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话剧中的传统艺人形象研究*
2011-08-15董卉川朱伟华
董卉川,朱伟华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
现代话剧中的传统艺人形象研究*
董卉川,朱伟华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
上个世纪20年代和30、40年代三位不同剧作家创作的《名优之死》、《秋海棠》和《风雪夜归人》中的传统艺人形象有许多共同之处:题材故事具有传奇性和悲剧性;剧作家注重对“人”的关注,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展现剧中传统人物传达出的现代思想。
田汉;秦瘦鸥;吴祖光;现代话剧;传统艺人
著名现代剧作家田汉、秦瘦鸥和吴祖光都对中国传统戏曲充满了喜爱。田汉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是吮吸着我们民族戏曲的乳汁长大的。家屋后的成佛庵是他常去的地方,庵里演戏,他每场必看;秦瘦鸥受祖父影响,从小就酷爱昆曲、京剧等戏曲艺术;吴祖光曾说过:“我是个京剧迷,从看新鲜、热闹开始,到深深领略到她的表演艺术,觉得是无论是唱、念、做、打……几乎是无一不美。”[1]本文通过分析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四十年代田汉、秦瘦鸥和吴祖光分别创作的,以传统戏曲人物为主角的现代话剧——《名优之死》、《秋海棠》和《风雪夜归人》,来深入探究现代话剧中的传统艺人形象,展现剧中传统人物传达出的现代思想。
一、传统艺人形象表现出共同的题材取向
三位剧作家所创作的三位主人公——《名优之死》中的刘振声、《秋海棠》中的吴玉琴和《风雪夜归人》中的魏莲生,他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的三位京剧名伶。作为“下九流”的戏子,虽然他们在舞台上有着光鲜亮丽的一面,但是他们台前的风光都无法掩饰他们台下卑微的身份,他们只是供人取乐的工具。作品无一例外的塑造了一系列“捧”他们的达官贵人形象,如杨大爷、袁宝藩、苏弘基等,但是他们一旦认为这些传统艺人侵犯了他们的利益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将传统艺人折磨致死。由于封建思想和阶级观念的影响,大众对他们充满了鄙视与偏见,他们没有做人的权利,没有做人的尊严。
同时,三部作品可以说是“事无奇不传”,在民间均有其原型。《名优之死》的原型是刘鸿声,北京顺义人,以嗓音高亢、唱腔流畅著称,世称“刘派”,1921年英年早逝。《秋海棠》的原型是刘汉臣。1927年1月,正在北京“第一舞台”演出的伶人刘汉臣、高三奎,突然被天津军警督察处的宪兵当场抓捕,并连夜从北京押回了天津。不久后的一个冬夜里,一代名伶刘汉臣和高三奎命丧天津。《风雪夜归人》的原型是吴祖光少年好友、名旦刘盛莲以及清末著名秦腔演员魏长生,二人最后都凄惨而死。三部作品同时具有离奇又感人的情节,因此将观众带入了听故事的氛围,满足了观众的观曲期待。
另一方面,随着这一类型题材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进入三、四十年代以后,《秋海棠》和《风雪夜归人》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传统艺人与姨太太的爱情悲剧故事为题材。两部作品没有将笔墨放在低俗地描写姨太太如何勾引名伶,而是让两位姨太太成为传统艺人的启蒙者。在剧中,吴玉琴和魏莲生精神生活苦闷,他们想要找到一种新的生活,却不知如何走下去,如何发现新生活。这时,作为启蒙者的罗湘琦和玉春登场了,两位受过良好新式教育又不甘作达官贵人玩偶的新女性成为自己所中意男性的启发与开导者,这就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中男性指引女性的传统手法。他们的感情不是建立在肉体与金钱的关系上,而是建立在思想交流的基础上,这明显超出了以往戏子与姨太太的关系模式,走向启蒙爱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男性作为启蒙者,女性是被启蒙者的思维模式。[2]同时,三部作品还着重强调主人公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展示人物的内在情感,抒情色彩浓厚,富有感伤色彩。如《风雪夜归人》第二幕玉春和莲生相会那场戏中的台词:“天上有这么两颗大星星!一个由东边出来,一个打西边下去,两颗星星挂在一个天上,可是一千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它们俩从来也没见过面!我想他们是命苦。是老天爷给安排好了的。什么叫命苦!什么老天爷!我就不这么想!”大段抒情性的语言,在美感中糅合着诗意的哲理,传达出主人公渴望自由与爱情,追求“人”的生活的诉求。同时,剧作家通过大量的动作来展现主人公的气节,对爱情的坚贞,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名优之死》中刘振声对恶霸杨大爷摔碗、呵斥的动作;知道刘凤仙只知享乐后十分痛心大口灌酒的动作;在台上娴熟的表演动作,一一传神地表现出刘振声嫉恶如仇,热爱艺术的性格。另一方面现代话剧注重对人物精神层面的刻画,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性格。田汉、秦瘦鸥与吴祖光十分重视人物性格的剖析,在作品中既展现了传统艺人性格中独立自强,追求自由的一面,同时还注重揭示他们性格的弱点,形成了真实、饱满,令人可信的传统艺人形象。并通过剖析人物形象来传达剧作家的现代性诉求,来传达剧作所寓含的时代精神,给民众以启迪。三位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苦闷与矛盾;情感特征——愤怒与忧伤;欲望要求——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完整展现在观众眼中。同时,三位剧作家特别注重运用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内心激烈而复杂的情感,尤其是在爱情心理方面的描写。如《秋海棠》中吴玉琴深夜为罗湘绮写信:“他把笔锋搁在砚台上,不住的抹着,脑海里的思潮,像煮沸了的开水一样的涌起来……信封粘好之后,他倒又踌躇起来,因为吴钧这个名字是他自己所起的,外人知道的很少,但秋海棠却委实不愿用他的艺名或吴玉琴三个字和罗湘绮通信,因此仍用了它。”通过秋海棠内心百感交集的思绪(如何称呼对方、如何介绍自己、如何表达自己情感)来表现他的焦虑与渴望之情。写好的信被他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否定,最后经过一夜的思虑才把这封信写完。人物形象塑造因此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丰满与真实。
二、传统艺人形象表现出共同的人道主义精神
首先,三位剧作家在五四革命浪潮的激荡下,以现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冲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贱视优伶的传统偏见,在三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和人道主义精神。剧作中对“人”的关注是核心思想,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肯定“人”的权利。三位剧作家塑造的传统艺人形象所拥有的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追求,与当时的大环境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其次,三位剧作家注重展现三位传统艺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名优之死》中的刘振声十分敬业,在日常生活和平时练习中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而且同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徒弟,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艺人最基本的素质。《秋海棠》和《风雪夜归人》中的两位主人公则产生了追求爱情的渴望,追求自己幸福的人生诉求。无论是对艺术的追求还是对爱情的追求,他们不顾世俗的偏见和恶势力的压迫勇敢地憧憬,反抗。传统艺人成为现代话剧家的代言人,表现出现代话剧家尊重“人”的价值,并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勇于实践的精神,闪烁着“五四”现代精神的光芒。
