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石新型城镇化的构建*
2011-08-15陈群
陈 群
(黄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论黄石新型城镇化的构建*
陈 群
(黄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文章探讨了黄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原则和举措。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对于黄石全面实施“三大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黄石;新型城镇化;构建
黄石是湖北省最早成立的省辖市之一,具备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条件。一方面,黄石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具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2009年黄石的城镇化率达到50.55%,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城镇化建设上升至“战略着眼点”,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这些为黄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黄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黄石城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通过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和土地出让等多种形式建设城镇,使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了有效配套和完善,城乡面貌和村庄环境有了明显改观,黄石正向区域性大城市和鄂东中心城市目标迈进。具体表现为:城市骨架逐步拉开、黄金山工业新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冶、阳新城区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城区面积得到扩张,城镇功能得到完善;小城镇建设上涌现出以灵乡、陈贵、还地桥、富池等小城镇为代表的全国、全省重点中心镇,有力地推动了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黄石市区现有面积233.8 km2,建成区面积约66 km2(不含黄金山托管区150 km2)。市区常住人口 81.38万人,市区城镇化水平达95%左右。大冶市城镇建成区面积为49.48 km2,全市总人口 85.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8万人,城镇化率达 45%。阳新县城镇建成区面积65.2 km2,全县总人口 101.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7万人,城镇化率达36.6%。
近五年来,黄石乡镇建成区面积增加了30.01 km2,乡镇现居住人口在镇区的城镇人口达 41万人,与“十五 ”相比,增加了 10.06万人,城镇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农民进城居民点的建设,推动了黄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二、黄石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黄石市中心城镇的经济发展吸引力不够
根据《2010黄石统计手册》数据,2009年阳新县户籍人口为 101.14万人,常住人口只有 80.53万人,表明有20.61万人可能外出打工;大冶市户籍人口 85.88万人,常住人口只有 80.7万人,也有 5.18万人在外打工;而黄石市区常住人口为 81.38万人,户籍人口74.54万人,吸引周边进城务工人员只有 6.84万人。说明仍有 18.95万人常年在外地居住和工作,黄石市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足以承担起区域中心城市应有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制约了新型城市化的发展。
(二)镇区平均人口规模小,生产要素难以发挥聚集作用
大冶市、阳新县 30个乡、镇、场 ,共计总建成区面积82.3 km2,平均每个乡镇镇区面积为2.7 km2;30个乡镇场总镇区居住人口 40.93万人,平均每乡镇镇区人口规模为 1.4万人。部分乡镇规模小,承载能力弱,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很难形成规模经营,生产要素难以发挥聚集作用,导致镇区城镇化推进困难大。
(三)产业园区建设尚未形成带动效应
园区建设是黄石实施“三大战略”重要的引爆点,加快建设“三园一带”是实施“三大战略”的重要举措。黄金山工业新区规划面积150 km2,规划建设启动区建设20 km2,目前仅有部分工业企业建成投产。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城北工业园、河西工业园及新港物流园才刚刚起步,入园企业较少,没有形成带动效应。
(四)重点中心镇镇区规模没有形成辐射效应
《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 2010年在小城镇建设目标上,按照集中优势、扶优扶强的原则,结合“百镇千村”创建活动,重点扶持大冶市还地桥、陈贵、灵乡、保安、殷祖和阳新县富池、浮屠、龙港、王英、白沙等 10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建设,使之成为全市农村生产要素聚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基地。在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建设活动的推动下,10个重点中心镇部分镇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展目标相比,有的镇区建设明显滞后,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城镇规模没有得到有效的扩张,还不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难以产生辐射效应。
三、黄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 )总体思路
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完善功能、集约发展的原则,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坚持以实施“三大战略”为总抓手,紧密围绕“武汉城市圈”黄石副中心城市和“两型”社会建设,以加快产业园区集聚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为重点,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区、大冶为中心,阳新为副中心,一批中心镇和中心村组为纽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1]。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城乡统筹,促进一体化发展
以“十二五”跨越式发展为契机,以加快推进“四个一”(即以黄石、大冶为中心,阳新为副中心,10个中心镇和 100个中心行政村)的城市发展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的完善,使农村公共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乡风乡俗进一步文明,建立健全城乡互动、工农相促的长效互动机制,彻底改变城乡二元化格局,逐步实现城乡居民享受社会成果均等化。
2.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大战略”,树立低碳环保理念,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相结合,建立健全城乡资源共享和环境统筹保护的综合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环境保护方面坚持防预为主、保护在先,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在资源共享方面,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合理确定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转变现有的城乡发展模式,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
3.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
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城市空间外延扩展与内涵提升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完善科学的规划体系,进一步强化规划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规划对社会资源的综合配置、产业园区的配套发展以及城镇区域统筹协调方面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科学地做好规划工作。
4.坚持改革创新,促进科学发展
紧抓黄石、大冶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政策扶持的契机,致力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实现项目入园、产业进园,逐步形成集聚效应。与此同时,加快破解城乡发展二元化的局面,创新体制机制,在理念和观念上创新突破,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园区和人口的集聚、有利于加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四、黄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举措
