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的护理
2011-08-15刘立林贾丽丽杨红萍
刘立林,贾丽丽,杨红萍,江 雪,徐 敏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儿科,江苏南京,210002)
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是儿童常见的疾病,是指遗尿从婴儿期延续而来,表现为夜间遗尿,连续6个月以上,体检多数不伴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解剖功能的异常,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给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烦恼。2007年2月~2009年1月本科对26例原发性遗尿症患儿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其心理护理和用药指导,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均为门诊遗尿症患儿,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5~10岁15例,11~14岁9例,>14岁2例;根据遗尿频次分为:<隔夜1次遗尿者8例,每夜遗尿1次者 12例,每夜遗尿 2次者4例,每夜遗尿≥3次者2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即年龄≥5岁,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至少已达3个月[1]。本组患儿均做过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泌尿系统B超等检查,排除了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2]。
1.2 病因分析
存在家族遗传性[3]病例(患儿父母一方或双方曾有遗尿病史)15例(占57.69%);存在隐性脊柱裂者 6例(占 23.07%),其他 5例(占 19.23%)为学龄儿童、白天学习易疲劳、记忆力下降、注意力缺陷的患儿。家族遗传占的比例最高,与马骏等的研究结果一致[4],其遗传机制尚不明确,是否与夜间排尿控制技能的发育上较正常孩子落后或者膀胱容量较小或者夜尿产生较多有关还待研究。
1.3 治疗方法
采用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弥凝片)配合心理行为指导进行治疗,根据该药能增加夜间患儿血中抗利尿激素浓度、浓缩尿液、减少尿量和血管内压力、使逼尿肌收缩减少从而减轻遗尿,是隐性脊柱裂患儿及每夜遗尿次数≥2次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家族遗传和遗尿频次≤每夜1次者,以心理行为指导为主,训练期为1月,如采用此方法无效则配合药物治疗。
1.4 判断标准[5]
依据(治疗前每周遗尿次数-治疗后每周遗尿次数)÷治疗前每周遗尿次数×100%判断疗效。治愈:遗尿次数减少≥90%,且持续1个月以上;好转:遗尿次数减少≥50%~89%;无效:遗尿次数无减少或遗尿次数减少<50%。26例患儿均在服药后第4、6个月进行门诊复查,在第10个月进行家庭随访收集资料。
1.5 结果
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组治愈18例,好转7例,无效1例。
2 护 理
2.1 用药指导及发生药物副作用的应对措施
弥凝片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有血压升高、紫绀、心肌缺血、头痛、腹痛、恶心、低血钾、低钠引起的水中毒等。最严重的属水中毒(其对患儿危害最大的是脑水肿,水过多钠低出现低渗,当水进入细胞内则引起细胞水肿,脑细胞水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发生脑疝危及生命)。指导家长及患儿在服用弥凝片前1 h至服药后8 h内饮水量不超过300 mL,告知在服用此药时或服药前1.5 h勿进食大量高脂食物,如芝麻、花生仁、猪肉、鸡蛋黄、乳酪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由于加强了用药指导,本组无1例发生水中毒。在服用过程中本组共有2例患儿出现了药物副作用,其中1例为5岁男孩,在首次服药时发生了头痛、高血压,来门诊就诊。当时采用标准袖带水银式血压计测量右上臂坐位血压为120/75 mmHg(1 mmHg=0.133 kPa)。依据小儿正常血压的计算公式[6]:收缩压=年龄×2+80 mmHg;舒张压=收缩压×2/3。针对这1例患儿,首先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心理疏导,消除焦急情绪,并告诉家长医护人员会以最短时间减轻患儿的不适。经多次测量患儿血压,经门诊观察判断,此患儿的血压属一过性的,在监护下患儿卧床休息片刻后头痛症状消失血压平稳。并指导家长及患儿在服用此药期间若出现类似的反应时切勿恐慌,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证睡眠充足。本组另1例患儿在服药后伴有恶心的副作用,患儿属轻微恶心,进食量未减。当时家长打电话咨询,护理者指导家长采取分散其注意力、听音乐、聊患儿感兴趣的话题等方法,保持患儿情绪稳定、心情愉快,防止其发生呕吐而影响药物疗效。并加强其饮食指导,要求家长掌握好患儿的进食时间,在恶心缓解后进食少量食物且速度宜慢。根据患儿的喜好选择食品花样,尽量做到色、香、味齐全,以促进患儿食欲,并选择高热量、优质蛋白、易于消化的饮食,如豆制品、牛肉、鱼肉等,避免粗糙、油腻、辛辣等食物,忌饮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通过电话随访,此例患儿在以后的服药过程中家长采用此方法,患儿症状得以缓解。
2.2 心理行为护理
对患儿父母进行教育:家人在患儿出现遗尿时,应安静更换床单,并替患儿保守秘密。父母切忌责备患儿,而要与患儿单独交流,在轻松环境中,告诉孩子遗尿不是他们的错,就像感冒一样是可以治愈的疾病,随着年龄的长大,自然就不会尿床了,消除其紧张的心理和恐惧的情绪,排除心理负担。同时在患儿无遗尿时给予表扬或奖励,以提高自信心。指导家长调整患儿的饮食习惯,让患儿下午3时以后少饮水,晚餐和睡觉前尽量少进流质饮食,如牛奶、汤等利尿饮食及水果。睡前排尿,使患儿建立规律的生活和饮食起居习惯,避免患儿过度疲劳或兴奋,睡前不要进行剧烈的活动或玩电脑、看恐怖片等。
找出患儿发生遗尿的规律:在发生遗尿时间前0.5~1 h,用闹钟或家长叫醒的方法,使患儿在清醒的状态下到厕所排尿,使其感到膀胱的膨胀,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并逐渐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并且白天要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嘱患儿在上午尽量多饮水,使膀胱容量扩张,当患儿要排尿时,尽量让其憋尿,直到不能忍受为止,以增大膀胱容量,指导患儿在排尿过程中尽量做到排尿—中断—再排尿—再中断,加强对排尿的控制,达到夜间控制遗尿的目的。
[1] 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6.
[2] 王芳,吕芙薇,刘春晓,等.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心理护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4)365.
[3] 杨保胜.遗尿症 4家系的遗传异质性和时间遗传学分析[J].实用儿科学临床杂志,1998,13(2):68.
[4] 马骏,金星明.儿童原发性遗尿症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1):909.
[5] 唐柳平,马梁红,程琳,等.家庭系统心理行为治疗儿童遗尿症临床研究[J].华夏医学杂志,2008,21(5):907.
[6] 冯美丽,王芝.儿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