三、传统艺人形象表现出共同的悲剧命运
三位剧作家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是一种命运悲剧。他们在作品中注重表现出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剧作中传统艺人个人的艺术追求和爱情追求的美好愿望与当时的丑恶现实是根本对立的,他们最后的结局无一例外都是死亡。真实再现了传统艺人在黑暗社会中的悲剧人生,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大团圆”式的结局。
三位剧作家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是一种人性悲剧。他们在作品中同时揭示了传统艺人性格上的缺陷,对人性作了剖析。揭示出刘振声像许多封建传统家长一样,对刘凤仙艺术上的要求多于对她生活上的关怀。他在内心是疼爱刘凤仙的,但这种爱由于面子,由于代沟他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表达。同时,对刘凤仙在艺术上的要求过于严格,使彼此产生了严重的隔阂;吴玉琴和魏莲生性格上也都具有软弱性,这种软弱使他们虽然有反抗的强烈愿望,但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付诸实践,也最终导致了恋爱双方的悲惨结局。传统艺人性格上的缺陷间接造成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三位剧作家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更是一种社会悲剧。话剧家在表达对传统艺人的同情之时,揭示万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造成传统艺人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剧作家在作品中挖掘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毒瘤,批判了封建思想、等级观念、金钱膜拜等,正是这些导致了传统艺人的悲剧命运。几千年的社会传统和社会风气败坏了人们的灵魂,金钱腐蚀了人们的心灵,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的道德、法律和婚姻制度,这些均是通过传统艺人及其周围人物的形象和命运来展现的。由以往文学作品对封建社会的一般性描写转入到对这个社会进行全面而彻底地揭露、批判和控诉。整个社会成为一张罪恶的大网,传统艺人被罩在网中,无路可走,只能默默地等待死亡,只有死亡才是他们真正的解脱。揭示出造成传统艺人悲剧命运和剧作中其他人物如刘凤仙、季兆雄、荣奎及王新贵等人人性缺失的罪魁祸首正是罪恶的旧社会,并且热切地呼唤人性的复归,呼唤中国人民的觉醒。
《名优之死》、《秋海棠》和《风雪夜归人》三部作品塑造出了具有高尚的品格与人生追求的传统艺人形象,展现了追求平等自由、温馨幸福的理想化人生的图景。三部作品均体现了现代话剧与传统戏曲的结合。其中田汉以《名优之死》开创了现代话剧表现传统艺人形象的先河。1958年,他又以《关汉卿》的创作,达到他自己和中国话剧表现传统艺人形象的巅峰。从《名优之死》到《关汉卿》可以看出中国话剧家对这类题材的持续关注,可以发现现代话剧与传统戏曲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正是中西文化不断的交流碰撞,正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们孜孜不倦的创作探索,共同推动了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的融合,推动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
[1]吴祖光.一辈子——吴祖光回忆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11.
[2]卢平.“陌生化”的艺术效果——浅析《风雪夜归人》的艺术魅力[J].影视剧写作,2007,(4).
[3]田汉.名优之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4]秦瘦鸥.秋海棠[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
[5]吴祖光.吴祖光戏剧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6]刘方政.论田汉话剧创作的民族化实践[N].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6).
[7]杨海燕.吴祖光话剧创作的民族化特征探析[D].南京大学,2009,(4).
[8]薛东琛.时代的悲曲——论秦瘦鸥《秋海棠》[N].焦作大学学报,2010,(2).
[9]吴祖光.吴祖光论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10]董健.田汉传(后记)[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
[11]刘彦君,廖奔.中外戏剧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13]曹蕾.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的融合——论《风雪夜归人》兼看话剧的民族化进程[J].艺术百家,2005,(6).
The Study of Images of Traditional Artists in Modern Drama
DONG Hui-chuan,ZHU Wei-hua
(School of Literature,Guiyang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00,China)
The three dramas the Death of a Famous Actor,the Begonia,the Returned From the Snow,written by three writers respectively in the last 20s,30s and 40s,shared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images of traditional artists:the subject and story are tragic and legendary,the writers stress the concern of the“persons”and show humanism spirit,the writers display the modern thoughts expressed by the traditional figures in the drama.
Tian Han;Qin Shouou;Wu Zuguang;modern drama;traditional artists
I 207.34
A
1673-2103(2011)06-0140-03
2011-09-22
董卉川(1986-),男,山东青岛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朱伟华(1954-),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责任编辑:谭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