(一)优化布局,构建集约发展的城镇体系
1.重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积极推进黄石城区的发展,到 2015年实现“黄石——黄金山新区——大冶 ”城市连绵带建设,城市建成区达到 130 km2,城区人口规模达 100万以上,城市化率达到 60%。全面提高其产业、人口、资源集聚和辐射作用,将其培育和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有重要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港口城市和鄂东南、皖西、赣北区域中心城市。
2.优化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
进一步强化县城的中心集聚能力,加强大冶城北工业园、阳新工业园、城乡交通中心建设。发挥县域、中心镇和一般镇之间的互动作用,推进城镇经济一体化。充分考虑全市生产力布局要求和地理单元的完整性,错位发展中心镇,优先发展还地桥、陈贵、灵乡、保安、富池、韦源口、龙港、浮屠等十大中心镇。把中心镇培育成特色鲜明、活力充沛的区域经济增长新板块。对“三园一带”和其他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进一步下放权力,集中优势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使其成为新的区域次中心城镇和经济增长板块。
(二)完善设施,提高城镇承载力和带动力
1.加强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优先发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打造长江中游港口城市和区域交通中心城市。按照“大路网、大港口、大物流”的总体目标,发展优势、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形成贯通中心城区及大冶、阳新的高等级公路交通图,形成贯通大冶、阳新和主要乡镇的公路交通图,把黄石建设成为辐射鄂东南、皖西及赣北地区的综合性交通中心城市和湖北省的交通中心城市。
2.加强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城镇科教文卫等设施建设,健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居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一体化配置,实现城乡资源享用的均等性。建立健全以城镇为依托、城乡衔接、布局合理的城乡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
3.培育和发展城镇文化
积极挖掘矿冶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塑造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提升城镇品位。围绕打造佛教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四大旅游胜地”的目标,积极挖掘和培育各地的特色文化。结合当地文化与自然资源特色,突出城镇的个性和形象,建设各具魅力的城镇。强化城镇的文化中心功能,合理规划、建设公共设施,实现城乡共享文化成果。
(三)加快发展产业和园区,壮大城镇实体经济实力
1.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同“三大战略”、“三园一带”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我市的资源优势发展大产业,不断提升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结构层次,以产业的发展支撑城乡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依托地缘、资源和原有基础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品牌和特色。[2]。
2.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引擎”作用,以“三大战略”为抓手,以黄金山工业园区为引爆点,以其他各类工业园为载体,实现项目入园、产业集聚,努力培育和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和园区。把园区建设成为项目建设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高地、吸纳就业的平台、城镇发展的新区。
3.调整优化产业园区布局
黄石中心城区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冶、阳新及中心镇围绕集聚人口、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充分利用要素成本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同时,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城市功能分区,统一规划居住、办公、工业、商业等用地,基础设施区域共享,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实现市域资源的最佳配置:把团城山地区建设成为政治文化中心;把黄金山地区建设成为高新工业中心;把黄石港地区建设成为商务居住中心;把西塞山、下陆、铁山地区建设成为重工业中心。
(四)以中心镇为重点加快乡镇建设
优先发展还地桥、陈贵、保安、富池等十大中心镇。对其他交通区位良好、资源相对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产业基础的小乡镇作为中心镇给予重点支持。大力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教文卫等基础公共服务能力,建成一个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功能完善、生态优美、经济实力较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型乡镇。
1.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
在项目用地方面,提高乡镇建设用地比例,为项目建设预留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资金方面,整合各类财政性资金和各项专项补助资金,重心放在乡镇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上;在投资方面,依法依规统筹工作,为乡镇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放开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资领域,吸引广大民营资本进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把中心镇培育成特色鲜明、活力充沛的区域经济增长新版块。
2.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准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整体要求,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私营经济,全面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同时加强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着力加强农村生活水源保护,完善城镇垃圾收运设施建设。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建设农村社会服务中心,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服务设施,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 唐敏.关于加快推进黄石市“三大战略”实施的对策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6.
[2] 唐敏.关于统筹推进黄石“三园一带”发展的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5.
Brief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 Huangshi
CHEN Qun
(School of Economy andManagement,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of new urbanization in Huangshi city. It also puts forward its developing thoughts,principles and measures.To put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to full pla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Three Strategies"and the realization of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Huangshi;new urbanization;construction
F127
A
1671-7422(2011)02-0010-04
10.3969/j.ISSN.1671-7422.2011.02.003
2011-03-11
2007年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黄石大型地产项目与城市化建设研究——以团城山开发区地产项目为例”,项目编号:07yjr06Q。
陈群 (1979— ),男,湖北黄陂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尹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