//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

[28]唐庚.送王观复序 [G]//全宋文:第 139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9]唐庚.眉山集 [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

[30]叶燮.原诗:卷四外篇下 [G]//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1]陈师道.后山诗话[G]//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32]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一[G]//郭绍虞,富寿荪.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3]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4]范晞文.对床夜语:卷第三 [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35]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6]黄彻. 溪诗话:卷十[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37]唐庚.上俞漕书 [G]//全宋文:第 139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8]贺裳.载酒园诗话[G]//郭绍虞,富寿荪.清诗话续编: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9]唐庚.自说 [G]//全宋文:第 140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0]刘埙.隐居通议:卷八[G]//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

[41]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集部八别集类八《唐子西集》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2]吴之振,等.眉山诗钞序[G]//宋诗钞: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43]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 [M]//张邦基,等.墨庄漫录·过庭录·可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

O n Tang Geng's Poetry

HUANG Zhi-dong
(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Tang Geng,w ho enjoyed the reputation of“the Second Su Dongpo”in Song D ynasty,value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of poetry,w hich w as unique in the Parnassus after the period of Shaosheng.He gained people's adm iration for his poem s produced during his exile,w hich showed no pathos.Instead,he expressed in his poem s his unique reflections on life experience of the worse environm ent.A s for the art of poetry,his independent pursuit differed a lot from the Jiangxi poetry school.He learned from D u Fu's style and acquired the soul of D u Fu's poetry,w hich served as a guide for Chen Yuyi and Lu You's poetry production.

Tang Geng;Northern Song Dynasty;poetry

I206.2

A

1674-2338(2011)02-0075-07

2010-12-20

黄之栋(1969-),男,江苏宿迁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嘉应学院副教授,著有《一代词宗——周邦彦传》(与人合著)。

沈松华)

猜你喜欢

诗话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诗话30则(续)
苏轼“吞并六菜”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苏轼吟诗赴宴
闲吟居诗话(三则)
新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