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沟通的有效路径探析
2011-08-15刘立京
刘立京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高校内部沟通的有效路径探析
刘立京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建立完善的学校内部沟通机制。根据高校的学术结构和行政结构,形成自上而下的意见沟通系统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系统,规范沟通机制,营造信任、和谐的员工关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资源共享,能够提高内部的运行效率,实现预定目标。
高等学校;内部沟通;路径
高校的内部沟通,是指在大学内部,为实现办学目标,使得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体、群体和组织之间的有效传递,达到资源的共享和情感的交融。加强高校内部沟通,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各专业的通力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教职人员的职业忠诚感和工作满意度,提高教职人员的工作绩效,使高校各院系各学科之间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的过程更加便利与默契,人力资源成本也更加廉价,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一、高校组织结构与沟通分析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是一个具有学术组织和行政事业单位特色的特殊组织。其中,学术包括教职员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学术结构及其沟通
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来看,在教学、科研层面上,高职高专院校基本呈“学院——系部——专业教研室”的三级结构类型;本科院校多以“学校——学院——学系——专业教研室”类型为主。这种框架结构,以学科为依据在各个层次上进行学科分类,注重了学科细化。在构成学术结构的基础上教职员工各有学术专长,其沟通往往是基于自身的学科专业背景和学术能力。因此,教学沟通中的个人学术水平和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权利。而学术的性质恰恰体现于横向的平行关系,而非纵向的隶属层次。因此,学术沟通体系更多的是依赖于专家学者的个人沟通而并非组织沟通。
2.行政结构及其沟通
从行政结构上看,大部分高校更多体现于行政事业单位特色,是建立在科层制基础之上的,以追求效率为目标的制度化结构,来源于对社会事务的行政管理方式。现行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这种体制的核心内容是由党委集体讨论,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作出决定,然后由校长负责去完成。在校长下设置各行政管理的科层制,由组织所赋予的管理层次和相应的职责、权利进行行政管理,其大小取决于该行政权力组织在整个管理系统中的层次和位置。所以,行政结构的沟通往往是组织沟通而非个人沟通。
二、高校管理中的内部沟通障碍
1.学术结构带来的内部沟通障碍
从横向看,现行高等教育组织结构中的院系分割带来了学科细化,但是同时忽略了最终整合。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各自独立,缺少平级之间的联结。这种划分方式使得专业教研室往往研究目标较小、资源分散、科研力量相对薄弱,从而造成一些学术人员视野狭窄,缺少创造性思维的理念。从事某一学科教学工作的教职工,知识传播与继承的范围狭窄,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科研工作中,研究者也往往被束缚到一个有限的研究领域中,很难与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学者进行沟通,也很难开拓恰当的合作机会,甚至在同一院系的基层组织中也缺乏学术交流,很难实现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从纵向看,现行学术结构的权利归属仍然集中在结构顶层。“学院——系部——专业教研室”的三级结构类型或“学校——学院——学系——专业教研室”的四级结构类型中,绝大部分关于行政和学术的管理权力都集中在学校或者学院层级上,中间层级的权利和职责往往界限不清,基层组织的自治权利更小,容易发生权利丢失或越位的问题,从而增加了行政层级带来的运行低效率。同时,以行政手段干预基层学术交流,一定程度上造成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矛盾,限制了学术的自由发展。
2.行政结构带来的内部沟通障碍
高校是一个具有多层级复杂结构的独特组织类型。从管理学的角度上看,管理的层次越多,沟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越复杂,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在传统的高校组织结构中,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占有较大比例。尤其是高校中负责教学工作的教师,其工作性质大多属于不坐班,所以学校大多以文件、会议、网络通信等正式沟通形式进行信息传递。这种单向沟通,缺乏反馈环节,不利于沟通过程中情感的传递,同时易导致信息失真。另外,高校的行政结构中,职能部门之间、教学部门之间以及职能部门与教学部门之间,由于分工不同、工作职责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薪酬体系不同、考核方式不同以及专业领域不同,也容易导致平行沟通障碍。平行沟通的各部门分别站在自己不同的立场,代表了不同的利益,容易导致分歧。
3.学术结构与行政结构冲突所引发的内部沟通障碍
在高校中,学术结构和行政结构并不严格等同。真正的学术权力拥有者是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教授,而行政权利的行使者是以校长为首的行政领导。通常,专家、教授能够通过学术权力影响行政权力的力量很小。教师作为办学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在学术中的主导和决策作用,学术管理往往被行政管理所代替,学术权力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实质上阻塞了教师发挥主动性、能动性的通道。
三、完善高校内部沟通的有效途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学术权力地位
高校要在开放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比较优势,依赖于其核心价值来源,即学术活动。高等院校中行政权力的存在和行使,就是为了保证学术事务的妥善处理和学术活动的健康、顺利进行,对学术权力提供外围支持,并对学术权力进行必要的协调和补充。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思想上认清教师不仅是管理的客体,更是管理的主体,实现管理为学术服务。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参与学校决策的积极作用,适当提升学术管理重心。
2.建立两级学术沟通体系,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一是遵循大多高校现行的学科横向划分,即按专业教研室的学科分类;二是同时搭建以科研为中心的跨学科科研团队平台,实现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具体来说,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校园网站的信息共享功能。即由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将科研信息公布在校园网上,并及时传达至学院,同时负责信息更新、追踪以及协助组建科研团队。学校全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全面、准确地了解科研信息的详细内容,这样既能保证沟通的及时性、准确性,又能降低管理沟通的成本。同时,信息反馈的环节也随之减少,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形成有效的双向性沟通。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可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由于高校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不能自然形成较高程度的沟通与交流,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搭建网络科研平台,提供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环境,推动学科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培育交叉学科。
3.优化沟通渠道,完善内部沟通机制
首先,沟通网络应选择和采用最短的路径,最快的速度进行沟通,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学校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尽量减少层层传递,缩短时间和空间成本。同时加强对沟通渠道的管理,对每一个沟通环节进行有效的把握和控制。其次,明确沟通的目标,理顺管理沟通的流程,尊重岗位职责需求,建设有效的沟通网络。在管理中融入组织的理念和核心价值,明确沟通的目标,建立一套管理流程完备的控制系统,积极主动做好信息的追踪与反馈。第三,改善沟通手段,建立双向沟通渠道。高校除了利用各种会议、公函外,应该考虑整合各种不同的渠道,并在不断回应与反馈的基础上,确定主导及辅助手段。建立校长信箱,能够提供自下而上反馈的途径:下级为上级提供信息,同时接受上级的查询;上级向下级提供信息,同时对下级提供的信息进行反馈,形成一种信息环流。
4.加强内部沟通培训,提高沟通技巧
高校通过设立专门的部门、专门的人员来管理高校沟通,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高校管理沟通主体缺位问题。具体讲:一要组织管理沟通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沟通意识和沟通技能;二要对沟通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反馈,为改进管理沟通提出对策建议,并及时解决内部冲突,以增进情感沟通,提升高校凝聚力和竞争力。
[1] 王彤,丁雷,那一沙.高职教师激励机制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64-66.
[2] 曾志英.高校内部管理沟通障碍及其消解[J].高教研究,2010,(1):83-84.
[3] 路明兰.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5):88-90.
[4] 熊燕.高校内部管理有效沟通路径的思考[J].湘潮,2009,(12):28-29.
[5] 张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沟通[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80-82.
[6] 宁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沟通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导报,2007,(1):56-58.
2011-04-01
刘立京(1982-),女,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管理系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