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图书馆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
2011-12-12王英,宫梅
王 英,宫 梅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潍坊学院图书馆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
王 英,宫 梅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本文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对潍坊学院图书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通过总结得出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和评价,并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理解。
图书馆;公共空间;环境行为
随着教育体制及办学方式的改革,开放式教育、素质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交叉学科的建设等人才培养模式对当代高校图书馆功能构成与布局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已不仅仅在于传统图书馆的储藏功能,更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积累经验的信息场所。
针对这一转变,对我校的图书馆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和观察等多种形式对图书馆的使用评价和环境行为展开调查。以期通过分析,加强对环境行为学这门学科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同时对大学图书馆这类建筑提出一些有益的见解。
1 调研背景
1.1 理论背景
环境行为学是一门力图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以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的学科。对建筑专业而言,环境行为学的意义在于研究结果可以反馈到建筑与规划设计中去。研究者通过特定的调查把被调查人群的感受表达出来,把这种感觉引入设计中去,与设计产生互动,进而可以在设计中改善环境与人的关系。
1.2 调查对象
这次环境行为和使用评价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潍坊学院的图书馆。潍坊学院图书馆其前身为建于1960年的昌潍师专图书馆和建于1985年的潍坊高专图书馆,新馆由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获山东省“泰山杯”奖。新馆于2002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共五层。现有馆舍面积共3.8万平方米,内设书库、阅览室、数据检索中心、网络中心、电子阅览室、复印室、自修室等,五楼设有古籍馆和名人馆,各楼层设有阅览区和自习区,共有阅览座位2600多个,有校内读者22000余人。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公共建筑,它与校办公行政楼一同位于学校的中轴线上,其使用效果和学生评价如何,以及在新的形式转变下目前图书馆哪些地方有待改进。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进行了此次的使用评价和环境行为模式的调研。
2 调研情况
此次调研对相关图书馆人员进行了访谈,并通过问卷的形式向30名同学进行了实际调查。这30名同学主要是在校2年以上的学生,考虑到专业特点,因此选取了建筑系大四学生15名,其他非建筑系学生15名,他们对图书馆的使用了解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问卷主要采用的是SD法。从字面上说,SD法是指语义学的解析方法,即运用语义学中“言语”为尺度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对各既定尺度的分析,定量地描述研究对象的概念。
3 调研结果与数据分析
3.1 问卷整理
第一部分的SD法调研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SD法调研数据
第二部分问答调研数据见图2。
图2 问答调研数据
在问卷调查中,填写自习室太少,座位太少的同学有17位,占57%。其余则为缺乏公共活动区域、无交流空间、书籍太少、中庭空间未能充分利用等问题。
3.2 总体评价
总体评价是调查同学们对于图书馆的使用和满意度评价,以及有哪些不便,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的影响。
在总体评价中,73%的同学认为图书馆应该是学校的中心;50%的同学对图书馆的整体比较满意; 83%的同学感觉图书馆的档次一般;58%的同学认为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单调;83%的同学认为功能设施不够完善;66.7%的同学认为图书馆的位置是方便的;58%的同学认为图书馆的人文气息比较浓厚;83%的同学认为考虑残疾人设施;90%的同学认为图书馆应该加建;90%的同学认为图书馆应该具有人文气息和现代气息。其中,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图书馆的设计和功能要求较高,满意度低。
3.3 环境感知
3.3.1 整体空间布局
然后,我引导学生们以自由发言的方式回答上述问题,并在黑板上列出每个同学的服装搭配方法,最后带领学生们以数一数的方式,数出最终的搭配办法数。
对于以中庭为中心布置的图书馆布局,有42%的同学认为空间布局比较合理,也有33%的同学认为不合理,不合理主要是体现在中庭空间空旷、图书馆标志设置导向性不强和公共空间的缺乏上。此外,通过观察,作者认为图书馆最初的设计未考虑东侧泓德湖景观,建筑面向湖面的一侧,与西立面处理都是封闭的,浪费了优美的景观条件。
3.3.2 公共空间感知
