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背景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1-08-15杜朝辉
杜朝辉
(广西工学院 体育系,广西 柳州 545006)
职业化背景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杜朝辉
(广西工学院 体育系,广西 柳州 545006)
基于现社会工作职业化趋向作为研究的现实背景,分析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现状可知,社会体育专业的职业化培养很有必要和可能,应进一步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知识有效迁移环节、专业师资建设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1 引 言
改革开放后,社会体育专业是高等体育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对体育指导人才的现实需求而开设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前,全国已经有110多所高校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并初步形成与运动训练、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人体科学同等重要的体育专业门类。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至今,虽然在专业办学的模式、目标、规格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纵观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整体状态,学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呈现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体育的工作实践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同时还表现培养模式模糊、目标定位不准、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学生就业的职业化发展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1]130,严重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突显培养的专业人才与社会现实需求的有效接轨,实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当下社会的合理的供需平衡和专业对接,应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
2 积极推进社会体育专业职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要积极推进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职业化趋向,不仅需要印证社会就业大环境下对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强烈需求,而且要充分认识现社会教育大环境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及重要性。
2.1 市场对人才质量的标准提高及职业规范是社会体育专业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和对职业选择的环境同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对比都有重大的变化,其对大学生就业的素质要求和门槛的提高以及职业的规范化和多样化体现显著。就此,要促进社会专业学生的所学、所为与职业化的社会的实际相适应,不仅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资质等也提出了更高的需要。对此,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职业化发展趋向是对准市场创建专业、创新培养模式、建立新型灵活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应用性人才。
2.2 相关法规为社会体育专业职业化发展提供可能
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立足点。2006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并指出“必须深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以及“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方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情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职业化为导向,积极推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并有效培育应用型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以迎合社会体育工作职业化的实际需求。
3 职业化背景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模式优化
3.1 确立以“专才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起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就业趋向的导航标。因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为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去培养专业型人才。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主要依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整体上没有摆脱体育教育专业模式的影响。但就现社会体育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主要体现于二类人才,一是体育经营管理型人才,如针对体育系统的群众体育、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场馆等经营与管理。二是运动技能指导型人才。例如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教练、运动保健与处方实施的体育指导员等等。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应有一定动态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体体育开展以及健身与休闲市场的日益发展,社会体育专业进一步专业方向细化。如私人健身教练职业的形成。第三,培养目标应是多层次、多规格的专才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由此,各相关高校应着重迎合社会对社会体育的需要,加强校本的产学研结合力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自我完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以培养符合体育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发展要求的高级应用型专才,形成鲜明的职业化教育特征。
3.2 突出专业技能为主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的有效匹配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因素之一,也是决定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发展的教学设计。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开设期限较晚,没有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经验。因而,多数高等院校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通常是以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等已有课程为基础,进行筛选、组合和构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对此,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表现为其他专业现有课程的“大杂烩”。但是,如何构建突出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优化型课程结构体系,将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突出对健身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培训[2]75。基于当下全民健身的需求,社会体育的体育技能专长课程设置先应该立足专业基础课程如健美操、健身器械练习、户外运动等课程;同时依据社会发展趋势,突出专项技能课程的建设如网球、羽毛球、跆拳道、健美操、拓展运动等潮流项目课程,使学生能够像运动训练专业那样,重视专项技能训练,熟练掌握一、二项超过常人的高超技能,并能娴熟指导;另外涉及部分能够符合特殊群体需要的特殊项目的开设如瘦身运动、美体训练、增高练习等技能知识。第二,在学科知识合理配比来看,根据就业的职业趋向来看,应该注意筛选对培养社会体育人才必需的专业学科和基础学科[3]85。通常专业学科包括健身类、健美类、休闲类理论课程;基础学科主要涉及教育类、管理类、营销类、心理类、保健医学类等课程。第三,在突出专业技能为主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还应该把诸如健美操、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以及包括部分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如气排球、舞龙、舞狮等运动项目作为专业技能的辅助运动技能来开展。
3.3 促进学生个体职业能力的构建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应强调以社会体育的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发展为核心。因此在优化培养模式的方案中,将从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出发,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蒋钢强(2009)[4]103通过对当前社会体育相关职业的调查分析得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指导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营销能力等4大组成部分。鉴于社会体育相关职业的发展和服务对象需求的多样化来看,社会体育专业能力还应该包括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因此,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要以体育社会化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和发展专业个体的指导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六个主要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职业培育体系。
3.4 优化实践培训环节,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过程
针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性、职业性特点,强化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是有效实现学生知识迁移的重要途径[5]99,据此,该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筑建良好的学生实践平台。第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体育行业企业是社会经济市场化和体育社会化的产物,其岗位设置、岗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严格符合体育市场发展的趋势[6]77。因此,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切实体验实际工作氛围和职业技能操作,将是学生和学校有效检验、评价学生知识、技术、能力获取和应用程度的重要方式。第二,按照“情境化、职业化”的原则来模拟行业工作环境如“虚拟健身俱乐部”,并通过一定“角色转换”的培训方式,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第三,加强职业资格的考试,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社会体育指导员证、营养师证、体能培训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不仅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筹码,更是专业学生“所学、所获、所用”的结果印证。
3.5 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评价标准
建立一支对各自教学学科有真实体验的专业教师队伍,把理论教育与经验传授、理论与实践、体会与感悟、基础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锻炼学生对职业技能掌握、对职业道德的领悟、对职业行为的塑造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的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教学成果是否突出,需要建立起健全教师工作管理评价机制,完善绩效的管理体系,优化评价的专业化标准的各个要素,并强化针对性培训和考核的过程,使之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体育教师专业化教学和学生就业的职业化相对应。
4 总 结
基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职业化趋向和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将积极建立以社会体育需求和就业的职业化为导向,推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培养具有突出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鉴于此,在社会就业职业化的背景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优化拟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确立以“专才教育”为主的培养目标,突出专业技能的课程结构。其次,促进学生个体职业能力的构建,优化实践培训环节,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过程。再次,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评价标准,以有效把关社会体育教学的过程。
[1]马小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2]徐志刚.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8(7).
[3]张文健,曹继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5).
[4]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7).
[5]燕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
[6]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
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Sports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DU Zhao-hui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iuzhou Guangxi 545006)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trend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of social sports in our country’s universities.As we know,social sports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is necessary and possible.So further optimizing for the training objectives,the course structure,the students’vocational ability construction,the link of knowledge effective migr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University;Social sports profession;Professional;Talents training mode
G8
A
1673-8861(2011)03-0096-03
2011-07-04
杜朝辉(1976-),男,湖南邵东县人,广西工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管理。