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媒介整合实践的高校影视艺术美育效果新探
2011-08-15吴苑
吴 苑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510
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加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综合体系十几年来,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进展均已证明,作为最生动、最丰富、最具魅力的教育媒介,影视艺术教育对于改善普通高校学生知识结构,特别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营造和谐文明校园,发挥着重要而直接的作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美育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条件和技术不断完善,面对被称为“影像的一代”,本着一种“大学科”的理念,对影视艺术教育媒介予以重新界定和选择,将相关学科和领域的多种教学资源、途径、方法、手段进行拓展渗透和整合互动,成为一种行之有效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改革。基于这种开创性的教育媒介整合实践,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美育效果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愉悦功能等,而是呈现出一些富有新特点的新态势。
1 影像印证文字 解读经典 引领阅读艺术观照生活
影像艺术在它诞生初期就与文学艺术结下深厚的不解之缘,这不仅表现在它与文学艺术一样也是对人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反映,积极关注人类的现状历史和未来、关注人类的活动和命运,而且更是从文学艺术中汲取了大量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经验,无论在电影还是电视诞生的初期,都曾由大批文学名著改编作品支撑起银幕和荧屏,长期以来文学剧本创作也一直是影视制作的首道工序。[1]
与此相对应,早期人们对于影视名作的审美需求也习惯于由文字而影像,所以鉴赏过程一般往往是阅读先于观影。而随着当今新媒介时代的迅猛发展,影视文化已成为现代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作为新新人类的青年学生,对于影像名作的认知和认可程度远远盖过名著本身,甚至有的青年人除了网上浏览已经完全不习惯于纸质的文字阅读。而这对于文学名著这种人类文化经典来说无疑近乎一种时代的冷落。
针对这种现状,在影视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整合阅读教育的相关内容,注重以青年人更为喜闻乐见的影像作品来印证文字;同时在文学专业课程和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中整合影视艺术作品来解读名著,以此引领青年学生对于文学名著的关注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几年来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譬如,定期举办报告厅、大讲堂式文学名著改编影视作品专题展映和鉴赏推介活动,用影像媒介的魅力将新新人类的阅读习惯重新关联到文学书籍;结合热映影视改编作品带动文学名著销售、纯粹影视书的出现和热销等现象,引发课堂甚至校园讨论等等这一系列手段的教育媒介整合实践,往往都能够有效掀起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热潮。
以例为证:电视连续剧《亮剑》热映期间曾应学生要求,于五一、十一期间在报告厅举办连场展映,并在作品鉴赏推介讲解过程中重点介绍分析了都梁原作与改编作品在内容及风格上的大相径庭,结果不仅引发校图书馆的《亮剑》被借阅一空,更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干脆直接去书店买来一读;还有学生在看了《安娜·卡列尼娜》电影之后表示:安娜不就是个神经病吗?为此一方面在校公选课堂上结合当今社会生活特点对作品时代背景和安娜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在电影专题展映活动的放映同步讲解中推荐大家阅读原著和《复活》等托尔斯泰其他作品,从文学作品中去了解更丰富的、影像难以传达的社会背景,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 提升审美 趣味陶冶 性情润泽 心灵学会信息取舍
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不仅有物质的需要同时还有精神的需要。影视艺术作为当今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样式,最大限度地契合了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审美需要。之所以强调“来自心灵深处”是因为:置身于媒体多元化时代的青年人,在海量信息的被动冲击下极易耽于浮躁浅显视觉冲击,而难以沉静深入地去认真体味经典作品的深刻精髓。如上文所述,在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整合阅读教育相关媒介,有意识地将青年学生通过“读图”而引向“读文”是手段之一,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育以及与影视作品放映同步进行的具体而微的鉴赏讲解无疑是为更行之有效的。
观影说到底是一种审美活动,观者的情感活动一是对作者或人物内心情绪的体验,—是自己个人的情感反应。较之现今很多一味追求新奇视觉效果的所谓“大片”来说,只有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经典优秀影视作品,才能够令观者在别人的故事和悲欢离合中不自觉地投射自我的影子与印记,敏锐地把握其内在的感情脉络,与人物或作者获得心灵的契合,释放心中最隐秘、最真实的愿望并在这种释放中获得灵魂的提升,才有可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进而领会其思想意蕴或社会意义。[2]
所以在影视艺术教学环节中,尝试整合各方资源,如学校图书馆藏、网络视频资源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其它相关辅助手段、方式方法,精选艺术性、审美性、时代性强的典范影视艺术作品,有针对性地将青年人泛泛的无序浏览引向高品质视觉欣赏,培养了大批相对固定的大学生受众群体;同时利用校园网络等有效平台,建立经典影视视频资源库,如每周末固定举办的报告厅式、明显有别于礼堂广场娱乐影片放映的“经典时空”影视推介活动,吸引众多习惯依赖电子屏幕的网络青年,变无目的的大量耗时搜寻为去粗取精的有效审美;还在校园网上开辟了良性互动空间,建立拥有个性魅力特色的博客,撰写上传影视艺术作品评介文章,学生可以自由跟贴评论、交流观影感受、点映作品等。一位署名为“天堂电影院的孩子”的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在空间留言中写道:四年前,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这里——一个让我放飞梦想的地方,一个心灵的天堂。在这里,我仿佛走进了那或奇幻,或忧伤,或浪漫,或深沉的光影世界,体味着不一样的人生历程。四年后,当我即将走出大学校门,奔向新的生活的时候,在这小小的天堂电影院里的一幅幅清晰生动的画面组成了我所有的回忆。临走前,我无论如何要再一次走进大学里唯一让我神往的天堂电影院,到那时,有的或许不再是激动而是感伤。能为天堂电影院里那个曾经年少轻狂的孩子放映《毕业生》那部电影吗?别了,我的大学时光;别了,我伤痕累累但依旧灿烂的青春!(http://lib.sdkd.net.cn/Admin/Admin_Index.asp)