通过调查和现场调研都可以发现图书馆的公共空间的不足,尤其是学生阅读和自习区域严重不足,对于考研和考试的同学来说,尤其显得紧张。到了考研前和考试期间,很多同学自带马扎在此自习。其中, 42%的同学认为公共空间比较充足,25%的同学认为一般充足,25%的同学认为不充足,还有8%的同学认为很不充足。而对于公共空间质量,有50%的同学认为公共空间质量比较高,25%的同学认为一般,还有25%的同学认为不高。而对于交流空间,17%的同学认为交流空间比较充足,50%的同学认为一般, 33%的同学认为不充足。在认为交流空间的重要性中,33%的同学认为很重要,58%的同学认为重要,8%的同学认为不重要。
学校图书馆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借阅图书的场所和自习教室,图书馆的学术交流氛围不够浓厚,在这里,图书馆提供师生交往的空间几乎没有考虑。这一点,是作者认为目前图书馆最为缺失的地方。
高校图书馆内部交往空间主要是提供给师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休憩或休闲等活动的场所。交往空间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为师生创造平等交往的“共享平台”。具体的交往空间形式主要由阅览空间、中庭空间、交通空间、廊道空间、以及一些相对独立的空间形式,如特定的等候区、休闲交往区、讲演区等组成。同时交往空间应具有亲切、自由与活跃的特点,可以调节和愉悦学生的心情。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进行学习上的信息交流,如专业知识等;可以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如讲演、表演、沙龙、展览、评图等;也可以进行社会交往活动,如座谈、小憩等。
对于中庭的设计,42%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33%的同学表示一般,25%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而对于图书馆内部景观的设计,58%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25%的同学表示满意,17%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在这里,中庭几乎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仅仅是放了几盆花草供人观赏,由于走廊围绕中庭设置,中庭空间没有任何设计,一到五层的空间一览无余,加上没有桌椅,所以人们很少有人愿意在此停留,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从设计角度上讲,高校图书馆的中庭空间应该是围绕学生的需求来设计的,功能上主要是提供一个聚集交流的适宜场所。既可满足大型的活动,如聚会、展览、演讲、招聘、大型会议、报告的需要,又可满足一些相对私密和半公共的交往。中庭是图书馆中最具特色的场所空间,中庭空间的环境、氛围、风格等都将影响整个图书馆的交往空间质量,中庭空间应考虑其景观效果。丰富的自然景观,同时结合富有变化的空间设计,连接图书馆内部各个有趣空间,使交往活动形成一个延续的整体。
廊道空间是解决空间转换的有效手法,起着疏散、引导、展示、休息等功能。但是很遗憾,目前图书馆的廊道设计也很单调,空间利用很不理想,让人感到枯燥、压抑,不想驻足交流。
廊道应当适当加宽,在廊壁上布置一些壁画等艺术品,使得原本枯燥的线型空间成为图书馆内交往气氛浓厚的空间。局部拓宽整个廊道空间或有意识地在适当的地方加以曲折、加宽、高差处理,挑出一些阳台或是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间,使廊道空间收放自如。如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内的廊道空间曲线挑台,既可以当作回廊用,又节约了空间,并设置了一排曲线的书桌供学习和交流。(见图3)
3.3.3 室内阅览空间感知
通过观察,目前馆内的阅览单元内座位形式单一,全部为排排座的形式,只有简单的桌椅。多数同学在此只进行个人阅读,没有交流。整个图书馆没有一处供师生交流的空间。我认为此种形式的设计与当前培养模式转变后的需求不符,应该开辟交流区。在阅览单元内进行座椅摆放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单调的排排座形式,而应该通过多种方法,利用桌椅,为读者开辟交流区。例如可以在局部位置加大书架之间的宽度,利用书架遮挡,开辟一定数量的交往空间,这种做法比较简单,也不用增加任何设施,如 Tama艺术大学图书馆阅览区内交往空间(见图4)。
图3 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图书馆廊道空间
图4 Tama艺术大学图书馆阅览区内交往空间
在阅览单元内设置研究区,高校图书馆中应设置一些研究室与合作式学习室,供特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场所。研究室的服务对象为专家、教授、博士等,用于较为私密的讨论与研究。合作式学习室的服务对象为教师和同学,可以创造一个师生可以聚在一起的交流场所。
4 结束语
通过调研分析,作者认为目前学校图书馆的规模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的需求,图书馆还是一个以藏书和提供自习为主的服务理念,在空间布局和公共空间、交流空间的设计上较缺乏,不能满足教育转型后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师生交流性的要求。
[1]庄惟敏.建筑策划[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万家强,张凤婕.创造一个学术交流的知识共享平台:记当代高校图书馆内部交往空间设计[J].华中建筑,2010,(10):43 -45.
[4]宋刚.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环境行为调查与使用评价[J].南方建筑,2005,(6):109-113.
(责任编辑:肖恩忠)
2010-10-18
王英(1982-),女,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助教。
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1)02-0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