“影视鉴赏”课一次考试曾要求学生针对课上鉴赏的韩国电影《爱?回家》写影评,一名学生当堂直接给带大自己的奶奶写了封情真意切的信来作为答卷,虽然完全不合评论要求,但却充分真实地反映出优秀影视作品润泽心灵的美育效果。
3 激发人文情怀 充实精神 涵养人格关注社会民生
真正的艺术必是人文的。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大多青年学生走上了“没有多少文科背景”的理科化道路,而人文学在一些学生甚至老师的眼中成为了无用的东西。其实,无论一个国家的治理还是一个个人的修身,人文学都是根本。“一个人文学意义上的‘人’意味着他必须学会在个体生命实践中通过有限的关系来洞悉生命的本真现实,学会在各种外在现实的罗网之中依然能够坚持探究关于自身和世界的永恒真理”。所以说,人文学,是告慰良知的乡愁;而人文艺术,让人成为人。[3]
艺术是人类的永恒之梦,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与进步。艺术的功能已充分表明:通过艺术活动可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通过艺术活动可以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4]而伴随着电学、光学、化学和机械学等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综合艺术——影视艺术,不仅将人类古老的审美愿望与科学技术高度融合,而且以现代化的媒介形式和艺术精神突破了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因而在获得精神享受和美育功能等方面较之其他传统艺术无疑表现得更为突出。
近些年来,从《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开始,一类法国自然人文类纪录片开始渐渐征服中国观众的心,通过几年市场培育已形成固定观众群,而大学生群体显然是这些拥趸中的生力军。这类具有很高综合艺术水准的影视作品,不仅凭着对艺术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独具气质的浪漫唯美声画效果给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而且有别于以往那些科普类益智、说教类辅德的科教片,以一种审美愉悦深入人心的方式激发观众的人文情怀,很容易将观者引向热爱自然、关注环境、反省自身、自觉行动的行列。在影视艺术鉴赏活动中注重精选这类教育媒介,包括《白色星球》,美国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海豚湾》,“狂暴的地球”系列之类国家地理百年纪念典藏片,Discovery探索频道节目,甚至包括《快乐的大脚》这样的动画片等等,在当代青年学生当中起到了很好的加强认知、引起共鸣、启迪激励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对于引领他们走出狭小自我、关注社会民生,充实其精神、涵养其人格,有着极强的人文学意义上的艺术效应。
4 普及影视知识 指导品评 开发创意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影视教育包括影视艺术的鉴赏、创作、文化分析的教育。它含有培养影视专门人才和影视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教育、与对普通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素质教育的两个任务。”[5]与专业影视教育不同,普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文化普及教育,既影视艺术素质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影视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才,而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利用影视媒介中蕴含的人文艺术精神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虽然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发展,现阶段青年人已无疑成为“影像的一代”,但面对视听文化还是有许多人既缺乏理解和把握能力,又没有表达和创造能力。他们的影视观赏活动往往多是被动跟风、不加选择的海量浏览,他们的认知和品评也常常流于人云亦云或无端拍砖、哗众取宠的网络口水大战。针对这种现状,普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将影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适当纳入课堂讲解,通过对优秀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评价,以及影视史学、影视美学、影视技巧、影视批评等知识的普及,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品评和创作技法的训练,来提高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具备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和高尚文化鉴赏品位的视听文化支持者,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启蒙效应。
在影视艺术教育授课和周末经典影视作品推介鉴赏活动过程中,曾多次安排《卡萨布兰卡》、《马路天使》等国内外经典老片赏析,也多次听到过自以为见多识广的“新新人类”们由衷的感叹:原来这些精彩的桥断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原来早期黑白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好看!原来所谓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诞生在更早的上海!整合校园媒体开辟专栏进行的经典影视艺术作品推介导视、影评书评征文活动中,也经常会有视角独到鞭辟入里的学生影评作品刊登。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拓展。譬如,伴随着视听文化的日益普及,且不说教育技术、文化产业管理等一些专业的需求,在普通人群中DV机的普及程度已与照相机相差无几,许多非影视专业学生也会有影视编导制作知识方面的要求,“用影像记录生活”也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一种新的素质。除在影视艺术教育课堂中传授诸如色彩、声音、画面、剪辑等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建立平台组织校园DV竞赛及作品展映,指导学生组织成立影视艺术发烧友团队等等,也均是可以整合并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1]高鑫.影视艺术欣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3.
[2]王光祖,黄会林,李亦中.影视艺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05.
[3]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艺术:让人成为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84.
[4]百 度 百 科 :“艺 术 ”[OL], http://baike.baidu.com/view/576.htm?fr=ala0_1_1.
[5]周星.21世纪艺术教育格局中的影视教育发展分析[J].电影艺术,2004,(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